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LED同质外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3631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3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LED同质外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LED外延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LED同质外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半导体


技术介绍

[0002]Micro

LED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它作为新一代光电子器件,在新型显示、光通讯和光探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0003]由于获得非极性GaN材料非常困难,现今的商业化产品都是建立在C面生长的GaN的基础之上,而C面是极性面,存在自发极化电场,同时,有源区InGaN与GaN的晶格失配会导致压电极化电场。
[0004]上述极化电场的存在使得电子和空穴波函数在空间上重叠减小,辐射复合几率下降,从而使得micro

LED内量子效率下降。又由于micro

LED波长均匀性要求更高,电流变化更剧烈,原来的极化场效应下的峰值波长会产生偏移,导致显示色差的现象就会更加严重。
[0005]而传统的LED结构无论在晶体质量还是控制极化效应导致的效率下降等方面,都不再能够满足Micro

LED的要求。即使一些现有技术提出用AlInN材料来作为势垒层材料实现极化的调控,但是因为AlInN材料的生长异常困难,材料质量也很差,故难以实现工业商用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LED同质外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0007]为实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LED同质外延结构,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生长在氮化物单晶衬底上;量子阱有源区,生长在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上,并包括交替生长的一个以上阱区和一个以上垒区,所述量子阱有源区具有一个以上的循环生长周期;其中,所述阱区具有第一超晶格结构,所述第一超晶格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第二生长周期,所述第一超晶格结构的每个周期包括依次生长的一InN层和第一GaN层,所述第一超晶格结构使所述阱区生长后的外延结构受到张应力;所述垒区具有第二超晶格结构,所述第二超晶格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第三生长周期,所述第二超晶格结构的每个周期包括依次生长的一AlN层和一第二GaN层,所述第二超晶格结构使所述垒区生长后的外延结构受到压应力;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生长在所述量子阱有源区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阱区和垒区的循环生长周期的数值为1

20。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超晶格循环周期内,多个第一GaN层的厚度相同。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超晶格循环周期内,多个InN层的厚度相同。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超晶格循环周期内,多个第二GaN层的厚度相同。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超晶格循环周期内,多个AlN层的厚度相同。
[0013]进一步地,在所述循环生长周期中,最先生长的第一GaN层的厚度大于等于最后生长的第一GaN层的厚度,最先生长的InN层的厚度小于最后生长的InN层的厚度;和/或,在所述循环生长周期中,最先生长的AlN层的厚度小于最后生长的AlN层的厚度,最先生长的第二GaN层的厚度大于等于最后生长的第二GaN层的厚度;其中,所述量子阱有源区的发光波长>600nm。
[0014]进一步地,所述量子阱有源区的发光波长>600nm。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超晶格结构的第一超晶格循环周期的数值为1

10。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GaN层的厚度为0.2

1.0nm。
[0017]进一步地,所述InN层的厚度为0.1

0.5nm。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超晶格结构的第二超晶格循环周期的数值为1

20。
[0019]进一步地,所述AlN层的厚度为0.5

1.5nm。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GaN层的厚度为1.0

5.0nm。
[0021]进一步地,所述InN层包括多个InN量子点,所述InN量子点的颗粒高度为0.1

0.5nm。
[0022]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LED同质外延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在氮化物单晶衬底上依次生长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量子阱有源区、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其中生长所述量子阱有源区的步骤具体包括:S1、在第一温度及第一压力条件下,生长形成一阱区,所述阱区具有第一超晶格结构,所述第一超晶格结构的每一周期包括依次生长的一第一GaN层和一InN层。
[0023]S2、在第二温度及第二压力条件下,生长形成一垒区,所述垒区具有第二超晶格结构,所述第二超晶格结构的每一周期包括依次生长的依次生长的一AlN层、一第二GaN层。
[0024]所述第二温度在第一温度以上,所述第一压力条件在第二压力条件以上。
[0025]进一步地,其中生长所述量子阱有源区的步骤还包括:S3、重复步骤S1

S2的操作一次以上,以交替生长多个阱区和多个垒区。
[002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力为200

500torr,第一温度为600

800℃,所述第二压力为50

200torr,第二温度为温度800

1000℃。
[002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超晶格结构的周期数为1

10,和/或,所述第一GaN层的厚度为0.2

1.0nm,和/或,所述InN层的厚度为0.1

0.5nm。
[002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超晶格结构的周期数为1

20,和/或,所述AlN层的厚度为0.5

1.5nm,和/或,所述第二GaN层的厚度为1.0

5.0nm。
[0029]进一步地,步骤S1具体包括:向生长腔室内同时或交替输入In源和氮源,从而生长形成所述InN层。
[0030]较之现有技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LED同质外延结构,其量子阱有源区的设计有别于传统异质外延结构中InGaN/GaN的有源区量子阱结构,基于GaN单晶衬底生长周期循环的量子能带调控型的阱区和垒区,每个循环中的阱区是由周期循环的InN/GaN超晶格组成,而每个循环中的垒区是由周期循环的AlN/GaN超晶格组成,能够减少量子阱有源
区的能带倾斜,以降低极化效应,增大电子和空穴波函数在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LED同质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生长在氮化物单晶衬底上;量子阱有源区,生长在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上,并包括交替生长的一个以上阱区和一个以上垒区,所述量子阱有源区具有一个以上的循环生长周期;其中,所述阱区具有第一超晶格结构,所述第一超晶格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第一超晶格循环周期,所述第一超晶格结构的每个周期包括依次生长的一InN层和第一GaN层,所述第一超晶格结构使所述阱区生长后的外延结构受到张应力;所述垒区具有第二超晶格结构,所述第二超晶格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第二超晶格循环周期,所述第二超晶格结构的每个周期包括依次生长的一AlN层和一第二GaN层,所述第二超晶格结构使所述垒区生长后的外延结构受到压应力;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生长在所述量子阱有源区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LED同质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阱区和垒区的循环生长周期的数值为1

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LED同质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超晶格循环周期内,多个第一GaN层的厚度相同,和/或,多个InN层的厚度相同;和/或,所述第二超晶格循环周期内,多个第二GaN层的厚度相同,和/或,多个AlN层的厚度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LED同质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循环生长周期中,最先生长的第一GaN层的厚度大于等于最后生长的第一GaN层的厚度,最先生长的InN层的厚度小于最后生长的InN层的厚度;和/或,在所述循环生长周期中,最先生长的AlN层的厚度小于最后生长的AlN层的厚度,最先生长的第二GaN层的厚度大于等于最后生长的第二GaN层的厚度;其中,所述量子阱有源区的发光波长>600n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化可控的量子点Micro

LED同质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超晶格结构的第一超晶格循环周期的数值为1

10,和/或,所述第一GaN层的厚度为0.2

1.0nm,和/或,所述InN层的厚度为0.1

0.5nm;和/或,所述第二超晶格结构的第二超晶格循环周期的数值为1

20,和/或,所述AlN层的厚度为0.5

1.5nm,和/或,所述第二GaN层的厚度为1.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斌闫其昂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