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90614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包括:缸盖下层水套;缸盖上层水套;缸体水套,缸盖下层水套分别与缸盖上层水套、缸体水套均连通,分隔板将缸体水套分隔为串联连通的缸体上层水套和缸体下层水套;电子水泵,电子水泵具有水泵进口和水泵出口,水泵出口与缸盖下层水套连通;节温器模块总成,节温器模块总成分别与缸盖上层水套、缸体下层水套、水泵进口均连通;散热器。由此,通过冷却系统控制冷却液首先流入缸盖下层水套冷却缸盖下层,再对缸体和缸盖上层进行冷却,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满足发动机不同区域的冷却需求,可以使缸体和缸盖的工作温度均处于对应的最佳工作温度,从而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运行效率。从而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运行效率。从而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现有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在对发动机进行冷却时,冷却液会首先流入缸体水套中,再从缸体水套流入缸盖水套中,也就是说,冷却系统会依次对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进行冷却。其中,缸体的冷却需求较低,缸体需要在较高的工作温度下工作,以减小发动机的活塞与缸体之间的摩擦,并且缸盖的冷却需求较高,缸盖需要在较低的工作温度下工作,以降低燃烧室的温度、减少发动机的爆震问题,由于冷却系统先冷却缸体,再冷却缸盖,冷却液的流动路线不满足缸体和缸盖的冷却需求,会导致缸体和缸盖均不能处于对应的最佳工作温度,从而导致发动机的运行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该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可以满足发动机不同区域的冷却需求,可以使缸体和缸盖的工作温度均处于对应的最佳工作温度,从而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运行效率。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包括:缸盖下层水套;缸盖上层水套;缸体水套,所述缸盖下层水套分别与所述缸盖上层水套、所述缸体水套均连通,所述缸体水套内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缸体水套分隔为串联连通的缸体上层水套和缸体下层水套;电子水泵,所述电子水泵具有水泵进口和水泵出口,所述水泵出口与所述缸盖下层水套连通;节温器模块总成,所述节温器模块总成分别与所述缸盖上层水套、所述缸体下层水套、所述水泵进口均连通;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节温器模块总成连通。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节温器模块总成包括第一节温器和第二节温器,所述第一节温器和所述第二节温器间连接有旁通水路,所述旁通水路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节温器和所述第二节温器,所述第一节温器分别与所述缸盖上层水套、所述缸体下层水套均连通,所述第二节温器与所述水泵进口连通;所述散热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节温器、所述第二节温器均连通。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还包括: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分别与所述水泵出口、所述第二节温器均连通。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还包括:EGR冷却器,所述EGR冷却器分别与所述水泵出口、所述第二节温器均连通。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还包括:暖风,所述暖风串联在所述EGR冷却器和所述第二节温器之间,且所述暖风分别与所述EGR冷却器、所述第二节温器均连通。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还包括:膨胀水壶,所述膨胀水
壶通过第一排气管与所述缸盖上层水套连通,所述膨胀水壶还通过第二排气管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膨胀水壶还通过补液管与所述第二节温器连通。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水泵出口和所述缸盖下层水套通过进水总管连通,所述进水总管通过第一连通管与所述EGR冷却器连通,所述进水总管通过第二连通管与所述机油冷却器连通。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机油冷却器通过第三连通管与所述第二节温器连通。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暖风通过第四连通管与所述EGR冷却器连通,所述暖风通过第五连通管与所述第二节温器连通;所述第一节温器通过第六连通管与所述缸盖上层水套连通,所述第一节温器还通过第七连通管与所述散热器的散热器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温器还通过第八连通管与所述缸体下层水套连通;所述散热器的散热器出口通过第九连通管与所述第二节温器连通。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缸盖下层水套通过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缸盖上层水套连通,所述缸盖下层水套通过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缸体水套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口的面积;所述分隔板设有贯穿所述分隔板的连接孔以将所述缸体上层水套和所述缸体下层水套串联;所述缸体上层水套的深度为H1,所述缸体下层水套的深度为H2,满足关系式:H1<H2。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通过冷却系统控制冷却液首先流入缸盖下层水套冷却缸盖下层,再对缸体和缸盖上层进行冷却,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满足发动机不同区域的冷却需求,可以使缸体和缸盖的工作温度均处于对应的最佳工作温度,从而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节温器模块总成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节温器模块总成的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缸体水套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分隔板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缸体水套安装分隔板后的剖视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冷却系统的方框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冷却系统100;
[0027]缸盖下层水套210;缸盖上层水套220;缸体水套230;缸体上层水套231;缸体下层水套232;第二连接口240;分隔板250;连接孔260;缸体水套出水口270;缸盖水套出水口280;
[0028]电子水泵10;水泵出口11;
[0029]节温器模块总成20;第一节温器21;第二节温器22;旁通水路23;连通口24;第一混合腔25;第二混合腔26;
[0030]散热器30;机油冷却器40;EGR冷却器50;暖风60;
[0031]膨胀水壶70;第一排气管71;第二排气管72;补液管73;
[0032]进水总管81;第一连通管82;第二连通管83;第三连通管84;第四连通管85;第五连通管86;第六连通管87;第七连通管88;第八连通管89;第九连通管810。
具体实施方式
[00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4]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35]如图1

图7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100,发动机可以为汽油发动机或者柴油发动机等,且发动机可以为多缸发动机,例如发动机可以为四缸发动机、六缸发动机或者八缸发动机等,发动机可以限定出多个燃烧室,燃料可以在燃烧室内燃烧,燃烧产生的气体可以推动燃烧室内的活塞移动以产生动力,动力可以驱动车辆行驶。下面以发动机为四缸发动机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四缸发动机可以具有四个燃烧室,四个燃烧室可以间隔开设置,且从发动机的前端至发动机的后端,四个燃烧室可以分别为发动机的1缸、发动机的2缸、发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100)包括:缸盖下层水套(210);缸盖上层水套(220);缸体水套(230),所述缸盖下层水套(210)分别与所述缸盖上层水套(220)、所述缸体水套(230)均连通,所述缸体水套(230)内设有分隔板(250),所述分隔板(250)将所述缸体水套(230)分隔为串联连通的缸体上层水套(231)和缸体下层水套(232);电子水泵(10),所述电子水泵(10)具有水泵进口和水泵出口(11),所述水泵出口(11)与所述缸盖下层水套(210)连通;节温器模块总成(20),所述节温器模块总成(20)分别与所述缸盖上层水套(220)、所述缸体下层水套(232)、所述水泵进口均连通;散热器(30),所述散热器(30)与节温器模块总成(2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模块总成(20)包括第一节温器(21)和第二节温器(22),所述第一节温器(21)和所述第二节温器(22)间连接有旁通水路(23),所述旁通水路(23)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节温器(21)和所述第二节温器(22),所述第一节温器(21)分别与所述缸盖上层水套(220)、所述缸体下层水套(232)均连通,所述第二节温器(22)与所述水泵进口连通;所述散热器(30)分别与所述第一节温器(21)、所述第二节温器(22)均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100)还包括:机油冷却器(40),所述机油冷却器(40)分别与所述水泵出口(11)、所述第二节温器(22)均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100)还包括:EGR冷却器(50),所述EGR冷却器(50)分别与所述水泵出口(11)、所述第二节温器(22)均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100)还包括:暖风(60),所述暖风(60)串联在所述EGR冷却器(50)和所述第二节温器(22)之间,且所述暖风(60)分别与所述EGR冷却器(50)、所述第二节温器(22)均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鹏程刘志东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