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模板以及可拆底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5131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2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底模板和可拆底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其中,底模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部分区域朝上凹陷形成刚性组合肋,所述板体的一侧设有被支撑肋,相对的另一侧设有支撑肋,所述被支撑肋和所述支撑肋为所述板体的部分区域向上或向下凹陷形成,且两者凹陷方向相同;与所述被支撑肋相邻的所述刚性组合肋为第一组合肋,与所述支撑肋相邻的所述刚性组合肋为第二组合肋;所述被支撑肋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组合肋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肋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组合肋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支撑肋用以贴合于相邻的另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被支撑肋的底面。的另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被支撑肋的底面。的另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被支撑肋的底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模板以及可拆底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


[0001]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底模板以及可拆底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楼承板成为市场需求量逐年提高的装配式部品部件。传统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广泛需求。例如在居住类项目中,以及在不设吊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传统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底模直接外露,影响了建筑的外观与使用功能,也不适合应用于这类项目中。
[0003]市场上已有的可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这种板型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可应用于居住类项目中,以及在不设吊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然而这种底模板在实际应用时经常出现相邻两块底模板的连接处不能紧密贴合,导致漏浆的问题,致使楼板在拆除底模后,楼板底部在搭接处不平整,影响了楼板整体的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底模板以及可拆底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底模板,
[0006]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部分区域朝上凹陷形成刚性组合肋,所述板体的一侧设有被支撑肋,相对的另一侧设有支撑肋,所述被支撑肋和所述支撑肋为所述板体的部分区域向上或向下凹陷形成,且两者凹陷方向相同;
[0007]与所述被支撑肋相邻的所述刚性组合肋为第一组合肋,与所述支撑肋相邻的所述刚性组合肋为第二组合肋;
[0008]所述被支撑肋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组合肋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肋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组合肋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0009]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支撑肋用以贴合于相邻的另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被支撑肋的底面。
[0010]可选地,所述板体的部分区域朝上或朝下凹陷形成第一贴合肋和第二贴合肋,所述支撑肋位于所述第二贴合肋和所述第二组合肋之间,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第二贴合肋用以贴合于相邻的另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第一贴合肋的底面。
[0011]可选地,所述第二贴合肋形成于所述板体的外侧缘。
[0012]可选地,所述支撑肋和所述被支撑肋的形状适配;和/或,所述第一贴合肋和所述第二贴合肋的形状适配。
[0013]可选地,所述支撑肋与所述第二组合肋连接,且所述支撑肋向下凹陷。
[0014]可选地,所述板体的部分区域朝上或者朝下凹陷形成至少一个加强肋,所述加强肋位于所述被支撑肋和所述第一组合肋之间。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搭接边形成两个所述加强肋以及一个第一贴合肋,两个所述加强肋位于所述第一贴合肋和所述第一组合肋之间,且两个所述加强肋的凹陷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贴合肋与相邻的所述加强肋的凹陷方向相反。
[0016]可选地,所述板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缘和第二侧缘,所述第一侧缘邻近所述被支撑肋,所述第二侧缘邻近所述支撑肋;
[0017]在所述第一组合肋指向所述被支撑肋的方向上,所述被支撑肋与所述第一侧缘之间的区域整体向下倾斜设置;
[0018]在所述第二组合肋指向所述支撑肋的方向上,所述支撑肋与所述第二侧缘之间的区域整体向上倾斜设置。
[0019]可选地,所述板体的第二侧缘向下弯折形成折边。
[0020]可选地,一榀钢筋桁架对应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刚性组合肋;
[0021]所述被支撑肋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组合肋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所述支撑肋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组合肋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钢筋桁架连接的两个刚性组合肋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这三个距离之和等于相邻两榀所述钢筋桁架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002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可拆底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
[0023]至少两个底模板;
[0024]连接件,固定于所述刚性组合肋的顶面;以及,
[0025]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的底部与所述连接件固定。
[0026]可选地,所述连接件的底面能够与所述板体的第一边缘抵接。
[0027]可选地,所述连接件的侧缘侧向凸出于所述第二组合肋的侧面,所述连接件凸出在所述第二组合肋侧面的部分能够与所述板体的第一边缘抵接;或者,
[0028]所述板体的第一侧缘横向伸出限位边,所述限位边位于所述第二组合肋的顶面和所述连接件之间。
[002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搭接边和第二搭接边的搭接处在受力变形的情况下,支撑肋与被支撑肋不会产生脱离,因此搭接处不会出现漏浆的情况,由此当底模板被拆除后,板底没有因漏浆而产生的凸起状的挂料,这是保证楼板底部在搭接处平整的重要条件。同时,支撑肋与被支撑肋在受力时仍然保持紧密贴合,表明第一搭接边和第二搭接边搭接在一起共同受力,共同抵抗变形,因此第一搭接边和第二搭接边向下的变形量很小,这是保证楼板底部在搭接处平整的重要保障。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图1中钢筋桁架楼承板在搭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3为图1中钢筋桁架楼承板在第一搭接边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4为1中钢筋桁架楼承板在第二搭接边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5为图1中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受力结构示意图;
[0036]图6为传统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受力结构示意图;
[0037]图7为传统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变形结构示意图;
[003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另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9]图9为图8中钢筋桁架楼承板在第一搭接边处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10为8中钢筋桁架楼承板在第二搭接边处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11为图1中钢筋桁架楼承板在搭接处的局部示意图;
[004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另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在搭接处的局部示意图;
[0043]图13为图12中A处的放大图;
[0044]图14为图1中钢筋桁架楼承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45]附图标记:
[0046]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底模板123加强肋20连接件11刚性组合肋124限位边30钢筋桁架11a第一组合肋13第二搭接边31上弦钢筋11b第二组合肋131支撑肋32腹杆钢筋12第一搭接边132第二贴合肋33下弦钢筋121被支撑肋133折边40紧固件122第一贴合肋
ꢀꢀ
50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部分区域朝上凹陷形成刚性组合肋,所述板体的一侧设有被支撑肋,相对的另一侧设有支撑肋,所述被支撑肋和所述支撑肋为所述板体的部分区域向上或向下凹陷形成,且两者凹陷方向相同;与所述被支撑肋相邻的所述刚性组合肋为第一组合肋,与所述支撑肋相邻的所述刚性组合肋为第二组合肋;所述被支撑肋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组合肋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肋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组合肋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支撑肋用以贴合于相邻的另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被支撑肋的底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的部分区域还朝上或朝下凹陷形成第一贴合肋和第二贴合肋,所述支撑肋位于所述第二贴合肋和所述第二组合肋之间,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第二贴合肋用以贴合于相邻的另一所述底模板的所述第一贴合肋的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贴合肋形成于所述板体的外侧缘。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肋和所述被支撑肋的形状适配;和/或,所述第一贴合肋和所述第二贴合肋的形状适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肋与所述第二组合肋连接,且所述支撑肋向下凹陷。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的部分区域朝上或朝下凹陷形成至少一个加强肋,所述加强肋位于所述被支撑肋和所述第一组合肋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支撑肋和所述第一组合肋之间的所述板体形成两个所述加强肋以及一个第一贴合肋,两个所述加强肋位于所述第一贴合肋和所述第一组合肋之间,且两个所述加强肋的凹陷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贴合肋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红斌李佳王保强
申请(专利权)人: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