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的选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6255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的选育方法,实用家蚕品种与抗BmNPV品种R进行杂交获得F1代继代,饲养F1代自交获得B1代,B1代蚁蚕添食BmNPV病毒,成活个体自交获得B2代,饲养B2代进行抗性检测保留蛾区自交获得B3代,B3代进行抗性测交检测获得B4代,B4代进行抗性测定自交获得B5代,B5代自交获得B6代,B6代进行蚁蚕添毒抗性检测,存活个体自交获得B7代,B7代进行LC50值测定,LC50值是普通品种1000倍的品系保留,选育出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选出的家蚕实用品系母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添毒筛选饲育。本发明专利技术选择出抗BmNPV病毒家蚕实用品系抗性持久,保证家蚕品系群体对家蚕血液型脓病高耐受能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的选育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养殖
,具体为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的选育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家蚕BmNPV(Bombyxmori L.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BmNPV)是昆虫病毒史上首先发现的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它引起的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养蚕业三大病毒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其传染性极强,在世界各国蚕区时有发生。培育对BmNPV侵染具有高度耐受性的家蚕种质资源,进而选育对BmNPV病毒具有高耐受性的家蚕品种,是控制该病对蚕业生产危害最经济有效、安全环保的手段。
[0003]现有技术中,蚁蚕添食病毒选育要求二龄成活率100%的选育方法对抗性资源的要求太高。蚁蚕添食BmNPV后各蛾区很难达到100%存活。有些蛾区达到抗性要求,但因某些个体食下过多病毒死亡,无法继代保存,造成抗性资源的损失。如果全部存活,也难以区分存活个体中哪些是因为食下病毒少、没有食下病毒和耐受性强而存活的个体,群体的高度耐受能力不稳定。2龄经口添食病毒法,病毒浓度在105‑
109个/ml添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对抗性微效基因筛选固定效果不明显。蚁蚕添食及2龄添食法只能代表稚蚕期的抗病水平,而家蚕对血液型脓病的抗性在整个龄期都处于侵袭和防御过程,即使小蚕添毒后100%存活,但是也不能保证大蚕期不发病。小蚕添食BmNPV病毒,导入了抗性主基因,但在筛选中丢失了抗性微效基因。且抗性易退化,不易实用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的选育方法,实现品系群体对BmNPV耐受力强及耐受能力的稳定保持。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S1;选择体质强健、丝质优、经济性状突出的实用家蚕品种与抗BmNPV品种R进行杂交继代,杂交F1代饲养后自交生成B1代。
[0007]S2:饲养B1代时单蛾收蚁,用1
×
106个/ml的BmNPV病毒液添食蚁蚕,选留成活蛾区内个体自交生成B2代。
[0008]S3:饲养B2代时单蛾收蚁,用1
×
106个/ml的BmNPV病毒液添食蚁蚕,选留成活蛾区内个体继代,制种时同一只雄蛾先后交配本蛾区内雌蛾和无抗性品系雌蛾,交配本蛾区雌蛾生成B3代,交配无抗性品系雌蛾生成B3测交代,将B3测交代进行单蛾区蚁蚕添毒检测,全部存活蛾区对应B3代蛾区保留。
[0009]S4:饲养保留下来的B3代,单蛾收蚁进行蚁蚕添毒筛选,存活个体继代,采用生成B3代和B3测交代的方法制备B4代和B4测交代,将B4测交代进行单蛾区蚁蚕添毒检测,全部存活蛾区对应B4代蛾区保留。
[0010]S5:饲养B4代,单蛾收蚁进行蚁蚕添毒筛选,存活个体自交继代生成B5代。
[0011]S6:混合收蚁B5代,进行蚁蚕添毒,存活个体继代自交生成B6代。
[0012]S7:测定各添毒成活品系对BmNPV病毒抗性。单蛾收蚁B6代,用1
×
106个/ml的BmNPV病毒液添食蚁蚕,选留存活率80%以上的蛾区饲养,饲养到4龄起蚕时每头蚕添食1
×
108个BmNPV病毒,存活个体保存自交继代生成B7代。
[0013]S8:混合收蚁B7代,进行常规饲养,2龄起蚕进行LC50测试,选留高出一般品种至少1000倍的品系,同时进行茧型丝质等选育出B8代。
[0014]S9:B8代单蛾收蚁,添食BmNPV病毒液,存活率80%以上的,4龄起蚕添食BmNPV,无发病区即为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
[0015]S10:选出的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母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添毒筛选饲育,以保持群体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高度耐受能力和群体耐受能力的稳定性。
[0016]进一步地,S10中,不添毒的其它批次蚕种,2龄时要进行LC50的测试,保证高出一般品种至少1000倍,才能继代扩繁。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专利技术方法简单,只要有家蚕实用品种资源及抗BmNPV家蚕实用品系,就可以通过充血和不断的添毒筛选,选择出抗BmNPV病毒家蚕实用品系;同一蛾圈的前后处理,准确的选择出有抗性的单蛾圈。抗性持久,及时淘汰体质差抗性退化的蛾区,保证家蚕品系群体对家蚕血液型脓病高耐受能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创建的效果也更好,可以为品种选育及抗性保持提供保障。
[0019]本专利技术选育实用品系进程快,以往的选育方法是用筛选的抗性资源充血选育,而筛选的抗性资源的经济性状往往很差,达不到实用性要求,所以在选育过程中还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品系经济性状的选育。本专利技术是直接用经济性状优良的抗性实用品系进行充血选育,选育的后代经济性状优良,缩短了抗性实用品系经济性状的选育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1
[0022]抗BmNPV家蚕品种“云抗2号”的选育,包括如下步骤:
[0023]S1;选择体质强健、丝质优、经济性状突出的实用家蚕品种“云夏3
×
云夏4”及“云蚕10号”的8个母本与抗BmNPV实用品系“苏N、菊N、明N、虎N”进行杂交继代,杂交F1代饲养后自交生成B1代。
[0024]S2:饲养B1代时单蛾收蚁,用1
×
106个/ml的BmNPV病毒液添食蚁蚕,选留成活蛾区内个体自交生成B2代。
[0025]S3:饲养B2代时单蛾收蚁,用1
×
106个/ml的BmNPV病毒液添食蚁蚕,选留成活蛾区内个体继代,制种时同一只雄蛾先后交配本蛾区内雌蛾和无抗性品系雌蛾,交配本蛾区雌蛾生成B3代,交配无抗性品系雌蛾生成B3测交代,将B3测交代进行单蛾区蚁蚕添毒检测,全
部存活蛾区对应B3代蛾区保留。
[0026]S4:饲养保留下来的B3代,单蛾收蚁进行蚁蚕添毒筛选,存活个体继代,采用生成B3代和B3测交代的方法制备B4代和B4测交代,将B4测交代进行单蛾区蚁蚕添毒检测,全部存活蛾区对应B4代蛾区保留。
[0027]S5:饲养B4代,单蛾收蚁进行蚁蚕添毒筛选,存活个体自交继代生成B5代。
[0028]S6:混合收蚁B5代,进行蚁蚕添毒,存活个体继代自交生成B6代。
[0029]S7:测定各添毒成活品系对BmNPV病毒抗性。单蛾收蚁B6代,用1
×
106个/ml的BmNPV病毒液添食蚁蚕,选留存活率80%以上的蛾区饲养,饲养到4龄起蚕时每头蚕添食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选择体质强健、丝质优、经济性状突出的实用家蚕品种与抗BmNPV品种R进行杂交继代,杂交F1代饲养后自交生成B1代;S2:饲养B1代时单蛾收蚁,用1
×
106个/ml的BmNPV病毒液添食蚁蚕,选留成活蛾区内个体自交生成B2代;S3:饲养B2代时单蛾收蚁,用1
×
106个/ml的BmNPV病毒液添食蚁蚕,选留成活蛾区内个体继代,制种时同一只雄蛾先后交配本蛾区内雌蛾和无抗性品系雌蛾,交配本蛾区雌蛾生成B3代,交配无抗性品系雌蛾生成B3测交代,将B3测交代进行单蛾区蚁蚕添毒检测,全部存活蛾区对应B3代蛾区保留;S4:饲养保留下来的B3代,单蛾收蚁进行蚁蚕添毒筛选,存活个体继代,采用生成B3代和B3测交代的方法制备B4代和B4测交代,将B4测交代进行单蛾区蚁蚕添毒检测,全部存活蛾区对应B4代蛾区保留;S5:饲养B4代,单蛾收蚁进行蚁蚕添毒筛选,存活个体自交继代生成B5代;S6:混合收蚁B5代,进行蚁蚕添毒,存活个体继代自交生成B6代;S7:测定各添毒成活品系对BmNPV病毒抗性。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敏范永慧李继娅吴克军刘建波刘增虎董占鹏廖鹏飞罗顺高李红朱红涛欧秀华陈海佺白红英罗智明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