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93528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32
本申请涉及土建领域,公开了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包括生态滞留池塘,生态滞留池塘外固定有田埂,田埂相向的一侧开设有集污沟,集污沟右侧端连接第一管道,第一管道另一端连接有加热箱,加热箱远离第一管道的一侧设置有水冷箱,水冷箱的右侧壁连接于第二管道,第二管道另一端连接有人工快渗系统,人工快渗系统右侧壁连接第三管道,第三管道另一端连接有清水收集系统。本申请通过太阳能板、太阳能序蓄电箱和加热箱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此时的污水进入加热箱内,通过加热箱对污水进行加热,对污水进行蒸发,蒸发后的污水在抽风机的吹东西进入水冷箱内,使得此时的污水内的气味能够被蒸发掉,较为实用,适合广泛推广和使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


[0001]本申请属于土建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由于工业、农业废水的排放日益增多,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污水处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现阶段我国的污水主要来源主要有分散式生活污水、集中式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目前常用的是利用沙土对污水进行净化,或是建造一些生化处理池,这种净化方式较为传统,净化效果不能适用于处理各种环境形式下的污水。
[0003]经检索CN103896459A公开了一种村镇居民点面源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方法,该生态滞留池塘或生态坝采用充水式生态坝蓄水,河道拦水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河水的拦蓄,并形成具有较长停留时间的河道生态滞留塘系统,河道内水深较浅处生长水花生、水蓼等湿生植物,水深较深处有轮叶黑藻、眼子菜、金鱼藻、苦草等沉水植物。通过生态滞留塘中的物理沉淀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并通过塘内的藻类、微生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等的生物作用去除部分有机污染物、氮和磷,并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污水进行充氧。同时也适当抬高水位,以便于水自流入后续处理单元;表流和潜流湿地通过生物、生态等处理方法去除水体中的大部分污染物。
[0004]但是经本专利技术人探索发现该技术方案仍然存在至少以下缺陷:其水流中的污渍不能得到有效的净化,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0006]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包括生态滞留池塘,所述生态滞留池塘外设置有田埂,所述田埂相向的一侧开设有集污沟,所述集污沟右侧端连接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另一端连接有加热箱,所述加热箱远离第一管道的一侧设置有水冷箱,所述水冷箱的右侧壁连接于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另一端连接有人工快渗系统,所述人工快渗系统右侧壁连接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另一端连接有清水收集系统。
[0007]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集污沟横截面为四边形,且集污沟靠近生态滞留池塘四端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的最大高度小于生态滞留池塘的最小高度。
[0008]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手段,能够保证生态滞留池塘上漂浮的污渍缓慢溢出进入集污沟内,从而方便后面人们站在田埂上对污渍进行清理,同时能够保证生态滞留池塘的清洁。
[0009]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管道内腔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管道内腔靠近集污水沟的一侧设置有阀门。
[0010]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手段,设置阀门能够阻止集污沟内大于第一过滤网网孔的大块垃圾进入第一管道内,尽量避免了第一管道出现堵塞的情况,当集污沟内的污渍被清理后,开阀门,通过第一过滤网阻止残留的污渍进入加热箱内,从而保证了加热箱的清洁性。
[0011]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热箱和水冷箱上端相互连接的两侧壁开
设有通孔,且通孔上固定安装有通风管道。
[0012]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手段,使得加热箱内的污水蒸发,蒸发后的污水进入水冷箱内。
[0013]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通风管道远离加热箱子一侧安装有抽风机。
[0014]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手段,当污水在加热箱内进行加热的时候,此时会使得污水进行蒸发,蒸发后的污水在抽风机的抽风状态下进行抽风,从而进入水冷箱内。
[0015]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热箱内腔上端靠近左侧壁设置有承台,且承台上固定安装有太阳能蓄电箱,太阳能蓄电箱与加热箱电性连接。
[0016]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手段,保证了对加热箱能够进行持续供电。
[0017]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水冷箱内壁均设置有两个水冷器。
[0018]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手段,能够保证被蒸发的水蒸汽进入水冷箱内在水冷器进行降温。
[0019]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管道顶部设置有吸风机。
[0020]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手段,吸风机的吸附,能够使得流过第二管道的水进一步进行异味清除,从而减少了污水中的异味。
[0021]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本申请通过太阳能板、太阳能序蓄电箱和加热箱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此时的污水进入加热箱内,通过加热箱对污水进行加热,对污水进行蒸发,蒸发后的污水在抽风机的吹东西进入水冷箱内,使得此时的污水内的气味能够被蒸发掉。
[0023]本申请通过在的第二水管内设置吸风机使得净化后的水能够在吸风机内循环转动进入人工快渗系统内,此时能够避免蒸发后的污水仍然残留有异味,此时通过吸风机对残留的异味进行处理,从而保证了水质的清洁。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0025]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申请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申请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集污沟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申请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吸风机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申请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加热箱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田埂;2、第一过滤网;3、太阳能板;4、第二过滤网;5、抽风机;6、通风管道;7、水冷器;8、人工快渗系统;9、清水收集系统;10、吸风机;11、阀门;12、接口;13、生态滞留池塘;14、集污沟;15、第一管道;16、第二管道;17、第三管道;18、加热箱;19、水冷箱;20、太阳能蓄电箱;21、承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
[0032]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包括生态滞留池塘13,生态
滞留池塘13外固设置田埂1,田埂1相向的一侧开设有集污沟14,集污沟14右侧端连接第一管道15,第一管道15另一端连接有加热箱18,加热箱18远离第一管道的一侧设置有水冷箱19,水冷箱19的右侧壁连接于第二管道16,第二管道16另一端连接有人工快渗系统8,人工快渗系统8右侧壁连接第三管道17,第三管道17另一端连接有清水收集系统9。
[0033]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集污沟14横截面为四边形,且集污沟14靠近生态滞留池塘13四端设置有接口12,接口12的最大高度小于生态滞留池塘13的最小高度。本设置中,能够保证生态滞留池塘13上漂浮的污渍缓慢溢出进入集污沟14内,从而方便后面人们站在田埂1上对污渍进行清理,同时能够保证生态滞留池塘13的清洁。
[0034]如图1所示,进一步的,第一管道15内腔设置有第一过滤网2,第一管道15内腔靠近集污沟14的一侧设置有阀门11。本设置中,通过设置阀门11能够阻止集污沟14内大于第一过滤网2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包括生态滞留池塘(13),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滞留池塘(13)外设置有田埂(1),所述田埂(1)相向的一侧开设有集污沟(14),所述集污沟(14)右侧端连接第一管道(15),所述第一管道(15)另一端连接有加热箱(18),所述加热箱(18)远离第一管道的一侧设置有水冷箱(19),所述水冷箱(19)的右侧壁连接于第二管道(16),所述第二管道(16)另一端连接有人工快渗系统(8),所述人工快渗系统(8)右侧壁连接第三管道(17),所述第三管道(17)另一端连接有清水收集系统(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沟(14)横截面为四边形,且集污沟(14)靠近生态滞留池塘(13)四端设置有接口(12),所述接口(12)的最大高度小于生态滞留池塘(13)的最小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15)内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柏利程建友宋福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诺和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