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接触式回转支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2927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不接触式回转支承,包括外圈组件和内圈,所述内圈设置于外圈组件中,所述外圈组件的周向内壁和内圈的周向外壁之间设有径向电磁组件,所述外圈组件的上侧内壁和内圈的上端面之间设有主推电磁组件,所述外圈组件的下侧内壁和内圈的下端面之间设有辅推电磁组件;通过径向电磁组件、主推电磁组件和辅推电磁组件产生磁力,实现内圈悬浮于外圈组件中且相对于外圈组件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回转支承去除了传统回转支承中的滚动体与保持架结构,采用磁悬浮原理,以电磁力来代替滚动体的作用,以此达到运转过程中套圈间的零接触,具有高寿命与高可靠性;同时,满足回转支承的轴向承载、径向承载与偏载的承载能力要求。径向承载与偏载的承载能力要求。径向承载与偏载的承载能力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接触式回转支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轴承
,具体涉及一种不接触式回转支承。

技术介绍

[0002]回转支承,也称作转盘轴承,可同时承受较大轴向载荷、径向载荷与倾覆力矩,其规格尺寸在0.5m到10m以上。一般而言,回转支承的主要结构包括套圈、滚动体与保持架,滚动体起到传递载荷的作用,保持架则是维持滚动体的运转轨迹,套圈与其他结构相连,三者共同保证回转支承的正常运转。
[0003]由于回转支承是工程机械主驱动部位的关键部件之一,在机械设备运转过程中承受各种极端工况导致的高偏载与重载,因此回转支承需要具备抵抗大偏载的能力;但在高偏载的工况下,滚道与滚动体间产生变形导致应力集中,保持架在运转过程中磨损,从而干扰滚动体的运动,并导致滚道失效甚至破坏,这会导致回转支承失效,但是往往这些现象在回转支承中无可避免。
[0004]综上所述,急需一种不接触式回转支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接触式回转支承,旨在解决传统回转支承在高偏载的工况下,滚动体和滚道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接触式回转支承,包括外圈组件和内圈(9),所述内圈(9)设置于外圈组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组件的周向内壁和内圈(9)的周向外壁之间设有径向电磁组件,所述外圈组件的上侧内壁和内圈(9)的上端面(16)之间设有主推电磁组件,所述外圈组件的下侧内壁和内圈(9)的下端面(17)之间设有辅推电磁组件;通过径向电磁组件、主推电磁组件和辅推电磁组件产生磁力,实现内圈(9)悬浮于外圈组件中且相对于外圈组件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接触式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电磁组件包括径向转子线圈(8)和径向定子线圈(6);所述内圈(9)沿周向外壁环设有两条第一凹槽(20),单条第一凹槽(20)中均匀设有多个径向转子线圈(8),所述外圈组件中沿周向内壁环设有两条第二凹槽(21),单条第二凹槽(21)中均匀设有多个径向定子线圈(6),其中第一凹槽(20)与第二凹槽(21)一一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接触式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沿第一凹槽(20)的宽度方向层叠设置多个径向转子薄片(19),所述径向转子薄片(19)上设有多个第一绕线部(19.1),层叠设置的第一绕线部(19.1)组成径向转子铁芯;沿第二凹槽(21)的宽度方向层叠设置多个径向定子薄片(18),所述径向定子薄片(18)上设有多个第二绕线部(18.1),层叠设置的第二绕线部(18.1)组成径向定子铁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不接触式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第一凹槽(20)的两个侧壁与距离最近的径向转子薄片(19)之间以及第二凹槽(21)的两个侧壁与距离最近的径向定子薄片(18)之间均设有支撑垫片(5)。5.根据权利要求2

4任意一项所述的不接触式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推电磁组件包括嵌设于上侧内壁的主推定子线圈(11)和嵌设于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香程永亮麻成标郭俊豪许正根郑欣利董明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