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首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内置电机共轴麦克纳姆轮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13525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无人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内置电机共轴麦克纳姆轮组,包括中轴板、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所述第一轮组包括第一轮毂、第一导轮、第一安装架、第一动力装置、第一齿轮组件和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导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轮毂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一轮毂的内腔中,所述第一齿轮组件和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架上,所述第一轮毂的内壁环设有第一轮齿,所述第一齿轮组件与所述第一轮齿啮合,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一轮毂配合以支撑所述第一安装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可以作为普通麦克纳姆轮组使用,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动力机构或转向机构,使用者可以根据其特点自行搭配与使用。用者可以根据其特点自行搭配与使用。用者可以根据其特点自行搭配与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置电机共轴麦克纳姆轮组


[0001]本技术涉及无人车
,尤其涉及一种内置电机共轴麦克纳姆轮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将麦克纳姆轮与平衡车结合成的共轴麦克纳姆轮平衡车成为了一个新的热门研究方向,但由于传统麦克纳姆轮的特殊性使得该类平衡车出现了许多不足,如:重心过高、体积较大、传动复杂、轮组间隙大等,进而使得该类平衡车结构单一,可靠性差,无法产生较为成熟的产品。同时,传统的麦克纳姆轮具有必须成对出现的特点与轮毂体积大的特点,该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兼容性,而且较大体积的轮毂浪费了较多的空间。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内置电机共轴麦克纳姆轮组,可以作为普通麦克纳姆轮组使用,同时又可以作为独立的动力机构或转向机构,大大降低麦克纳姆轮的体积,使其适用范围更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电机共轴麦克纳姆轮组,其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涉及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内置电机共轴麦克纳姆轮组,包括中轴板、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电机共轴麦克纳姆轮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轴板(100)、第一轮组(200)和第二轮组(300);所述第一轮组(200)包括第一轮毂(210)、第一导轮(220)、第一安装架(230)、第一动力装置(240)、第一齿轮组件(250)和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导轮(220)设置在所述第一轮毂(210)的外壁上,且所述第一导轮(220)的数量为20

30个,所述第一安装架(230)位于所述第一轮毂(210)的内腔中,所述第一齿轮组件(250)和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架(230)上,所述第一轮毂(210)的内壁环设有第一轮齿(211),所述第一齿轮组件(250)与所述第一轮齿(211)啮合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轮毂(210)转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一轮毂(210)配合以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安装架(230);所述第二轮组(300)包括第二轮毂(310)、第二导轮(320)、第二安装架(330)、第二动力装置(340)、第二齿轮组件(350)和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导轮(320)设置在所述第二轮毂(310)的外壁上,且所述第二导轮(320)的数量为20

30个,所述第二安装架(330)位于所述第二轮毂(310)的内腔中,所述第二齿轮组件(350)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架(330)上,所述第二轮毂(310)的内壁环设有第二轮齿(311),所述第二齿轮组件(350)与所述第二轮齿(311)啮合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轮毂(310)转动,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二轮毂(310)配合以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安装架(330);所述第一轮毂(210)和所述第二轮毂(310)对应设置在所述中轴板(100)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安装架(230)与所述中轴板(10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架(330)与所述中轴板(10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装置(240)固定在所述中轴板(100)的左侧,所述第二动力装置(340)固定在所述中轴板(100)的右侧;所述第一动力装置(240)和所述第一齿轮组件(250)连接,且所述第二动力装置(340)和所述第二齿轮组件(350)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乾方刘昕曾水玲
申请(专利权)人:吉首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