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银耳液体菌种短周期生产方法及银耳液体菌种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食用菌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通过银耳菌生理诱导构建具有可调控性的银耳和香灰菌液态共生群落实现银耳菌种短周期生产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隶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银耳纲(Tremellomycetes)银耳目(Tremellales)银耳科(Tremellaceae)。我国人工栽培银耳历史悠久,是世界银耳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以来银耳的人工栽培模式主要为利用自然气候进行银耳的袋料栽培,但随着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银耳生产栽培正朝着工厂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然而,不论是哪种栽培模式,所用的银耳菌种的生产仍然为传统的固体菌种生产模式,其一级种培养需要约30天,二级种培养需要约30天,三级种培养需要7
‑
10天,即传统固体菌种生产需要约60
‑
70天,存在周期长、菌齡不一致、固体菌种人工混种工艺繁琐、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产品质量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银耳液体菌种短周期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分离获得纯银耳菌可亲和混合芽孢或银耳菌再生组织,或者直接采用银耳耳基为出发菌种:所述银耳菌可亲和混合芽孢通过银耳脱毒子实体或银耳担孢子在PDA培养基上培养萌发获得;所述银耳菌再生组织通过银耳脱毒子实体培养再生获得;所述银耳耳基为银耳子实体基部较硬的与培养料面接触的含有银耳菌和香灰菌菌丝的组合体;(2)将上述获得的银耳菌可亲和混合芽孢或再生组织用液体培养基M1进行第一次诱导,获得银耳菌菌丝;或者将所述银耳菌再生组织接种到不含琼脂的专用共生群落培养液M3中培养3
‑
5天,获得液态银耳菌再生组织颗粒A2;或者将所述银耳耳基接种到不含琼脂的专用共生群落培养液M3中培养2
‑
4天,获得液态双菌共生银耳菌种AB;所述第一次诱导的方法如下:a.将银耳菌可亲和混合芽孢或再生组织接种到液体培养基M1,在24
±
1℃,120
‑
170rpm条件下培养2
‑
4天,得到可亲和混合芽孢;所述液体培养基M1配方为:马铃薯200g/L,葡萄糖20g/L,磷酸二氢钾3g/L,硫酸镁2g/L,余为水,定容至1L;b.将上述培养好的可亲和混合芽孢在8
‑
12℃低温静置6~8天;c.将上述低温处理后的可亲和混合芽孢转接到含琼脂的培养基M2,在23
‑
25℃培养10
‑
12天即获得银耳菌菌丝;所述培养基M2配方为:麦芽糖1
‑
2%,葡萄糖1
‑
2%,酵母粉0.12%,鱼粉蛋白胨0.24%,硫酸镁0.09%,磷酸二氢钾0.13%,小麦全粉0.5%
‑
1%,1/2 MS 0.1%
‑
0.126%,琼脂2.5
‑
3.5%,余为水;(3)将第一次诱导后获得的银耳菌菌丝再次转接到培养基M2,在24
±
1℃条件下培养8
‑
12天,然后将其伴生菌即诱导物B接种于距离银耳菌菌丝4
‑
10cm的位置后培养3
‑
5天,进行生理诱导,获得双核菌丝,即银耳母种A;(4)将银耳母种A接种到不含琼脂的专用共生群落培养液M3中培养3
‑
5天,获得液态银耳菌菌种A1,所述专用共生群落培养液M3的配方为;麦芽糖1
‑
2%,葡萄糖1
‑
2%,酵母粉0.12%,鱼粉蛋白胨0.24%,硫酸镁0.09%,磷酸二氢钾0.13%,小麦全粉0.5%
‑
1%,1/2 MS 0.1%
‑
0.126%,余为水;(5)将银耳伴生菌香灰菌转接到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祥英,李荣春,李健,李文芝,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