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建筑物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5671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建筑物及施工方法,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解决了结构井拐角处钢柱埋入式柱脚施工复杂的问题,包括柱体,柱体底部设置有底板,底板具有与柱体的一侧外侧面平齐的第一侧面,底板的下表面固定有侧板,侧板的一侧板面与第一侧面平齐,侧板垂直固定有多个用于插入结构井筏形基础的第一锚固件,底板的下表面还垂直固定有多个第二锚固件,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钢柱结构,施工方便快捷。工方便快捷。工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建筑物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建筑物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0003]在装配式钢结构居住建筑中,电梯井、集水坑等(以下统称结构井)普遍存在。因结构布置的需要,在结构井拐角外侧通常布置有钢柱,由于钢柱紧贴结构井,因此柱脚如果外包混凝土,混凝土就会进入结构井内部,影响结构井的功能,因此该部位的钢柱柱脚因为结构井的影响难以实现完全的钢筋混凝土外包式柱脚,无法实现完全的刚接。除外包式外,刚接柱脚还包括外露式、埋入式等形式。因钢柱邻近结构井,柱脚底板布置受到较大限制,无法做成传统的外露式柱脚。现状做法是做成埋入式柱脚,因埋入式柱脚对于钢柱埋置深度、柱底锚栓锚固长度的要求,对于常见厚度的筏形基础,必须在埋入式柱脚处设置下柱墩才能满足。
[0004]现状做法存在以下缺点:
[0005]1、构造复杂。因钢柱位置本就处于结构井拐角处,而结构井的设置本身就需要在井底设置补强构造,结构井井壁及井底的结构形式整体为空间棱台形,钢筋构造及模板支设已较为复杂。在该结构井拐角设置埋入式钢柱脚时,下柱墩需要利用混凝土浇注,下柱墩与结构井的井壁、井底存在交叉和重叠,且有着不同的底部标高,使得该区域的钢筋构造愈加复杂,施工难度加大。
[0006]2、工程成本高。采用埋入式钢柱脚需进一步增加钢柱长度、柱身栓钉数量。设置下柱墩,需要针对下柱墩对土体进行开挖,且需要对下柱墩进行防水处理,增大了土方开挖、垫层、筏形基础混凝土、防水材料等诸多子项的工程量,延长了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利用底板、侧板、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将钢柱与结构井的筏形基础进行锚固,省去了下柱墩,构造简单,降低了施工难度,且无需增加钢柱长度。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包括柱体,柱体底部设置有底板,底板具有与柱体的一侧外侧面平齐的第一侧面,底板的下表面固定有侧板,侧板的一侧板面与第一侧面平齐,侧板垂直固定有多个用于插入筏形基础的第一锚固件,底板的下表面还垂直固定有多个第二锚固件。
[0010]可选的,底板为L型板,包括第一板部和垂直设置在第一板部一端的第二板部,底板的内拐角由第一板部的第一侧面和第二板部的第二侧面构成,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垂直相交,其中侧板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一端平齐,侧板的另一端与第一侧面的另一端平齐。
[0011]可选的,第一锚固件采用多组第一锚固筋,多组第一锚固筋沿垂直于底板的方向分布。
[0012]可选的,所述第二锚固件采用角钢,角钢的位置与钢柱的拐角位置相对应,角钢的底部固定有封板。
[0013]可选的,所述角钢固定有多个栓钉。
[0014]进一步的,多个栓钉沿角钢的长度方向设置;
[0015]进一步的,多个栓钉沿角钢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
[0016]可选的,底板的下表面还固定有第二锚固筋,第二锚固筋平行于侧板设置。
[0017]可选的,柱体的第一侧壁的外侧面与底板的第一侧面相平齐,第二锚固件的位置对应于第一侧壁对侧的第二侧壁的中心位置。
[001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物,设置有第一方面所述的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
[0019]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钢柱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将底板与侧板进行固定,在侧板上固定第一锚固件,在底板上固定第二锚固件,完成柱脚的加工;
[0021]将加工完成的柱脚安装就位,然后浇注混凝土筏形基础,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均埋入混凝土筏形基础内部;
[0022]吊装钢柱,将钢柱底端与底板进行固定。
[0023]可选的,混凝土筏形基础的顶面与底板的上表面相平齐,底板的第一侧面与混凝土筏形基础的结构井井壁相平齐。
[002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5]1.本专利技术的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通过底板、侧板、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形成柱脚结构,使用时,第一锚固件、第二锚固件能够直接埋入结构井的筏形基础中,与埋入式柱脚相比,无需设置下柱墩,避免了设置下柱墩与结构井的井壁、井底存在交叉和重叠,降低了施工难度。
[0026]2.本专利技术的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通过底板、侧板、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形成柱脚结构,使用时,无需设置下柱墩,对钢柱的埋置深度没有要求,与现有的埋入式柱脚相比,钢柱的长度小,而且不设置下柱墩,减少了土方开挖,垫层用料和筏形基础的混凝土用料,避免了铺设防水材料,减少了工程量。
[0027]3.本专利技术的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具有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且具有底板和侧板,能够全面传递上部柱体所受的轴向压力、水平剪力和柱底弯矩等内力,承载能力强,保证了柱体的稳定。
[0028]4.本专利技术的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的施工方法,柱脚预先加工,在结构井筏形基础浇注前预先安装就位,然后浇注筏形基础时可同时将柱脚结构埋入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内部,节省了施工现场现场制作钢柱柱脚的时间,缩短了施工周期,简化了施工步骤。
[0029]5.本专利技术的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的施工方法,在角钢处焊接多个栓钉,进一步提高了角钢与结构井筏形基础的锚固强度,进而提高了柱脚与筏形基础的锚固强度,提高了整个柱脚的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003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003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整体结构俯视图;
[0032]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整体结构主视图;
[0033]其中,1.柱体,1

1.第一侧壁,2.底板,2

1.第一侧面,3.侧板,4.角钢,5.栓钉,6.封板,7.第一锚固筋,8.第二锚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4]实施例1
[003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用于结构井四个拐角处,结构井为电梯井或集水坑等,且电梯井和集水坑的水平截面均为矩形,钢柱为截面为矩形的钢柱,其中钢柱一侧面积较大的侧壁的外侧面与筏形基础中结构井一侧井壁平齐。
[0036]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包括柱体1和柱脚,柱体1通过柱脚与筏形基础固定。
[0037]筏形基础上设置结构井时,应需在结构井底进行结构补强,会在筏板底形成倒棱台状结构,当采用埋入式柱脚时,下柱墩容易与井底的补强构造或结构井井壁产生重叠,导致了钢筋结构复杂,施工困难。
[0038]如图1

图2所示,柱体1采用截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包括柱体,其特征在于,柱体底部设置有底板,底板具有与柱体的一侧外侧面平齐的第一侧面,底板的下表面固定有侧板,侧板的一侧板面与第一侧面平齐,侧板垂直固定有多个用于插入筏形基础的第一锚固件,底板的下表面还垂直固定有多个第二锚固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底板为L型板,包括第一板部和垂直设置在第一板部一端的第二板部,底板的内拐角由第一板部的第一侧面和第二板部的第二侧面构成,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垂直相交,其中侧板的一端与第一侧面的一端平齐,侧板的另一端与第一侧面的另一端平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锚固件采用多组第一锚固筋,多组第一锚固筋沿垂直于底板的方向分布。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锚固件采用角钢,角钢的位置与钢柱的拐角位置相对应,角钢的底部固定有封板。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钢固定有多个栓钉;进一步的,多个栓钉沿角钢的长度方向设置;进一步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民王中才王爱丽穆立春孟庆柯高勇贾亚婕李时王示史林侠
申请(专利权)人:国舜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