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8818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廊结构,包括第一固定结构、第二固定结构、连接体、第一钢拉索和第二钢拉索,连接体可移动地连接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第一固定结构设置在第一建筑上,第二固定结构设置在第二建筑上,第一钢拉索悬设在第一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并连接第一固定结构和连接体,第二钢拉索悬设在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并连接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第一钢拉索和第二钢拉索可以没有刚度的连接连接体,在地震时连接体所连接的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可以独立震动,不相互耦联,使得位于连接体两端的建筑不会产生附加影响,与现有刚连接方案相比,其构造更简单、传力更可靠、造价更低。造价更低。造价更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廊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廊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各种连体建筑在全国各地慢慢出现。连体建筑可以方便建筑之间的联系,使得人们无需到达地面,就可以在半空中快速从一栋楼到达另一栋楼中。同时,由于连体建筑独特的外形,它可以使建筑更具特色、给人们带来开阔的观光视野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良好的广告效应等众多的优点。但是,连接体也有明显的缺点,如抗震性能不好。在地震作用下,连接建筑位于连接体两端的两个建筑,由于连接体的牵拉使得二者互相影响,从而使得连接体极易被破坏,甚至导致连接体坠落,而一旦连接体坠落,后果将非常严重。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采用了防脱落措施,其中常见的两种防脱落措施中,第一种是让连接体与两端的建筑刚性连接,第二种是在连接体支座处设置挡板等防坠落构件。第一种防脱落措施的缺点是强迫两栋建筑在地震作用下耦联运动,致使两栋建筑在连接体处形成薄弱部位,建筑易被连接体冲坏或拉坏;第二种防脱落措施的缺点是设计者并不能准确知道要抵抗的地震力到底有多大,一旦地震力大到超过防落构件的承受极限,后果将会很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廊结构,可以解决连体建筑的连接体坠落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连廊结构,包括第一固定结构、第二固定结构、连接体、第一钢拉索和第二钢拉索,所述连接体可移动地连接并固定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所述第一固定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建筑上,所述第二固定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建筑上,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相对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两侧,所述第一钢拉索悬设在第一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并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连接体,所述第二钢拉索悬设在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
[0006]可选的,所述连接体悬空设置在所述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之间,且所述连接体的一端可水平移动地固定在所述第一建筑的建筑表面,另一端可水平移动地固定在所述第二建筑的建筑表面上。
[0007]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设置在一条直线上,且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两侧后,所述第一钢拉索连接所述连接体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固定结构,所述第二钢拉索连接所述连接体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固定结构。
[0008]可选的,在所述连接体不发生移动时,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的间距为H1,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的间距为H2。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连接体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的间距。
[0010]进一步的,在所述连接体发生移动时,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连接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1与所述连接体的最大移动量H0之和,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2与所述连接体的最大移动量H0之和。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索和第二钢索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钢索和第二钢索的长度均等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连接体之间的最大距离。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包括混凝土支墩和钢牛腿,所述混凝土支墩固定在所述第一建筑的建筑表面,所述钢牛腿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支墩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支墩包括钢骨、支墩纵筋、支墩箍筋和混凝土,所述钢骨设置在所述支墩纵筋内,所述支墩箍筋设置在所述支墩纵筋,所述混凝土填充所述钢骨与支墩纵筋之间,以及所述支墩纵筋和支墩箍筋之间的缝隙,所述支墩纵筋与第一建筑的楼层或屋顶结构可靠连接;
[0014]所述钢骨腿包括钢骨腿腹板、上加劲肋、下加劲肋和两个第一补强板,所述上加劲肋和下加劲肋平行设置在所述钢骨腿腹板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补强板设置在所述钢骨腿腹板的两个表面上,且正对设置;
[0015]其中,所述钢骨腿腹板上设置有第一预留孔,所述第一预留孔贯通所述钢骨腿腹板和两个所述第一补强板,所述第一钢拉索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预留孔中。
[0016]可选的,所述连接体包括下弦杆端部腹板,所述下弦杆端部腹板的两端端部上均设置有两个第二补强板,两个所述第二补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下弦杆端部腹板的两侧,所述下弦杆端部腹板的两个端部均具有一第二预留孔,所述第二预留孔贯通所述下弦杆端部腹板和两个第二补强板,所述第一钢拉索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预留孔中。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提供一种连廊结构,包括第一固定结构、第二固定结构、连接体、第一钢拉索和第二钢拉索,所述连接体可移动地连接并固定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所述第一固定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建筑上,所述第二固定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建筑上,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相对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两侧,所述第一钢拉索悬设在第一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并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连接体,所述第二钢拉索悬设在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本技术的所述第一钢拉索和第二钢拉索可以没有刚度的连接连接体,在地震时连接体所连接的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可以独立震动,不相互耦联,使得位于连接体两端的建筑不会产生附加影响,与现有刚链接方案相比,其构造更简单、传力更可靠、造价更低。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连廊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1]图3

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钢牛腿与混凝土支墩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连接体桁架下旋杆的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补强板与连接体桁架下旋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1

第一建筑;12

第二建筑;13

连接体;14

第一支座;15

第一滑动支座;
[0026]21

第一固定结构;22

第二固定结构;211

混凝土支墩;2111

支墩纵筋;2112

支墩箍筋;2113

钢骨;2114

栓钉;212

钢牛腿;2121

钢骨腿腹板;2122

上加劲肋;2123

下加劲肋;2124

第一补强板;2125

第一塞焊孔;2126

第一预留孔;
[0027]31

第一钢拉索;32

第二钢拉索;
[0028]4‑
连接体桁架下旋杆;4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结构、第二固定结构、连接体、第一钢拉索和第二钢拉索,所述连接体可移动地连接并固定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所述第一固定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建筑上,所述第二固定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建筑上,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相对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两侧,所述第一钢拉索悬设在第一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并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连接体,所述第二钢拉索悬设在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悬空设置在所述第一建筑和第二建筑之间,且所述连接体的一端可水平移动地固定在所述第一建筑的建筑表面,另一端可水平移动地固定在所述第二建筑的建筑表面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设置在一条直线上,且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两侧后,所述第一钢拉索连接所述连接体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固定结构,所述第二钢拉索连接所述连接体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固定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体不发生移动时,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的间距为H1,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的间距为H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连接体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的间距。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体发生移动时,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连接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1与所述连接体的最大移动量H0之和,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和连接体之间的最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升录戴亚帅张海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浚源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