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8197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包括钢框架梁,钢框架梁包括梁板件厚度增加和增加加劲肋的梁端加强区,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不低于梁净跨的0.25倍;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无次梁布置梁段时,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梁净跨的0.25倍;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次梁三等分梁段时,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框架柱的柱边到钢次梁中线的距离;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次梁四等分梁段时,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框架柱的柱边到第一道钢次梁中线的距离;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任意次梁布置梁段时,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梁净跨的0.25倍。采用本方案,通过分段设计,梁端加强的做法,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优化了板件的厚度,减小结构自重,降低用钢量,提高了结构经济性。济性。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构件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钢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由于地震的反复作用,容易导致构件中局部板件的过早屈服,影响整体结构的抗震安全。现行结构规范体系从构造上对此进行了要求,规定了钢框架梁中板件的最大宽厚比,受此限制,板件的厚度往往较大,结构自重也随之加大,用钢量增加,结构经济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采用本方案,通过分段设计梁端加强的做法,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优化了板件的厚度,减小结构自重,降低用钢量,提高了结构经济性。
[0004]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包括钢框架梁,所述钢框架梁包括梁板件厚度增加和增加加劲肋的梁端加强区,所述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不低于梁净跨的0.25倍。
[0006]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规定了钢框架梁中板件的最大宽厚比,受此限制,板件的厚度往往较大,结构自重也随之加大,用钢量增加,结构经济性差等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具体结构中,包括有钢框架梁,钢框架梁的两端连接于框架柱上,此时在两端设有梁端加强区,即只在梁端加强区范围内进行加强,而非梁端不加强,能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同时,通过局部加强,以此减小结构自重,降低用钢量;其中梁端加强区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对梁板件厚度的增加从而加强,另一种是通过增加加劲肋的方式实现加强,而对于梁板件厚度增加的方式,又包括对翼缘厚度的加强和对腹板厚度的加强,具体的加厚强度,视现有规范体系中对钢框架梁的抗震要求而定,此处不做限制;上述加强方式,既满足了现有规范体系对钢框架梁的抗震要求,又保证了相对经济的钢材用量。其中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不低于梁净跨的0.25倍,以满足钢框架梁的抗震长度要求。
[0007]进一步优化,所述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无次梁布置梁段时,所述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梁净跨的0.25倍;用于在梁端加强区内设有次梁布置时,即满足钢框架梁的抗震长度要求,又能降低用钢量。
[0008]进一步优化,所述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次梁三等分梁段时,所述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框架柱的柱边到钢次梁中线的距离;用于在梁端加强区内设有两根钢次梁并将该梁段三等分时,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框架柱柱边到第一根钢次梁中线的距离,从而满足钢框架梁的抗震长度要求。
[0009]进一步优化,所述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次梁四等分梁段时,所述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框架柱的柱边到第一道钢次梁中线的距离;用于在梁端加强区内设有三根钢次梁并将该梁段四等分时,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框架柱主编到第一根钢次梁中线的距离,从而满足
钢框架梁的抗震长度要求。
[0010]进一步优化,所述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任意次梁布置梁段时,所述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梁净跨的0.25倍,若在梁端加强区之外的500mm范围内设有钢次梁,所述梁端加强区长度扩展到该钢次梁中线;用于在梁端加强区内设有任意根数的次梁时,若以框架柱柱边为始点,在500mm内设有钢次梁,则梁端加强区长度为框架柱柱边到该钢次梁中线的距离,若在500mm内没有设置钢次梁,则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梁净跨的0.25倍。
[0011]进一步优化,所述梁板件厚度增加的梁端加强区包括加厚翼缘,所述加厚翼缘的板件厚度大于标准翼缘的板件厚度,加厚翼缘与标准翼缘采用焊接连接,焊接连接部位位于所述梁端加强区之外的200mm范围处;即加厚翼缘延伸到梁端加强区之外的200mm范围处,并和标准翼缘焊接,从而与加厚腹板的加强范围错开,以此避免焊缝集中带来不利影响;该加强范围内的翼缘厚度按照规范要求加厚,加强范围之外的钢梁翼缘厚度无抗震要求,按计算确定即可。
[0012]进一步优化,所述梁板件厚度增加的梁端加强区还包括加厚腹板,所述加厚腹板的板件厚度大于标准腹板的板件厚度,加厚腹板与标准腹板采用焊接连接,焊接连接部位位于所述梁端加强区内,并和所述梁端加强区的长度相等;其中加厚腹板的长度,即为梁端加强区的长度,并与加厚翼缘的加强范围错开,以避免焊缝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该加强范围内的腹板厚度按照规范要求加厚,加强范围之外的钢梁腹板厚度无抗震要求,按计算确定即可。
[0013]进一步优化,增加加劲肋的梁端加强区包括横向加劲板,所述横向加劲板位于所述梁端加强区内收200mm后的长度范围内设置,所述横向加劲板与加厚翼缘、加厚腹板之间均采用焊接连接;即梁端加强区远离框架柱的一端内收200mm后的长度范围内设置横向加劲板,其中横向加劲板分别和加厚翼缘及加厚腹板焊接,并需与加厚腹板的加强范围错开,即焊接位置错开,以避免焊缝集中带来不利影响;其厚度和加厚腹板的厚度相同。
[0014]进一步优化,所述梁端加强区内收200mm后的长度范围内设有若干横向加劲板,相邻横向加劲板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5倍梁高。
[0015]进一步优化,若所述梁端加强区内收200mm后的长度范围内设有钢次梁,所述横向加劲板的数量和位置均和所述钢次梁对齐设置;同步设置为加劲板的数量和钢次梁的数量相同,且每个加劲板设置在相应钢次梁的位置处。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采用本方案,通过分段设计梁端加强的做法,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优化了板件的厚度,减小结构自重,降低用钢量,提高了结构经济性。
附图说明
[00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B1

B1的截面图;
[002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无次梁布置梁段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次梁三等分梁段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次梁四等分梁段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任意次梁布置梁段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26]1‑
钢框架梁,2

钢架柱,3

钢次梁,4

加厚翼缘,5

加厚腹板,6

横向加劲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8]实施例
[002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如图1

图6所示,包括钢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框架梁(1),所述钢框架梁(1)包括有梁板件厚度增加和增加加劲肋的梁端加强区,所述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不低于梁净跨的0.25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无次梁布置梁段时,所述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梁净跨的0.25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次梁三等分梁段时,所述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框架柱(2)的柱边到钢次梁(3)中线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次梁四等分梁段时,所述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框架柱(2)的柱边到第一道钢次梁(3)中线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端加强区范围内为任意次梁布置梁段时,所述梁端加强区的长度为梁净跨的0.25倍,若在梁端加强区之外的500mm范围内设有钢次梁(3),所述梁端加强区长度扩展到该钢次梁(3)中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局部加强的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板件厚度增加的梁端加强区包括加厚翼缘(4),所述加厚翼缘(4)的板件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强康永君周全蒋朝志赵广坡马永兴罗甘霖刘锟宇吴鹏程王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