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7716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软起动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针对现有的结构笨重,不方便调整进行连接固定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多个长进线铜排,箱体顶部远离长进线铜排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多个短进线铜排,箱体内部靠近长进线铜排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片,且长进线铜排与短进线铜排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短进线铜排底部呈环绕设置有挤压弹簧,长进线铜排与短进线铜排底部的挤压弹簧通过连接线进行连接,且转动片靠近长进线铜排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齿条,箱体顶部中心靠近蜗杆的一端安装有转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方便进行调整,便于连接安装,能够方便进行复位的优点。能够方便进行复位的优点。能够方便进行复位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


[0001]本技术涉及软起动器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

技术介绍

[0002]低压软启动器是非全压启动,也称欠压启动,硬启动是全压启动,大负载电器的启动瞬间电流很大,这不但对启动设备要求高而且对电路的冲击也很大,因此大设备通常都是采用软启动方式,软启动器以体积小,转矩可以调节、启动平稳冲击小并具有软停机功能等优点,软启动器已逐渐替代异步电动机传统的降压启动方式。
[0003]目前传统的矿用软起动器,结构一般简单笨重,在并联旁路接触器的时候,客户需要找额外的接线点,接线比较困难,且由于连接点位置都是较为固定的,因此在一些需要拆卸或更换连接的时候就十分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解决了结构笨重,不方便调整进行连接固定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多个长进线铜排,箱体顶部远离长进线铜排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多个短进线铜排,箱体内部靠近长进线铜排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片,且长进线铜排与短进线铜排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短进线铜排底部呈环绕设置有挤压弹簧,长进线铜排与短进线铜排底部的挤压弹簧通过连接线进行连接,且转动片靠近长进线铜排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齿条,弧形齿条远离短进线铜排的一侧均滑动卡接有蜗杆,箱体顶部中心靠近蜗杆的一端安装有转动组件,蜗杆的内部均贯穿设置有贯穿杆,长进线铜排底部设置有进线散热器,进线散热器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出线铜排。
[0007]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主动齿轮和从动齿环,驱动电机的顶部动力输出端与主动齿轮相互固定连接,且主动齿轮与从动齿环相互啮合。
[0008]优选的,所述从动齿环与蜗杆的一侧相互固定连接,且从动齿环的中心处与贯穿杆相互贯穿滑动连接,驱动电机的一侧与进线散热器相互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蜗杆的一侧通过轴承与箱体相互固定连接,蜗杆的内部开设有与贯穿杆对应滑动的贯穿孔,且箱体两侧靠近蜗杆的位置均贯穿设置有调节杆,且调节杆的一端与贯穿杆相互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转动片的底部通过轴承与长进线铜排相互转动连接,且转动片靠近短进线铜排的一端内部开设有移动孔,且箱体的内部顶端开设有与短进线铜排对应滑动的滑动孔,短进线铜排的两侧设置有橡胶片。
[0011]优选的,所述进线散热器靠近短进线铜排的一侧设置有出线散热器,出线铜排的顶部通过转轴与出线散热器的底部转动连接,且转轴的一侧设置有扭簧。
[0012]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弹性封闭罩,箱体靠近短进线铜排的一侧壁中心处设置有显示器,长进线铜排的底部通过连接柱与进线散热器内部连接,且挤压弹簧与短进线铜排底部的连接柱固定,挤压弹簧顶部与转动片相互贴合。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在使用时,旋转调节杆,使得贯穿杆跟随旋转,进而蜗杆带动弧形齿条旋转,进而转动片带动移动孔内部的连接柱旋转,进而使得短进线铜排被带动沿着滑动孔移动,进而实现了对位置的调整,并且还能够向箱体的内部移动调节杆,进而使得调节杆对贯穿杆进行挤压推动,使其能够插入到临近一侧的蜗杆内部,进而多个蜗杆能够通过贯穿杆进行连接,同时再启动转动组件,使得驱动电机通过从动齿环带动一个蜗杆转动,而蜗杆再通过带动贯穿杆旋转使得多个蜗杆跟随旋转,进而使得弧形齿条被统一带动,转动片能够同步的进行旋转,使得短进线铜排被一致的带动调整位置,十分的方便,并且在对底部出线铜排连接时,能够方便的对底部出线铜排进行转动,进而使其绕着顶部的转轴旋转,进而能够很好的调整安装位置,并且在安装完成好,还能够在扭簧的带动下,使得转轴能够带动出线铜排反向移动,重新恢复到初始位置,无需人工复位。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转动片与蜗杆连接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转动组件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箱体;2、长进线铜排;3、短进线铜排;301、滑动孔;4、转动片;401、移动孔;5、连接柱;6、挤压弹簧;7、连接线;8、弧形齿条;9、蜗杆;10、转动组件;101、驱动电机;102、主动齿轮;103、从动齿环;11、贯穿杆;12、调节杆;13、进线散热器;131、出线散热器;14、出线铜排;15、转轴;16、扭簧;17、弹性封闭罩;18、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参照图1

4,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包括箱体1,箱体1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多个长进线铜排2,箱体1顶部远离长进线铜排2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多个短进线铜排3,箱体1内部靠近长进线铜排2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片4,且长进线铜排2与短进线铜排3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短进线铜排3底部呈环绕设置有挤压弹簧6,长进线铜排2与短进线铜排3底部的挤压弹簧6通过连接线7进行连接,且转动片4靠近长进线铜排2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齿条8,弧形齿条8远离短进线铜排3的一侧均滑动卡接有蜗杆9,箱体1顶部中心靠近蜗杆9的一端安装有转动组件10,蜗杆9的内部均贯穿设置有贯穿杆11,长进线铜排2底部设置有进线散热器13,进线散热器13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出线铜排14。
[0022]进一步的,在上技术方案中,转动组件10包括驱动电机101、主动齿轮102和从动齿环103,驱动电机101的顶部动力输出端与主动齿轮102相互固定连接,且主动齿轮102与从动齿环103相互啮合,从动齿环103与蜗杆9的一侧相互固定连接,且从动齿环103的中心处与贯穿杆11相互贯穿滑动连接,驱动电机101的一侧与进线散热器13相互固定连接,启动转动组件10,进而使得驱动电机101通过主动齿轮102带动顶部的从动齿环103旋转,进而带动了蜗杆9的旋转,从而也能够使得中心处的转动片4跟随调整,方便使用者进行连接固定。
[0023]进一步的,在上技术方案中,蜗杆9的一侧通过轴承与箱体1相互固定连接,蜗杆9的内部开设有与贯穿杆11对应滑动的贯穿孔,且箱体1两侧靠近蜗杆9的位置均贯穿设置有调节杆12,且调节杆12的一端与贯穿杆11相互固定连接,能够方便的分别旋转箱体1两侧的调节杆12,使得贯穿杆11跟随旋转,进而能够分别根据需要使得箱体1顶部两侧的蜗杆9转动,进而带动弧形齿条8旋转,进而能够使得转动片4绕着长进线铜排2底部的连接柱5旋转,进而能够带动移动孔40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多个长进线铜排(2),箱体(1)顶部远离长进线铜排(2)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多个短进线铜排(3),箱体(1)内部靠近长进线铜排(2)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片(4),且长进线铜排(2)与短进线铜排(3)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短进线铜排(3)底部呈环绕设置有挤压弹簧(6),长进线铜排(2)与短进线铜排(3)底部的挤压弹簧(6)通过连接线(7)进行连接,且转动片(4)靠近长进线铜排(2)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齿条(8),弧形齿条(8)远离短进线铜排(3)的一侧均滑动卡接有蜗杆(9),箱体(1)顶部中心靠近蜗杆(9)的一端安装有转动组件(10),蜗杆(9)的内部均贯穿设置有贯穿杆(11),长进线铜排(2)底部设置有进线散热器(13),进线散热器(13)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出线铜排(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10)包括驱动电机(101)、主动齿轮(102)和从动齿环(103),驱动电机(101)的顶部动力输出端与主动齿轮(102)相互固定连接,且主动齿轮(102)与从动齿环(103)相互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中低压智能软起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环(103)与蜗杆(9)的一侧相互固定连接,且从动齿环(103)的中心处与贯穿杆(11)相互贯穿滑动连接,驱动电机(101)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恒博宫志永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智驱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