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人力收缩式眼科就医障碍无障化移动就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8612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力收缩式眼科就医障碍无障化移动就医系统,包括连接在前转轴的两端的两个前行走轮、连接在后转轴两端的两个后行走轮、坐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连接在坐垫下方的齿条、通过第一升降杆连接在齿条前端的前辅助轮和通过第二升降杆连接在齿条后端的后辅助轮,前转轴通过第三升降杆同坐垫连接在一起,后转轴通过第四升降杆同坐垫连接在一起,齿条同齿条驱动齿轮啮合在一起,齿条驱动齿轮同手动旋转机构连接在一起。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能够越过障碍的优点,用于解决现有的眼科用的移动就医系统遇到障碍不能够行走的问题。动就医系统遇到障碍不能够行走的问题。动就医系统遇到障碍不能够行走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力收缩式眼科就医障碍无障化移动就医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眼科手术
,具体涉及一种人力收缩式眼科就医障碍无障化移动就医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专业化科室建设逐步走向精细化,为患者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因此,对于医院来讲,特别是一家专业门类齐全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各科室规模较大且分布于医院的各个部位,虽然科室建设初期已经对就诊便利性以及合理性进行了一定规划论证,但对于偶尔进入医院的患者来讲,如何简单、快速、合理、便捷地完成就医过程,是有效提高就医体验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虽然在医院智能化、信息化医疗服务方面有所提升,但主要集中在就诊预约、挂号、缴费、报告打印等方面。困扰患者的就诊体验方面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体现在:医院环境不熟悉、就诊流程不清楚、注意事项不直观,导致患者“困惑焦虑、一步一问、效率低下、延误病情”等。如何让患者从走入医院的那一刻起就能有一名“智能引导员”时刻陪伴,明明白白、轻轻松松完成全部就诊环节。国家也提出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院建设,积极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方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体验。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设计出了申请号202011396267.9,名称为“就诊导航方法、服务器、客户端以及智能就医系统”的就医系统,本申请人旗下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眼科团队为了实现适用于眼科的就医系统的移动化,将就医系统集成在了移动的椅子上,即以移动椅为载体的就医系统(以下称为移动就医系统),但是移动就医系统使用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遇到椅子的轮子不能够越过的凸起物(以下称为障碍),如门槛时则不能够继续前行;没有转向系统,进行转向时不方便;不能够在行走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背部按摩以提高就医时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专利技术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能够越过障碍的人力收缩式眼科就医障碍无障化移动就医系统,用于解决现有的眼科用的移动就医系统遇到障碍不能够行走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专利技术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方便的控制以进行转向的人力收缩式眼科就医障碍无障化移动就医系统,解决现有的眼科用的移动就医系统转向不便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专利技术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对患者进行背部按摩的人力收缩式眼科就医障碍无障化移动就医系统,解决现有的眼科用的移动就医系统不能够对患者进行按摩而导致的就医舒适性差的问题。
[0006]以上技术问题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人力收缩式眼科就医障碍无障化移动就医系统,包括两个前行走轮、两个后行走轮、坐垫、位于坐垫后方的靠背和位于坐垫左右两侧的两个扶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连接在坐垫下方的齿条、
通过第一升降杆连接在齿条前端的前辅助轮和通过第二升降杆连接在齿条后端的后辅助轮,两个所述前行走轮连接在前转轴的两端,前转轴通过第三升降杆同坐垫连接在一起,前转轴同第三升降杆转动连接在一起,两个所述后行走轮连接在后转轴的两端,后转轴通过第四升降杆同坐垫连接在一起,后转轴同第四升降杆转动连接在一起,齿条同齿条驱动齿轮啮合在一起,齿条驱动齿轮同手动旋转机构连接在一起,所述齿条向前移动到极限位置时所述前辅助轮位于前行走轮的前方,所述齿条向后移动到极限位置时所述后辅助轮位于后行走轮的后方。使用时,患者坐在坐垫上,使本专利技术仅通过前后行走轮支撑在地面上行走而到达眼科或离开眼科,当本专利技术前进过程中遇到障碍时,采用以下方法通过障碍:使齿条向前移动而使前辅助轮向前伸出到越过障碍,第一升降杆伸长使得前辅助支撑轮支撑在障碍前方的地面上,使第三升降杆收缩到前行走轮高于障碍,使座椅前行到前行走轮越过障碍,使第三升降杆伸出而使得前行走轮下降到支撑在位于障碍前方的地面上,第一升降杆收缩使得前辅助轮上升抬离地面,使齿条向后移动而使得后辅助轮向后伸出,第二升降杆伸长而使得后辅助轮下降而支撑在地面上,使第四升降杆上升而使得后行走轮上升到高于障碍,使本专利技术前行到后行走轮越过障碍,使第四升降杆伸长驱动后行走轮下降到支撑在位于障碍前方的地面上,使第二升降杆上升而使得后辅助轮上升到高于障碍。从而解决了障碍不能够通过的问题。齿条的前后移动通过手动旋转机构驱动驱动齿轮转动来实现。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升降杆、第一升降杆、第三升降杆和第四升降杆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升降杆包括第一插销、第一升降杆上段和第一升降杆下段,第一升降杆上段的上端同齿条的前端固定在一起、下端设有第一升降杆部竖滑孔,第一升降杆部竖滑孔从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和第一升降杆上段部插孔,第一升降杆下段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一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第一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第一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和第一升降杆部提手杆,第一升降杆下段的上端穿设在第一升降杆部竖滑孔内、下端同前辅助轮连接在一起,第一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同第一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勾接在一起时、第一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一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对齐,第一升降杆下段插入第一升降杆部竖滑孔内到极限位置时、第一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一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对齐,第一插销穿设在第一升降杆上段部插孔内且能够插入第一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和第一升降杆上段部下插孔内;所述第二升降杆包括第二插销、第二升降杆上段和第二升降杆下段,第二升降杆上段的上端同齿条的后端固定在一起、下端设有第二升降杆部竖滑孔,第二升降杆部竖滑孔从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二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和第二升降杆上段部插孔,第二升降杆下段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二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第二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第二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和第二升降杆部提手杆,第二升降杆下段的上端穿设在第二升降杆部竖滑孔内、下端同后辅助轮连接在一起,第二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同第二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勾接在一起时、第二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二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对齐,第二升降杆下段插入第二升降杆部竖滑孔内到极限位置时、第二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二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对齐,第二插销穿设在第二升降杆上段部插孔内且能够插入第二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和第二升降杆上段部下插孔内;所述第三升降杆包括第三插销、第三升降杆上段和第三升降杆下段,第三升降杆上段的上端同坐垫固定在一起、下端设有第三升降杆部竖滑孔,第三升降杆部竖滑孔内从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三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和第三升降杆上段部插孔,第三升降杆下段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三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第三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
第三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和第三升降杆部提手杆,第三升降杆下段的上端穿设在第三升降杆部竖滑孔内、下端同前转轴连接在一起,第三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同第三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勾接在一起时、第三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三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对齐,第三升降杆下段插入第三升降杆部竖滑孔内到极限位置时、第三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三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对齐,第三插销穿设在第三升降杆上段部插孔内且能够插入第三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和第三升降杆上段部下插孔内;所述第四升降杆包括第四插销、第四升降杆上段和第四升降杆下段,第四升降杆上段的上端同坐垫固定在一起、下端设有第四升降杆部竖滑孔,第四升降杆部竖滑孔从下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力收缩式人力收缩式眼科就医障碍无障化移动就医系统,包括两个前行走轮、两个后行走轮、坐垫、位于坐垫后方的靠背和位于坐垫左右两侧的两个扶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连接在坐垫下方的齿条、通过第一升降杆连接在齿条前端的前辅助轮和通过第二升降杆连接在齿条后端的后辅助轮,两个所述前行走轮连接在前转轴的两端,前转轴通过第三升降杆同坐垫连接在一起,前转轴同第三升降杆转动连接在一起,两个所述后行走轮连接在后转轴的两端,后转轴通过第四升降杆同坐垫连接在一起,后转轴同第四升降杆转动连接在一起,齿条同齿条驱动齿轮啮合在一起,齿条驱动齿轮同手动旋转机构连接在一起,所述齿条向前移动到极限位置时所述前辅助轮位于前行走轮的前方,所述齿条向后移动到极限位置时所述后辅助轮位于后行走轮的后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力收缩式眼科就医障碍无障化移动就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杆、第一升降杆、第三升降杆和第四升降杆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升降杆包括第一插销、第一升降杆上段和第一升降杆下段,第一升降杆上段的上端同齿条的前端固定在一起、下端设有第一升降杆部竖滑孔,第一升降杆部竖滑孔从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和第一升降杆上段部插孔,第一升降杆下段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一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第一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第一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和第一升降杆部提手杆,第一升降杆下段的上端穿设在第一升降杆部竖滑孔内、下端同前辅助轮连接在一起,第一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同第一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勾接在一起时、第一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一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对齐,第一升降杆下段插入第一升降杆部竖滑孔内到极限位置时、第一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一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对齐,第一插销穿设在第一升降杆上段部插孔内且能够插入第一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和第一升降杆上段部下插孔内;所述第二升降杆包括第二插销、第二升降杆上段和第二升降杆下段,第二升降杆上段的上端同齿条的后端固定在一起、下端设有第二升降杆部竖滑孔,第二升降杆部竖滑孔从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二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和第二升降杆上段部插孔,第二升降杆下段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二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第二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第二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和第二升降杆部提手杆,第二升降杆下段的上端穿设在第二升降杆部竖滑孔内、下端同后辅助轮连接在一起,第二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同第二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勾接在一起时、第二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二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对齐,第二升降杆下段插入第二升降杆部竖滑孔内到极限位置时、第二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二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对齐,第二插销穿设在第二升降杆上段部插孔内且能够插入第二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和第二升降杆上段部下插孔内;所述第三升降杆包括第三插销、第三升降杆上段和第三升降杆下段,第三升降杆上段的上端同坐垫固定在一起、下端设有第三升降杆部竖滑孔,第三升降杆部竖滑孔内从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三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和第三升降杆上段部插孔,第三升降杆下段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三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第三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第三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和第三升降杆部提手杆,第三升降杆下段的上端穿设在第三升降杆部竖滑孔内、下端同前转轴连接在一起,第三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同第三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勾接在一起时、第三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三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对齐,第三升降杆下段插入第三升降杆部竖滑孔内到极限位置时、第三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三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对齐,第三插销穿设在第三升降杆上段部插孔内且能够插入第三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和第三升降杆上段部下插孔内;所述第四升降杆包括第四插销、第四升降杆上段和第四升降杆下段,
第四升降杆上段的上端同坐垫固定在一起、下端设有第四升降杆部竖滑孔,第四升降杆部竖滑孔从下向上依次设有第四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和第四升降杆上段部插孔,第四升降杆下段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第四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第四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第四升降杆下段部下插孔和第四升降杆部提手杆,第四升降杆下段的上端穿设在第四升降杆部竖滑孔内、下端同后转轴连接在一起,第四升降杆上段部限位环同第四升降杆下段部限位环勾接在一起时、第四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四升降杆下段部上插孔对齐,第四升降杆下段插入第四升降杆部竖滑孔内到极限位置时、第四升降杆上段部插孔与第四升降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茜董佩芳陆水花陈惠莲丁二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