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板环路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8738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平板环路热管,涉及相变传热换热器技术领域,包括蒸发元件以及冷凝元件,冷凝元件的一端与蒸发元件上的蒸汽出口连通,冷凝元件的另一端与蒸发元件上的液体进口连通,蒸发元件内开设有流动腔室,流动腔室的一端与液体进口连通,流动腔室的另一端与蒸汽出口连通,流动腔室用于靠近热源器件的侧壁上布设有凸起,各凸起上远离热源器件的顶面与流动腔室用于远离热源器件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任意相邻两凸起之间均形成凹槽,各凹槽的一端与液体进口连通,各凹槽的另一端与蒸汽出口连通,蒸发元件内的液体受热能够在流动腔室用于靠近热源器件的侧壁上产生气泡,能够使蒸发端上的水汽出口附近避免出现干烧现象。蒸发端上的水汽出口附近避免出现干烧现象。蒸发端上的水汽出口附近避免出现干烧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板环路热管


[0001]本技术涉及相变传热换热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平板环路热管。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满足轻质、薄化的电子器件的冷却需求,微流动腔室平板环路热管受到广泛关注。微流动腔室平板环路热管作为气液两相相变换热器件,主要包括蒸发端与冷凝端,蒸发端的管路或者流动腔室内的液体吸收需要被冷却的元件上的热量后汽化成水汽,水汽离开蒸发端进入冷凝端被冷凝成为液体,液体再进入蒸发端的管路或者流动腔室内,以此循环实现对需要被冷却的元件的降温,具有结构小巧和在较小的温度梯度内可以进行较大热量传输的特点。
[0003]目前现有的微流动腔室平板环路热管中,为增大液体在蒸发端内的受热面积,蒸发端内一般都是设置若干个独立管道或者独立流动腔室,液体在进入蒸发端后就会分流至各个管道或流动腔室内,然后各个管道或流动腔室内的液体吸收热量汽化为水汽并沿管道或流动腔室流动至蒸发端上的水汽出口离开蒸发端。但是,蒸发端上的水汽出口附近经常会由于不够湿润而出现干烧现象,进而导致热管损坏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板环路热管,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蒸发端上的水汽出口附近能够避免出现干烧现象。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平板环路热管,包括蒸发元件以及冷凝元件,所述冷凝元件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元件上的蒸汽出口连通,所述冷凝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元件上的液体进口连通,所述蒸发元件内开设有流动腔室,所述流动腔室的一端与所述液体进口连通,所述流动腔室的另一端与所述蒸汽出口连通,所述流动腔室用于靠近热源器件的侧壁上布设有凸起,各所述凸起上远离所述热源器件的顶面与所述流动腔室用于远离所述热源器件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任意相邻两凸起之间均形成凹槽,各所述凹槽的一端与所述液体进口连通,各所述凹槽的另一端与所述蒸汽出口连通,所述蒸发元件内的液体受热能够在所述流动腔室用于靠近所述热源器件的侧壁上产生气泡。
[0007]优选地,各所述凹槽平行并列,各所述凹槽的宽度均相等,各所述凹槽的深度均相等,各所述凹槽均匀布设于所述流动腔室用于靠近所述热源器件的侧壁上。
[0008]优选地,各所述顶面与所述流动腔室用于远离所述热源器件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0.3,0.7]毫米,各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8,1.2]毫米,所述蒸发元件上用于与所述热源器件接触的表面到所述蒸发元件上用于远离所述热源器件的表面的距离为[3.8,4.2]毫米。
[0009]优选地,所述蒸发元件用于与所述热源器件接触的表面为平面。
[0010]优选地,所述冷凝元件为圆管。
[0011]优选地,所述冷凝元件的外壁上连接有散热翅片。
[0012]优选地,还包括输气管与输液管,所述输气管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蒸汽出口连接并连通,所述输气管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冷凝元件的一端连接并连通,所述输液管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冷凝元件的另一端连接并连通,所述输液管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液体进口连接并连通。
[0013]优选地,所述蒸发元件为铜制体,所述冷凝元件为铜制管,所述输气管为铜制管,所述输液管为铜制管。
[0014]优选地,所述液体为去离子水。
[0015]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6]本技术提供的平板环路热管,蒸发元件用来设置在热源器件上对热源器件进行降温,从冷凝元件流出的液体沿液体进口进入到蒸发元件内,蒸发元件内的液体吸收热源器件传递至蒸发元件内的热量从而在流动腔室用于靠近热源器件的侧壁上产生气泡,气泡在各凸起的顶面与流动腔室用于远离热源器件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中不断汇聚融合,汇聚融合过程中与汇聚融合后形成的大气泡均能够对原处于各凸起的顶面与流动腔室用于远离热源器件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中的液体产生挤压以及冲散的作用,从而推动原本位于蒸发元件中部或者液体进口附近区域的液体流动至蒸发元件的上部区域,从而润湿蒸发元件的上部,避免出现干烧现象,从而提高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平板环路热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平板环路热管中蒸发元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平板环路热管中冷凝元件的散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1平板环路热管中蒸发元件内的液体在a、b、c、d、e、f五个时刻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0022]图中:100

平板环路热管、1

蒸发元件、11

凸起、12

凹槽、2

冷凝元件、3

输气管、4

输液管、5

散热翅片、a

凹槽的深度、c

蒸发元件上用于与热源器件接触的表面到蒸发元件上用于远离热源器件的表面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板环路热管,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蒸发端上的水汽出口附近能够避免出现干烧现象。
[002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
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6]本技术提供一种平板环路热管100,如图1及图2所示,包括蒸发元件1以及冷凝元件2,冷凝元件2的一端与蒸发元件1上的蒸汽出口连通,冷凝元件2的另一端与蒸发元件1上的液体进口连通,蒸发元件1内开设有流动腔室,流动腔室的一端与液体进口连通,流动腔室的另一端与蒸汽出口连通,流动腔室用于靠近热源器件的侧壁上布设有凸起11,各凸起11上远离热源器件的顶面与流动腔室用于远离热源器件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任意相邻两凸起11之间均形成凹槽12,各凹槽12的一端与液体进口连通,各凹槽12的另一端与蒸汽出口连通,蒸发元件1内的液体受热能够在流动腔室用于靠近热源器件的侧壁上产生气泡。
[0027]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平板环路热管100,蒸发元件1用来设置在热源器件上对热源器件进行降温,从冷凝元件2流出的液体沿液体进口进入到蒸发元件1内,平板环路热管100中蒸发元件1内的液体状态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蒸发元件1内的液体吸收热源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板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元件以及冷凝元件,所述冷凝元件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元件上的蒸汽出口连通,所述冷凝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元件上的液体进口连通,所述蒸发元件内开设有流动腔室,所述流动腔室的一端与所述液体进口连通,所述流动腔室的另一端与所述蒸汽出口连通,所述流动腔室用于靠近热源器件的侧壁上布设有凸起,各所述凸起上远离所述热源器件的顶面与所述流动腔室用于远离所述热源器件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任意相邻两凸起之间均形成凹槽,各所述凹槽的一端与所述液体进口连通,各所述凹槽的另一端与所述蒸汽出口连通,所述蒸发元件内的液体受热能够在所述流动腔室用于靠近所述热源器件的侧壁上产生气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凹槽平行并列,各所述凹槽的宽度均相等,各所述凹槽的深度均相等,各所述凹槽均匀布设于所述流动腔室用于靠近所述热源器件的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顶面与所述流动腔室用于远离所述热源器件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0.3,0.7]毫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璋元王仙玲杨静轩温乔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