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理滨水农田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5346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理滨水农田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农田驳岸现状条件,对滨水农田原有边坡进行因地制宜地改造,修建出一种新型生态护岸,该生态护岸利用桩篱围挡以及桩篱围挡之间的植被过滤带对径流雨水中的颗粒物、污染物进行初步过滤,再利用以“斜式潜流湿地”的设计理念修建的过滤净化主体对农田径流进行二次深度净化,进一步削减了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同时也增加了近水边坡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为生物营建适宜的栖息场所。宜的栖息场所。宜的栖息场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治理滨水农田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岸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环境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理滨水农田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岸。

技术介绍

[0002]在点源污染逐渐得到控制后,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污染贡献比例越来越高。据研究,我国湖泊的氮、磷50%以上来自于农业非点源污染,该类污染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广泛性和不易检测性、分散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降雨等因素导致的农田氮、磷的流失,通过地表径流直接进入到地表水,造成水质恶、水体富营养化或黑臭现象。如何减少农田降雨径流污染的入河量,是解决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的研究方向之一。
[0003]目前国内常见的生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湿地、拦截沟渠等,即将收集的农田径流或退水集中净化处理后排放至周边水体,这类工程虽净化效果好,但一般存在施工周期长、造价较高、后期运维困难等问题。
[0004]近年来,通过生态护岸对径流非点源污染截留成为相关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河岸植被带、滨岸缓冲带、生态交错带等生态工程较为普遍,该类工程主要利用所栽植物对径流的阻留和净化作用,其净化效果一般,且护岸形式与功能较为单一。另一类为新型硬质护岸,如混凝土框格预制件护岸、生态型混凝土预制件护岸、生态混凝土护岸等,该类护岸具有强度大、护岸护坡性能好的优点,但对径流污染的净化效果一般,在城区应用较多,由于使用混凝土材料,所以建设费用较高。
[0005]综上,在农村或城郊地区,寻求一种适用于滨水农田径流污染削减的新型生态护岸技术显得十分必要,在满足径流拦截与污染物净化的基础上,还可实现多重功能、取材方便、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等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理滨水农田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岸。本技术利用农田驳岸现状条件,因地制宜地构建或修建出新型的生态护岸,利用该生态护岸拦截、净化农田降雨中的污染物,有效地解决了农田径流污染引起的周边水体水质恶化、常规生态工程存在不足的问题。
[0007]一种用于治理滨水农田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岸,包括设置在岸上的第一过滤净化结构和设置在河道边坡上的第二过滤净化结构。
[0008]所述第一过滤净化结构包括多道布置在农田一侧靠近河道边坡位置的桩篱围挡、以及种植在相邻两道桩篱围挡之间的土壤内的植被过滤带,桩篱围挡内设置有第一透水土工布。
[0009]所述第二过滤净化结构包括从河道边坡的坡底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层过滤层、第二层过滤层和第三层过滤层,第一层过滤层、第二层过滤层和第三层过滤层构成的过
滤主体上水平或横向扦插有活枝条或梢料,第一层过滤层内铺设有穿孔管,第一层过滤层与河道边坡坡底的土壤基层之间设置有防渗膜,第一层过滤层与第二层过滤层之间、第二层过滤层与第三层过滤层之间均设置有第二透水土工布。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层过滤层、第二层过滤层和第三层过滤层构成的过滤主体与河道边坡的坡面之间也设置有第二透水土工布。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层过滤层、第二层过滤层和第三层过滤层构成的过滤主体的表面坡度与河道边坡的坡面坡度一致。
[0012]优选地,所述河道边坡的坡面坡度小于0.2。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层过滤层选用的是Φ20~40mm的碎石滤料,第二层过滤层选用的是Φ15~25mm的砂砾石滤料,第三层过滤层选用的是Φ1~2mm的中粗砂滤料,第一滤料层、第二滤料层和第三滤料层的铺设厚度不同。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层过滤层、第二层过滤层和第三层过滤层构成的过滤主体的整体厚度为1.5~2.0m,其第一滤料层、第二滤料层和第三滤料层的铺设厚度比例为3:5:2。
[0015]优选地,所述桩篱围挡包括多个并排等距设置的围挡支护、以及设置在相邻围挡支护之间的篱笆围栏。
[0016]优选地,所述植被过滤带种植宽度不小于2m、种植坡度不大于0.05,其种子的播种密度为30~50g/m2。
[0017]优选地,所述活枝条或梢料选用的是柳枝、芦荻、秸秆或苇草。
[0018]优选地,所述穿孔管的出水端连接有90度弯头,90度弯头的出水口没于河道常水位以下,且穿孔管的管底标高高于河道常水位。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1、本技术利用农田驳岸现状条件,对滨水农田原有边坡进行因地制宜地改造,修建出一种新型生态护岸,该生态护岸利用桩篱围挡以及桩篱围挡之间的植被过滤带对径流雨水中的颗粒物、污染物进行初步过滤,再利用以“斜式潜流湿地”的设计理念修建的过滤净化主体对农田径流进行二次深度净化,进一步削减了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同时也增加了近水边坡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为生物营建适宜的栖息场所。
[0021]2、桩篱围挡之间种植的狼尾草对径流、泥沙、氮、磷等具有明显的拦截效果,拦截率均大于50%,且具有固堤防沙的作用,同时狼尾草生长速度快,短期内即可发挥拦截作用,且生长良好,基本无病虫害发生,后期维护仅需简单收割,收割后的狼尾草可作为饲料供家畜食用,也可以作为编织和造纸的原料,可实现资源再利用。
[0022]3、河道边坡得的整体设计坡度不仅有利于增加农田降雨径流在边坡滤料中的水力停留时间,增强拦污去污效果,而且也能减轻径流冲刷,减少水土流失,增加近水边坡的稳定性,为生物营建适宜的栖息场所。
[0023]4、河道边坡主体上扦插的活枝条或梢料不仅具有一定的阻水作用,可适当增加径流非点源污染物在滤料层中的停留时间,也可吸收径流中的污染物质作为自身营养供给,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可有效减少河岸侵蚀,为河岸提供直接的保护层,而且能较快形成植被覆盖层,改善河岸植被和河边生境,形成自然景观。且活枝条或梢料可在农村或城郊就地或就近取材,例如可取柳枝、芦荻、秸秆、苇草等林业或农业废弃物,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5]图1是河道边坡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桩篱围挡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标号的含义为:
[0028]1为田间农作物,
[0029]2为桩篱围挡,21为围挡支护,22为横向竹片,23为纵向竹片,24为第一透水土工布,25为桩篱围挡之间的土壤,
[0030]3为植被过滤带,
[0031]4为防渗膜,
[0032]5为第一滤料层,
[0033]6为第二滤料层,
[0034]7为第三滤料层,
[0035]8为第二透水土工布,
[0036]9为穿孔管,
[0037]10为常水位,
[0038]11为河床,
[0039]12为活枝条或梢料。
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理滨水农田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岸上的第一过滤净化结构和设置在河道边坡上的第二过滤净化结构,所述第一过滤净化结构包括多道布置在农田一侧靠近河道边坡位置的桩篱围挡、以及种植在相邻两道桩篱围挡之间的土壤内的植被过滤带,桩篱围挡内设置有第一透水土工布;所述第二过滤净化结构包括从河道边坡的坡底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层过滤层、第二层过滤层和第三层过滤层,第一层过滤层、第二层过滤层和第三层过滤层构成的过滤主体上水平或横向扦插有活枝条或梢料,第一层过滤层内铺设有穿孔管,第一层过滤层与河道边坡坡底的土壤基层之间设置有防渗膜,第一层过滤层与第二层过滤层之间、第二层过滤层与第三层过滤层之间均设置有第二透水土工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理滨水农田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过滤层、第二层过滤层和第三层过滤层构成的过滤主体与河道边坡的坡面之间也设置有第二透水土工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治理滨水农田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过滤层、第二层过滤层和第三层过滤层构成的过滤主体的表面坡度与河道边坡的坡面坡度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治理滨水农田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边坡的坡面坡度小于0.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烨孟祥鑫何晓颖王策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琸源水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