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89822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具体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所述养殖方法具体为:在同一养殖池塘内,接力式进行刺参养殖和对虾海蜇立体混合养殖两个阶段的养殖生产;第一阶段为刺参养殖阶段,养殖时段为当年10月至第二年5月;第二阶段为对虾海蜇立体混合养殖阶段,养殖时段为第二年5月至10月,所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均采用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充分利用夏季高温刺参养殖的空档期,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提升了刺参苗种的成活率,增加了水体利用率,形成一种安全高效的可循环养殖管理模式。成一种安全高效的可循环养殖管理模式。成一种安全高效的可循环养殖管理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信息化是渔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我国渔业生产正处在从粗放型到精准型、从分散化到集约化的发展过程中,渔业数字化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渔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大幅度提高了渔业生产的精准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随着4G通讯技术的普及和5G通讯时代的即将到来,渔业信息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0003]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是北方沿海最重要的池塘养殖品种之一,是我国海水养殖产值最高的种类之一。但目前刺参养殖主要为粗放型单一养殖模式,资源利用率低,易因夏季高温等自然灾害造成减产甚至绝产,因此养殖户转产对虾养殖,然而,对虾单品种高密度养殖中存在的大量投饵和低饲料转化率等问题,导致沿海水域污染日益突显,使得发展生态型对虾养殖迫在眉睫,另外,当前,渔业养殖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有些数据不详实,消费者很难有知情权。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所述养殖方法具体为:在同一养殖池塘内,接力式进行刺参养殖和对虾海蜇立体混合养殖两个阶段的养殖生产;第一阶段为刺参养殖阶段,养殖时段为当年10月至第二年5月;第二阶段为对虾海蜇立体混合养殖阶段,养殖时段为第二年5月至10月;
[0008]所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均采用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所述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具体包括:
[0009]水温实时检测系统:其包括若干个均匀分布于养殖池塘内的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养殖池塘内的水温,并将其通过主控中心和云平台传输至用户终端;
[0010]养殖实时监测系统:其包括四个监控摄像头,且四个所述监控摄像头分布固定安装在所述养殖池塘的四角,将摄像画面通过主控中心和云平台传输至用户终端;
[0011]主控制中心:用于控制水温实时监测系统和养殖实时检测系统,并进行信息传递;
[0012]云平台:用于所述连接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用户终端,实现信号的无线传输;以及
[0013]用户终端:所述用户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手提电脑,用于实时接收所述水温
实时检测系统和养殖实时监测系统所监测的信息。
[0014]优选的,所述养殖池塘面积50~100亩,参礁为石礁,池深2.0米以上,有效蓄水深度1.5米以上,池塘内坡比小于1:3,在岸边水位线0.5~1.0米处,沿池四周设置一圈10目的围网或塑料布,且高于最高水位20厘米,以防海蛰搁浅死亡,距离进水闸门口5~8米处,设置40~60目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池塘的排水口设有围网,网目和进水口的网目相同。
[0015]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矩形阵列分布安装于所述养殖池塘内,并且位于同一横排的相邻两个温度传感器和位于同一竖排的相邻两个温度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均为3

5米。
[0016]优选的,所述刺参养殖阶段的具体养殖方法为:投放16~24头/千克的大规格参苗,放苗密度为40~60千克/亩,养殖期间靠自然纳潮换水,日换水量10%~30%,当水温在3℃~17℃时,按照刺参总体重1%~3%进行投喂,其中3℃~8℃时7~10天投喂一次,9℃~17℃时5~7天投喂一次。
[0017]优选的,所述对虾海蜇立体混合养殖阶段的具体养殖方法为:投放体长1.0~1.2厘米的南美白对虾苗,投放密度为8000~10000尾/亩,同时放海蜇苗3茬,5月下旬,池塘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放第一茬海蜇苗,伞径3厘米以上,当第一茬海蜇长到1.5~2千克时,投放第二茬海蜇苗,当第二茬海蜇长到1.5~2千克时放第三茬海蜇苗,每茬亩放苗量为50~80个,投喂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适当辅助投喂蓝蛤等天然饵料,初期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率为对虾体重的7%~10%,后期每天投喂3~5次,日投喂率为对虾体重的3%~5%,下午以后的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55%~65%。
[0018]优选的,所述刺参养殖阶段和对虾海蜇立体混合养殖阶段中,池塘水位保持在1.5米~2米,每天在2:00~6:00、15:00~16:00开启增氧机,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60厘米,盐度保持在20

~30

,溶解氧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
[0019]优选的,于所述刺参养殖阶段末期进行刺参采捕,采捕规格为6~12头/千克的刺参。
[0020]优选的,所述对虾海蜇立体混合养殖阶段末期,用地笼网等定置网具起捕南美白对虾,海蜇规格在3千克/个以上陆续开始捕捞,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时,全部起捕海蜇。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1、本专利技术模式可有效规避夏季高温对刺参养殖的减产或绝产威胁;提高池塘养殖水体的利用效率,增加海蜇、对虾产量,减少饲料等投入品对水体的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池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夏季高温刺参养殖的空档期,通过对虾

海蜇立体混合养殖体系的构建,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投放大规格刺参苗种,提升了刺参苗种的成活率,增加了水体利用率,形成一种安全高效的可循环养殖管理模式。
[0023]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水温实时监测系统和养殖实时监测系统,可针对于养殖进度以及养殖信息,解决渔业养殖信息不真实、不实时、不动态的技术问题,通过设置的云平台,使得消费者可实时通过用户终端查询养殖信息,实现水产养殖因袭的透明化。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方法阶段流程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块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温度传感器和监控摄像头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27]图中:1、监控摄像头;2、温度传感器;3、养殖池塘。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9]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具体如下:
[0030]建立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其中,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具体包括:
[0031]水温实时检测系统:其包括若干个均匀分布于养殖池塘3内的温度传感器2,用于实时检测养殖池塘3内的水温,并将其通过主控中心和云平台传输至用户终端;
[00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方法具体为:在同一养殖池塘内,接力式进行刺参养殖和对虾海蜇立体混合养殖两个阶段的养殖生产;第一阶段为刺参养殖阶段,养殖时段为当年10月至第二年5月;第二阶段为对虾海蜇立体混合养殖阶段,养殖时段为第二年5月至10月;所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均采用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所述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具体包括:水温实时检测系统:其包括若干个均匀分布于养殖池塘内的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养殖池塘内的水温,并将其通过主控中心和云平台传输至用户终端;养殖实时监测系统:其包括四个监控摄像头,且四个所述监控摄像头分布固定安装在所述养殖池塘的四角,将摄像画面通过主控中心和云平台传输至用户终端;主控制中心:用于控制水温实时监测系统和养殖实时检测系统,并进行信息传递;云平台:用于所述连接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用户终端,实现信号的无线传输;以及用户终端:所述用户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手提电脑,用于实时接收所述水温实时检测系统和养殖实时监测系统所监测的信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塘面积50~100亩,参礁为石礁,池深2.0米以上,有效蓄水深度1.5米以上,池塘内坡比小于1:3,在岸边水位线0.5~1.0米处,沿池四周设置一圈10目的围网或塑料布,且高于最高水位20厘米,以防海蛰搁浅死亡,距离进水闸门口5~8米处,设置40~60目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池塘的排水口设有围网,网目和进水口的网目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矩形阵列分布安装于所述养殖池塘内,并且位于同一横排的相邻两个温度传感器和位于同一竖排的相邻两个温度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均为3

5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刺参对虾海蜇接力式循环养殖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笑冰李凯梁瑞青宋锋李文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