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91432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水陆两栖车辆技术领域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包括车身(1),车身(1)前部设置贯穿车身(1)的开槽(2),转向横拉杆(3)每端分别活动连接一个转向直拉杆(4),所述的转向横拉杆(3)和两个转向直拉杆(4)位于开槽(2)内,每个转向直拉杆(4)活动连接一个转向节臂(5),每个转向节臂(5)连接一个车轮(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结构简单,操控可靠,满足水陆两栖车辆涉水要求,满足陆军登岛作战、边界管控、界江和界河巡察、海外维和处突等任务对后勤物资可靠、便捷、高效的运输需求。输需求。输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水陆两栖车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陆上行驶的中型、重型车辆,转向系统基本上采用循环球式液压机械转向系统。这种转向系统的转向横拉杆、转向直拉杆、转向节臂都安装在车身外部,由于中、重型车辆驾驶室位置布置较高、在陆地上行驶时,驾驶室底板不涉水,所以转向系统杆系与车身过孔水密性要求很低。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这种结构,无法适用于水陆两栖车辆入水及水上行驶时车身水密性要求,即不符合水陆两栖车辆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转向操控可靠,满足水陆两栖车辆涉水要求,满足对后勤物资可靠、便捷、高效的运输需求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
[0004]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本技术为一种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包括车身,车身前部设置贯穿车身的开槽,转向横拉杆每端分别活动连接一个转向直拉杆,所述的转向横拉杆和两个转向直拉杆位于开槽内,每个转向直拉杆活动连接一个转向节臂,每个转向节臂连接一个车轮。
[0006]所述的开槽设置为由金属板件焊接而成的结构,开槽设置在车身前部位置。
[0007]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主动臂,主动臂一端与循环球转换机连接,主动臂另一端与转向横拉杆活动连接。
[0008]所述的车身前部设置第一车桥,车身后部设置第二车桥。
[0009]所述的循环球转换机固定安装在车身上。
[0010]所述的第一车桥为转向车桥。
[0011]每个所述的转向节臂与车轮的轮毂铰接。
[0012]所述的转向横拉杆每端分别铰接一个转向直拉杆。
[0013]每个转向直拉杆铰接一个转向节臂。
[0014]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在设置车身时,在车身上设置左右贯穿车身的开槽,转向横拉杆和两个转向直拉杆位于开槽内,转向时,转向横拉杆带动转向直拉杆动作,转向直拉杆带动转向节臂动作,转向节臂控制车轮转向。开槽为单独设置结构,对车身内部起到隔绝作用,有效阻止水从开槽内进入车身里面,确保车辆使用可靠,同时不影响陆上转向功能。本技术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结构简单,操控可靠,满足水陆两栖车辆涉水要求,满足陆军登岛作战、边界管控、界江和界河巡察、海外维和处突等任务对后勤物资可靠、便捷、高效的运输需求。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的A

A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的B

B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车身;2、开槽;3、转向横拉杆;4、转向直拉杆; 5、转向节臂;6、车轮;7、主动臂;8、循环球转换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2]如附图1

附图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包括车身1,车身1前部设置贯穿车身1的开槽2,转向横拉杆3每端分别活动连接一个转向直拉杆4,所述的转向横拉杆3和两个转向直拉杆4位于开槽2内,每个转向直拉杆4活动连接一个转向节臂5,每个转向节臂5连接一个车轮6。上述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基于独特巧妙的构思,提出改进方案。在设置车身1时,在车身1上设置左右贯穿车身的开槽2,转向横拉杆3和两个转向直拉杆4位于开槽2内,转向时,转向横拉杆3带动转向直拉杆4动作,转向直拉杆4带动转向节臂5动作,转向节臂5控制车轮6转向。开槽为单独设置结构,对车身内部起到隔绝作用,有效阻止水从开槽内进入车身里面,确保车辆使用可靠,同时不影响陆上转向功能。本技术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结构简单,操控可靠,满足水陆两栖车辆涉水要求,满足陆军登岛作战、边界管控、界江和界河巡察、海外维和处突等任务对后勤物资可靠、便捷、高效的运输需求。
[0023]所述的开槽2设置为由金属板件焊接而成的结构,开槽2设置在车身1前部位置。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主动臂7,主动臂7一端与循环球转换机8连接,主动臂7另一端与转向横拉杆3活动连接。上述结构,循环球转换机8带动主动臂动作,主动臂再带动转向横拉杆动作,转向横拉杆电动转向直拉杆动作,实现控制。
[0024]所述的车身1前部设置第一车桥,车身1后部设置第二车桥。所述的循环球转换机8固定安装在车身1上。所述的第一车桥为转向车桥。每个所述的转向节臂5与车轮6的轮毂铰接。转向横拉杆3每端分别铰接一个转向直拉杆4。每个转向直拉杆4铰接一个转向节臂5。
[0025]本技术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具有第一车桥、第二车桥,第一车桥、第二车桥分别安装在车身上,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上安装有车轮;第一车桥为转向桥;循环球转换机安装在车身上;主动臂第一端与循环球转换机铰接,第二端与转向横拉杆铰接并能驱动转向横拉杆活动;转向节臂共有两个,第一车桥每侧分别设置一个转向节臂,每个转向节臂分别与第一车桥一侧的一个轮毂铰接;转向直拉杆,共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车桥的两端,转向边拉杆第一端与转向横拉杆的一端铰接,第二端与转向节臂铰接。
[0026]关于本技术的车辆的整车转向力学分析,举例如下:根据车辆结构设计,前轴内侧车轮最大转角为36.2
°
,外侧车轮最大转角30.6
°
,主销偏距为280mm,轴距为4700mm,满
载前轴载荷3112kg。根据转向阿克曼原理计算最小原地转向的转弯直径为19.2m。经过计算得到转向系统参数如下:原地转向力矩为1849N.m,转向系角传动比为26.9,经过机械液压助力后作用方向盘力的大小为35.5N。
[0027]采用本技术的转向系统后,能够实现水陆两栖使用,满足陆军登岛作战、边界管控、界江和界河巡察、海外维和处突等特种作战任务对后勤物资可靠、便捷、高效的运输需求,能够实现稳定转向。
[0028]本技术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在设置车身时,在车身上设置左右贯穿车身的开槽,转向横拉杆和两个转向直拉杆位于开槽内,转向时,转向横拉杆带动转向直拉杆动作,转向直拉杆带动转向节臂动作,转向节臂控制车轮转向。开槽为单独设置结构,对车身内部起到隔绝作用,有效阻止水从开槽内进入车身里面,确保车辆使用可靠,同时不影响陆上转向功能。本技术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1),车身(1)前部设置贯穿车身(1)的开槽(2),转向横拉杆(3)每端分别活动连接一个转向直拉杆(4),所述的转向横拉杆(3)和两个转向直拉杆(4)位于开槽(2)内,每个转向直拉杆(4)活动连接一个转向节臂(5),每个转向节臂(5)连接一个车轮(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槽(2)设置为由金属板件焊接而成的结构,开槽(2)设置在车身(1)前部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主动臂(7),主动臂(7)一端与循环球转换机(8)连接,主动臂(7)另一端与转向横拉杆(3)活动连接。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军涛石正鹏侯伟丁雄鑫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