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自行车及自行车上的避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5161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自行车,包含有一车架、一前轮、一后轮及一避震结构,该车架包含有一车头管、一座管、一上管、一下管及一后叉管,该车头管用以设置一前叉管,该座管用以设置一座椅,该上管连接于车头管与座管之间,该下管也连接于车头管与座管之间且位于上管下方,于下管与座管的连接处形成有一五通管,于五通管上设置有驱动结构,该后叉管包含有一后叉上管及一后叉下管,后叉上管及后叉下管的后端相互连接而形成后爪部,该避震结构设置于车架的上管中,其压缩行程与上管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叠,该避震结构朝向车头管的一前端固定于上管内壁上,而朝向后叉管的一后端与后叉管的后叉上管的前端通过一连杆机构相互枢设连结。机构相互枢设连结。机构相互枢设连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自行车及自行车上的避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尤其涉及一种具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自行车及自行车上的避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提高骑乘的舒适性,于自行车上通常会设置有避震结构,让自行车在行驶于凹凸不平的路面时,通过避震结构的被压缩,来达到吸震的效果,避免骑士因路面不平而产生不舒服的感受。然而,现有自行车上的避震结构大都外露于自行车车架的管体之外,而现有外露式的避震器不仅会影响到自行车外观的美观性,也容易因天候、异物卡入或外力撞击等因素而导致避震结构发生生锈或损坏等不良现象,而影响到其应有的使用寿命及功能,实有进一步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专利技术人为改进现有自行车避震结构的缺失,特经过不断的研究与试验,进而发展出一种可改进现有缺失的本技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自行车,其可将避震结构隐藏于车架的管体内,除可提高自行车观的美观性外,也能避免避震结构因外在因素而损坏,以达到提升自行车避震结构避震效果的目的。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提供一种具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自行车,其包含有:
[0006]一车架,该车架包含有一车头管、一座管、一上管、一下管及一后叉管,该车头管用以设置一前叉管,该座管用以设置一座椅,该上管连接于车头管与座管之间,该下管也连接于车头管与座管之间且位于上管下方,于下管与座管的连接处形成有一五通管,于五通管上设置有驱动结构,该后叉管包含有一后叉上管及一后叉下管,后叉上管及后叉下管的后端相互连接而形成后爪部;
[0007]一前轮可转动地设置于前叉管的底端;
[0008]一后轮可转动地设置于后叉管的后爪部;以及
[0009]一避震结构,该避震结构设置于车架的上管中,其压缩行程与上管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叠,该避震结构朝向车头管的一前端固定于上管内壁上,而朝向后叉管的一后端与后叉管的后叉上管的前端通过一连杆机构相互枢设连结。
[0010]本技术另提供一种自行车上的避震结构,其设置于自车车架的一上管之中,其压缩行程与上管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叠,该避震结构包含有一用以固定于上管内壁上的前端及一用以与车架的一后叉管相互枢设连结的后端。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因本技术的避震结构设置于车架的上管中,故避震结构隐藏于车架之中,如此不仅可维持自行车车架外观结构设计的完整性与一致性,来提升自行车外观的美观,更可避免避震结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有生锈或损坏的情况,故可延
长避震结构的使用寿命并维持避震结构的良好避震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侧面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车架的局部剖面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夹持工件的端视图。
[0016]符号说明:
[0017]10:车架
[0018]12:车头管
[0019]122:前叉管
[0020]13:座管
[0021]14:上管
[0022]15:下管
[0023]16:后叉管
[0024]162:后叉上管
[0025]164:后叉下管
[0026]18:连杆机构
[0027]182:后叉连杆
[0028]184:避震连杆
[0029]20:前轮
[0030]30:后轮
[0031]40:避震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2]本技术主要提供一种具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自行车,请配合参看图1及图2,由图中可看到,本技术的自行车主要包含有一车架10、一前轮20、一后轮30及一避震结构40,该车架10大体包含有一车头管12、一座管13、一上管14、一下管15及一后叉管16,该车头管12用以设置一前叉管122,而于前叉管122上设置有一握把,而该前轮20可转动地设置于前叉管122底端,该座管13用以设置一座椅,供自行车骑士乘座于座椅上,该上管14连接于车头管12与座管13之间,该下管15也连接于车头管12与座管13之间且位于上管14下方,而于下管15与座管13的连接处形成有一五通管,于五通管上设置有花軗、脚踏板、链轮与链条等驱动结构,其中车头管12、前叉管122、前轮20、上管14、下管15、座管13、座椅、五通管及驱动结构等可为现有结构,故其详细结构在此不另赘述,又该后叉管16主要包含有一后叉上管162及一后叉下管164,后叉上管162及后叉下管164的后端相互连接而形成一后爪部,该后轮30可转动地设置于后爪部上,又后轮30与后叉管16间的结构也可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另赘述。
[0033]该避震结构40设置于车架10的上管14中,其压缩行程与上管14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叠,该避震结构40朝向车头管12的一前端固定于上管14内壁上,而朝向后叉管16的一后端与后叉管16的后叉上管162的前端通过一连杆机构18相互枢设连结,又该避震结构40可
为压缸式或弹簧式,该避震结构40也可为现有结构,故其详细结构在此不另赘述,另外,后叉管16的后叉下管164的前端与座管13枢设连接。
[0034]又该连杆机构18主要包含有一后叉连杆182及一避震连杆184,该后叉连杆182略呈弯曲状,其一后端与后叉上管162的前端枢设连接,该避震连杆184的一前端伸入上管14中且与避震结构40的后端枢设连接,而避震连杆184的后端与后叉连杆182的前端枢设连接。
[0035]由此,请配合参看图1及图3,当自行车行驶于凹凸不平的路面后轮30撞击到路面高凸部位时,后轮30会因与路面高凸部位的撞击而导致后叉管16的后叉下管162相对座管13向上枢转,并通过后叉上管162带动连杆机构18的后叉连杆182与避震连杆184相对彼此枢转,而令避震连杆184的前端沿上管14的轴向向前移动而压缩避震结构40,如此可通过避震结构40的被压缩,来避免后轮30与地面撞击的力量与震动传递至车架10上,来达到避震的效果,而能提升自行车骑乘的舒适性。
[0036]因本技术的避震结构40设置于车架10的上管14中,故避震结构40隐藏于车架10之中,如此不仅可维持自行车车架10外观结构设计的完整性与一致性,来提升自行车外观的美观,更可避免避震结构40因受到外部因素,如天候或外力撞击等的影响而有生锈或损坏的情况,故可延长避震结构40的使用寿命并维持避震结构40的良好避震效果。
[003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车架,该车架包含有一车头管、一座管、一上管、一下管及一后叉管,该车头管用以设置一前叉管,该座管用以设置一座椅,该上管连接于车头管与座管之间,该下管也连接于车头管与座管之间且位于上管下方,于下管与座管的连接处形成有一五通管,于五通管上设置有驱动结构,该后叉管包含有一后叉上管及一后叉下管,后叉上管及后叉下管的后端相互连接而形成后爪部;一前轮可转动地设置于前叉管的底端;一后轮可转动地设置于后叉管的后爪部;以及一避震结构,该避震结构设置于车架的上管中,其压缩行程与上管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叠,该避震结构朝向车头管的一前端固定于上管内壁上,而朝向后叉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斯艾得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