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体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7266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流体芯片,包括:流体反应单元,流体反应单元包括进样端和出样端;进样管道,连通于流体反应单元的进样端;出样管道,连通于流体反应单元的出样端;第一气管,连通于进样管道;第二气管,连通于出样管道。该微流体芯片能够大大缩短微流体反应单元内通道的长度,能够使微流体芯片小型化、降低微流体芯片的生产成本、提高微流体芯片的便携性。携性。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体芯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分子生物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流体芯片。

技术介绍

[0002]微流体芯片是目前医学、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中方兴未艾的新技术,是指把化学和生物学中所涉及的样品制备、生化反应、液体分离、检测分析等基本操作集成到一块几平方厘米大小的芯片上,从而完成不同的生化反应,是样品混合、分离、产物检测、分析的一种新兴技术。
[0003]在微流体芯片具体工作过程中,样品经由微流体芯片的进样端进入到流体反应单元通过在流体反应单元进行反应后经由微流体芯片的出样端排出微流体芯片,为了保证反应效率和反应的充分进行目前技术中需要在微流体芯片内设置很长的单通道或多通道,这导致目前技术中的微流体芯片体积大、导致微流体芯片生产成本高、便携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微流体芯片,包括:流体反应单元,流体反应单元包括进样端和出样端;进样管道,连通于流体反应单元的进样端;出样管道,连通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反应单元,所述流体反应单元包括进样端和出样端;进样管道,连通于所述流体反应单元的进样端;出样管道,连通于所述流体反应单元的出样端;第一气管,连通于所述进样管道;第二气管,连通于所述出样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控制阀,所述进样管道、所述出样管道、所述第一气管和所述第二气管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所述控制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气管上;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二气管上;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设置在进样管道上;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四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设置在出样管道上;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个为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设置在出样管道与所述第二气管的连通处。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组件,所述流体反应单元、所述进样管道、所述出样管道、所述第一气管、所述第二气管和多个所述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封装组件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所述流体反应单元、所述进样管道、所述出样管道、所述第一气管和所述第二气管设置在第二板体上,所述第一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第二阀体,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上,所述第一阀体用于连接于所述第二阀体;柔性薄膜,设置在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控制气孔,开设在所述第一板体上,在经由所述控制气孔向所述第一阀体通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虎李超波范涛解婧邢建鹏王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