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体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7266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流体芯片,包括:流体反应单元,流体反应单元包括进样端和出样端;进样管道,连通于流体反应单元的进样端;出样管道,连通于流体反应单元的出样端;第一气管,连通于进样管道;第二气管,连通于出样管道。该微流体芯片能够大大缩短微流体反应单元内通道的长度,能够使微流体芯片小型化、降低微流体芯片的生产成本、提高微流体芯片的便携性。携性。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体芯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分子生物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流体芯片。

技术介绍

[0002]微流体芯片是目前医学、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中方兴未艾的新技术,是指把化学和生物学中所涉及的样品制备、生化反应、液体分离、检测分析等基本操作集成到一块几平方厘米大小的芯片上,从而完成不同的生化反应,是样品混合、分离、产物检测、分析的一种新兴技术。
[0003]在微流体芯片具体工作过程中,样品经由微流体芯片的进样端进入到流体反应单元通过在流体反应单元进行反应后经由微流体芯片的出样端排出微流体芯片,为了保证反应效率和反应的充分进行目前技术中需要在微流体芯片内设置很长的单通道或多通道,这导致目前技术中的微流体芯片体积大、导致微流体芯片生产成本高、便携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微流体芯片,包括:流体反应单元,流体反应单元包括进样端和出样端;进样管道,连通于流体反应单元的进样端;出样管道,连通于流体反应单元的出样端;第一气管,连通于进样管道;第二气管,连通于出样管道。
[0006]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微流体芯片还包括:多个控制阀,进样管道、出样管道、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控制阀。
[0007]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一控制阀,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气管上;多个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二气管上;多个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三控制阀,第三控制阀设置在进样管道上;多个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四控制阀,第四控制阀设置在出样管道上;多个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五控制阀,第五控制阀设置在出样管道与第二气管的连通处。
[0008]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微流体芯片还包括:封装组件,流体反应单元、进样管道、出样管道、第一气管、第二气管和多个控制阀设置在封装组件内。
[0009]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封装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流体反应单元、进样管道、出样管道、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设置在第二板体上,第一板体连接于第二板体。
[0010]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控制阀包括:第一阀体,设置在第一板体上;第二阀体,设置在第二板体上,第一阀体用于连接于第二阀体;柔性薄膜,设置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控制气孔,开设在第一板体上,在经由控制气孔向第一阀体通气的情况下,第一阀体的阀芯伸出以推动柔性薄膜封堵第二阀体。
[0011]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微流体芯片还包括:进样孔组件,设置在第一板体和/或第二板体上,连通于进样管道;出样孔组件,设置在第一板体和/或第二
板体上,连通于出样管道;第一气孔组件,设置在第一板体和/或第二板体上,连通于第一气管;第二气孔组件,设置在第一板体和/或第二板体上,连通于第二气管。
[0012]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样孔组件包括:第一进样孔,设置在第一板体上;第二进样孔,设置在第二板体上,在第二板体连接于第一板体的情况下,第一进样孔和第二进样孔连接;出样孔组件包括:第一出样孔,设置在第一板体上;第二出样孔,设置在第二板体上,在第二板体连接于第一板体的情况下,第一出样孔和第二出样孔连接;第一气孔组件包括:第一气孔,设置在第一板体上;第二气孔,设置在第二板体上,在第二板体连接于第一板体的情况下,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连接;第二气孔组件包括:第三气孔,设置在第一板体上;第四气孔,设置在第二板体上,在第二板体连接于第一板体的情况下,第四气孔和第三气孔连接。
[0013]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微流体芯片还包括:定位孔,设置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中的一者上;定位柱,设置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中的另一者上,定位柱用于插接在定位孔内。
[0014]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流体反应单元包括:多个恒温反应区,多个恒温反应区之间的温度不同。
[0015]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流体芯片,通过流体反应单元、进样管道、出样管道、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的设置,在工作过程中,将样品经由进样管道输送至微流体反应单元,而后通过为第一气管进行第一次充气,第一次充入的气体即可推动位于流体反应单元内的样品经由流体反应单元的进样端移动至出样端,如此样品即可在流体反应芯片内进行一次反应。而后通过为第二气管进行第二次充气,第二次充入的气体可以推动位于流体反应单元内的样品经由出样端向进样端一侧移动。然后再通过为第一气管进行第三次充气,第三次充入的气体同样可以推动位于流体反应单元内的样品经由流体反应单元的进样端移动至出样端,如此样品即可在流体反应芯片内进行再一次的反应,如此循环,通过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可以往复推动样品在微流体反应单元内进行移动,能够使样品往复的经由流体反应单元的进样端移动到出样端,使得样品可以进行多次反应,能够大大缩短微流体反应单元内通道的长度,能够使微流体芯片小型化、降低微流体芯片的生产成本、提高微流体芯片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001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7]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微流体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微流体芯片的第一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微流体芯片的第二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实施例的微流体芯片的第二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22]1流体反应单元、2进样管道、3出样管道、4第一气管、5第二气管、6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8第三控制阀、9第四控制阀、10第五控制阀、11封装组件、12第一板体、13第二板体、14第一阀体、15第二阀体、16进样孔组件、17出样孔组件、18第一气孔组件、19第二气孔
组件、20定位孔、21定位柱;
[0023]1601第一进样孔、1602第二进样孔;
[0024]1701第一出样孔、1702第二出样孔;
[0025]1801第一气孔、1802第二气孔;
[0026]1901第三气孔、1902第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反应单元,所述流体反应单元包括进样端和出样端;进样管道,连通于所述流体反应单元的进样端;出样管道,连通于所述流体反应单元的出样端;第一气管,连通于所述进样管道;第二气管,连通于所述出样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控制阀,所述进样管道、所述出样管道、所述第一气管和所述第二气管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所述控制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气管上;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二气管上;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设置在进样管道上;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四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设置在出样管道上;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设置在出样管道与所述第二气管的连通处。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组件,所述流体反应单元、所述进样管道、所述出样管道、所述第一气管、所述第二气管和多个所述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封装组件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所述流体反应单元、所述进样管道、所述出样管道、所述第一气管和所述第二气管设置在第二板体上,所述第一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第二阀体,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上,所述第一阀体用于连接于所述第二阀体;柔性薄膜,设置在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控制气孔,开设在所述第一板体上,在经由所述控制气孔向所述第一阀体通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虎李超波范涛解婧邢建鹏王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