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囊移动装置、气囊调节装置及乘员保护系统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6424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乘员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囊移动装置、气囊调节装置及乘员保护系统和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气囊移动装置通过气囊移动部件带动安全气囊装置相对于底座移动,实现对安全气囊移动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气囊调节装置,通过立体视觉摄像头拍摄待保护的乘员的头部图像,通过控制器根据待保护乘员的头部头像对前述的气囊移动装置进行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乘员保护系统和方法通过微波雷达、测速摄像头、碰撞传感器、立体视觉摄像头、控制模块、安全气囊装置和前述的气囊移动装置,实现了在发生碰撞时,可识别乘员的头部图像,并根据头部头像移动安全气囊,对待保护乘员进行保护的目的,可推广使用。可推广使用。可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囊移动装置、气囊调节装置及乘员保护系统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乘员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囊移动装置、气囊调节装置及乘员保护系统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外出出行工具的主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方消息,截至2022年3月底,机动车保有量达4.02亿辆,其中汽车3.07亿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的城市共有79个,其中20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同样也因为汽车数量的增长,导致交通事故事件频发。因此,目前汽车的安全性成为了人们选择汽车的重要标准之一。
[0003]汽车的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两种,其中主动安全为汽车防止发生事故的能力,被动安全是指在万一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汽车给乘员提供保护的能力。目前,安全气囊是汽车被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气囊能够在车辆发生事故时迅速充气的被动安全设施,用于保护乘员安全。但是在发生事故时,强大的冲击力会使乘员产生不同的姿态,在车辆上的位置发生变化,导致乘员的身体与安全气囊的距离不确定,使安全气囊丧失原有的保护能力。同时,乘员的左右倾斜增大了乘员与A柱碰撞的风险。在现有技术中,安全气囊的位置是固定的,在发生碰撞时或乘员的坐姿不同等情况下,均可能使乘员偏离固定位置的安全气囊的保护区域,导致安全气囊不能有效地对待保护乘员进行保护。因此,亟需一种气囊移动装置、气囊调节装置及乘员保护系统和方法,以保证乘员在偏离原位置的安全气囊的保护区域时,仍能实现有效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移动装置、气囊调节装置及乘员保护系统和方法,以保证乘员在偏离原位置的安全气囊的保护区域时,仍能实现有效的保护。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一种气囊移动装置,包括:底座和气囊移动部件;
[0007]所述气囊移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气囊移动部件上;
[0008]所述气囊移动部件用于带动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相对于所述底座移动。
[0009]可选的,所述气囊移动部件包括驱动装置、支架和移动装置;
[0010]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支架均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0011]所述移动装置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0012]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移动装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移动装置在所述支架上移动;
[0013]所述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移动装置上。
[0014]可选的,所述支架包括两个立板和至少两个滑轨;
[0015]两个所述立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0016]所述滑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立板固定连接;
[0017]所述移动装置可滑动的设置来至少两个所述滑轨上。
[0018]可选的,所述移动装置为滑块;
[0019]所述滑块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
[0020]至少两个所述滑轨分别一一对应的可滑动的贯穿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孔。
[0021]可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电机固定板和丝杠;
[0022]所述电机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0023]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固定板上;
[0024]所述丝杠贯穿两个所述立板上开设的第二通孔和所述滑块上开设的第三通孔;所述丝杠与所述第二通孔通过轴承连接,所述丝杠与所述第三通孔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0025]所述丝杠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002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气囊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立体视觉摄像头、控制器和前述的气囊移动装置;
[0027]所述立体视觉摄像头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立体视觉摄像头用于拍摄待保护的乘员的头部图像,并将所述头部图像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0028]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气囊移动装置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对所述头部图像进行识别,确定头部关键点的位置,并根据所述头部关键点的位置控制所述气囊移动装置将气囊移动装置上设置的安全气囊装置移动至预设区域;所述头部关键点为指定的头部的可识别点;所述预设区域依据头部关键点的位置确定。
[002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乘员保护系统,所述乘员保护系统包括:微波雷达、测速摄像头、碰撞传感器、立体视觉摄像头、控制模块、安全气囊装置和前述的气囊移动装置;
[0030]所述微波雷达设置在车辆的中轴线上,所述测速摄像头设置在车辆的内部,所述微波雷达和所述测速摄像头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微波雷达用于测量车辆与障碍物的距离信息,所述测速摄像头用于测量车辆与障碍物的相对速度信息;
[0031]所述碰撞传感器设置在车辆的外部,所述碰撞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碰撞传感器用于测量碰撞强度信息;
[0032]所述立体视觉摄像头设置在待保护的乘员的前方,所述气囊移动装置设置在待保护的乘员的预设位置;所述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气囊移动装置上,所述立体视觉摄像头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预设位置依据头部关键点的位置确定;
[0033]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气囊移动装置的控制端和安全气囊装置的控制端连接;
[0034]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距离信息和所述相对速度信息计算碰撞时间,并当碰撞时间小于碰撞时间阈值时,控制所述气囊移动装置将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移动至预设区域;所述预设区域依据头部关键点的位置确定;
[0035]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碰撞强度信息大于碰撞强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启动安全气囊。
[0036]可选的,所述立体视觉摄像头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立体视觉摄像头和第二立体视觉摄像头,所述气囊移动装置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气囊移动装置、第二气囊移
动装置和第三气囊移动装置;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安全气囊装置、第二安全气囊装置和第三安全气囊装置;
[0037]所述第一立体视觉摄像头设置在驾驶位的前方,所述第二立体摄像头设置在副驾驶位的前方;
[0038]所述第一气囊移动装置设置在驾驶位的座椅的一侧,所述第一气囊移动装置的气囊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为竖向;
[0039]所述第二气囊移动装置设置在副驾驶位的座椅的一侧,所述第二气囊移动装置的气囊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为竖向;
[0040]所述第三气囊移动装置设置在副驾驶位的前方,所述第三气囊移动装置的气囊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为横向。
[0041]可选的,所述乘员保护系统还包括第四安全气囊装置;
[0042]所述第四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驾驶位的前方。
[004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乘员保护方法,所述乘员保护方法应用于前述乘员保护系统,所述乘员保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4]获取车辆与障碍物的距离信息,及车辆与障碍物的相对速度信息;
[0045]根据所述距离信息和所述相对速度信息计算碰撞时间;
[0046]当碰撞时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囊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气囊移动部件;所述气囊移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气囊移动部件上;所述气囊移动部件用于带动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相对于所述底座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移动部件包括驱动装置、支架和移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支架均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移动装置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移动装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移动装置在所述支架上移动;所述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移动装置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囊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两个立板和至少两个滑轨;两个所述立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滑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立板固定连接;所述移动装置可滑动的设置在至少两个所述滑轨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囊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为滑块;所述滑块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至少两个所述滑轨分别一一对应的可滑动的贯穿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囊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电机固定板和丝杠;所述电机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固定板上;所述丝杠贯穿两个所述立板上开设的第二通孔和所述滑块上开设的第三通孔;所述丝杠与所述第二通孔通过轴承连接,所述丝杠与所述第三通孔通过螺纹配合连接;所述丝杠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6.一种气囊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立体视觉摄像头、控制器和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移动装置;所述立体视觉摄像头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立体视觉摄像头用于拍摄待保护的乘员的头部图像,并将所述头部图像发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气囊移动装置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对所述头部图像进行识别,确定头部关键点的位置,并根据所述头部关键点的位置控制所述气囊移动装置将气囊移动装置上设置的安全气囊装置移动至预设区域;所述头部关键点为指定的头部的可识别点;所述预设区域依据头部关键点的位置确定。7.一种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保护系统包括:微波雷达、测速摄像头、碰撞传感器、立体视觉摄像头、控制模块、安全气囊装置和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移动装置;所述微波雷达设置在车辆的中轴线上,所述测速摄像头设置在车辆的内部,所述微波雷达和所述测速摄像头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勇徐国超杨皓苏亮张悦苁李燕婷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