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喷涂聚氨酯耐烧蚀材料配方及制备方法和应用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34885672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喷涂聚氨酯耐烧蚀材料配方及制备方法,该配方包括A组分和B组分,两者的质量比例为0.8~1.5:1;其中A组分包括按质量分数计的以下原料:异氰酸酯预聚物:50%~70%,降粘剂:10%~20%,补强填料:10%~20%,纤维填料:5%~15%,防沉降剂:1%~3%;B组分包括按质量分数计的以下原料:聚醚多元醇:30%~50%,扩链剂:10%~20%,增塑剂:10%~20%,耐烧蚀树脂:10%~20%,阻燃剂:5%~10%,固化催化剂:1%~3%。该配方可直接通过喷涂机制备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解决固体发动机耐烧蚀材料界面粘接强度不牢固导致的脱粘等问题,实现耐烧蚀材料的可喷涂成型,为固体发动机绝热层的制造提供新的解决途径。解决途径。解决途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喷涂聚氨酯耐烧蚀材料配方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固体发动机绝热耐烧蚀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可喷涂聚氨酯耐烧蚀材料配方及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耐烧蚀材料主要以丁腈、三元乙丙等橡胶为基体,添加阻燃剂、纤维填料、增塑剂、硫化剂、硫化促进剂等助剂制备耐烧蚀材料,采用手工贴片、真空贴片等工艺实现发动机绝热层制作,该成型工艺存在周期长、工序多、效率低、人工影响因素大,可靠性较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固体发动机绝热层的质量稳定性与可靠性。喷涂技术因其成型涂层厚度均匀、质量一致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在成型产品质量一致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如果将喷涂技术应用于绝热耐烧蚀材料成型工艺中可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人工操作影响,精确控制绝热层厚度,实现发动机绝热层一体化成型。
[0003]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固体发动机绝热层喷涂成型技术对喷涂浆料配方及工艺性能要求较为严苛,除了满足力学与抗烧蚀性能等关键因素外,还要求喷涂浆料粘度不宜过大,如常温粘度不超过20000pa
·
s,浆料中纤维长度和含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喷涂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喷涂聚氨酯耐烧蚀材料配方及制备方法,可以实现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的高质量喷涂成型制作,解决传统耐烧蚀材料存在的批次质量稳定性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喷涂聚氨酯耐烧蚀材料配方,包括A组分和B组分,两者的质量比例为0.8~1.5:1;
[0006]其中A组分包括按质量分数计的以下原料:异氰酸酯预聚物:50%~70%,降粘剂:10%~20%,补强填料:10%~20%,纤维填料:5%~15%,防沉降剂:1%~3%;
[0007]B组分包括按质量分数计的以下原料:聚醚多元醇:30%~50%,扩链剂:10%~20%,增塑剂:10%~20%,耐烧蚀树脂:10%~20%,阻燃剂:5%~15%,固化催化剂:1%~3%。
[0008]进一步地,所述异氰酸酯预聚物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四甲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环己烷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一种或几种。
[0009]进一步地,所述降粘剂为碳酸丙酯,补强填料为气相法二氧化硅或沉降法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两种。
[0010]进一步地,所述纤维填料为1~2mm的改性碳纤维、2~3mm改性玄武岩纤维的一种或两种。其中碳纤维采用硝酸和浓硫酸等助剂进行表面处理,增加碳纤维表面极性。玄武岩纤维采用乙酸、偶联剂KH560和乙醇处理,其中乙酸用于反应完玄武岩纤维中存在的氧化钙、氧化铁几氧化镁等组分,偶联剂KH560更好与玄武岩中二氧化硅分子接触,使偶联剂基团与玄武岩中基团形成氢键,增加纤维在树脂中的分散,减少纤维对浆料粘度的急剧增加,
乙醇用作玄武岩纤维改性的溶剂。
[0011]进一步地,所述防沉降剂为聚乙烯蜡。
[0012]进一步地,所述聚醚多元醇为聚氧化丙烯二醇PPG

400,PPG1000和PPG

3000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进一步地,所述扩链剂为1,6

己二醇(HDO)、对苯二酚二羟乙基醚(HQEE)和间苯二酚双羟乙基醚(HER)的一种或多种。
[0014]进一步地,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辛酯、磷酸三(2

乙基己基)酯和烷基磺酸苯酯的一种或多种。
[0015]进一步地,所述耐烧蚀树脂为聚芳基乙炔树脂和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的一种或两种。
[0016]进一步地,所述阻燃剂为三氧化二锑、十溴二苯乙烷、氢氧化镁、甲基膦酸二甲酯、三聚氰胺磷酸盐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0017]进一步地,所述固化催化剂为三亚乙基二胺(TEDA)、2

(2

二甲氨基

乙氧基)乙醇(DMAEE)、1,3,5

三(二甲氨基丙基)

六氢化三嗪(PC

41)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12)的一种或多种。
[0018]本专利技术还涉及采用所述配方制备可喷涂聚氨酯耐烧蚀材料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0019]S1:按照A、B组分原材料配比称重,其中A组分通过将各组分加入有氮气保护的反应釜中加热搅拌混合均匀;B组分各原料加入容器中加热混合均匀;
[0020]S2:将混合均匀的A、B组分浆料分别置于喷涂样机的料筒中,保温搅拌;
[0021]S3、根据A、B组分物料的混合配比,通过压力泵将两组分物料输送至喷枪混合室进行混合与喷涂作业,制备耐烧蚀材料。
[0022]进一步地,所述固体火箭发动机耐烧蚀绝热层喷涂施工制备时,S2中保温温度为50℃~80℃,S3中物料输送时管道的压力为15~25MPa,喷枪喷嘴直径为0.08~0.15mm。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喷涂聚氨酯耐烧蚀材料配方兼具固体发动机对耐烧蚀材料耐烧蚀、力学、密度等性能要求与喷涂工艺对材料配方的粘度、固化时间等工艺要求,具备成型绝热层性能一致性好、尺寸厚度精确调控等优点。
[0024]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1、采用可喷涂聚氨酯绝热耐烧蚀材料,可以实现固体发动机绝热层自动化喷涂制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绝热层的质量稳定性与可靠性。
[0026]2、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可喷涂聚氨酯耐烧蚀材料配方及成型方法可实现固体发动机绝热层一体化成型,解决橡胶类绝热层的制作工艺中存在绝热层搭接边,钢壳体与绝热层、绝热层与绝热层、绝热层与衬层等界面粘接强度不牢固、易脱粘等问题,提高固体发动机绝热层成型质量。
[0027]3、耐烧蚀材料喷涂成型具备物料喷涂量稳定,成型尺寸厚度调控精度高,满足固体发动机由于推进剂药型、飞行过载等环境对壳体筒段、尾端等不同位置的耐烧蚀材料厚度的要求,满足固体发动机绝热层的耐烧蚀梯度化绝热结构设计及成型,实现绝热层的功能/结构按需制造。
[0028]4、适用于喷涂绝热材料的配方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工艺和烧蚀等性能,满足材料低烧蚀率的使用和喷涂施工要求。然而,耐烧蚀绝热材料中常用耐烧蚀树脂、二氧化硅、纤
维等填料降低配方烧蚀率,上述耐烧蚀填料加入喷涂浆料中会急剧增加配方粘度,达到难以喷涂施工的状态。本专利技术优选改性的纤维填料,增加碳纤维表面极性,使之与偶联剂基团形成氢键,增加纤维在树脂中的分散,减少纤维对浆料粘度的急剧增加;另外,本专利技术筛选的耐烧蚀树脂、补强填料及助剂,使得喷涂绝热材料同时满足喷涂工艺及低烧蚀率要求。本专利技术以可喷涂聚氨酯树脂为基体材料,与丁腈橡胶、三元乙丙橡胶、酚醛树脂等为母体的耐烧蚀材料不同,喷涂绝热材料对配方中各种助剂的选择与传统橡胶基绝热材料和树脂基绝热材料不同,不仅需要考虑助剂的抗高温、降低烧蚀率等要求,同时通过助剂的粒径、表面性质、添加量等控制,使之满足喷涂工艺粘度要求。
附图说明
[00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喷涂聚氨酯耐烧蚀材料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A组分和B组分,两者的质量比例为0.8~1.5:1;其中A组分包括按质量分数计的以下原料:异氰酸酯预聚物:50%~70%,降粘剂:10%~20%,补强填料:10%~20%,纤维填料:5%~15%,防沉降剂:1%~3%;B组分包括按质量分数计的以下原料:聚醚多元醇:30%~50%,扩链剂:10%~20%,增塑剂:10%~20%,耐烧蚀树脂:10%~20%,阻燃剂:5%~10%,固化催化剂: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氰酸酯预聚物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四甲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或环己烷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一种或几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降粘剂为碳酸丙酯,补强填料为气相法二氧化硅或沉降法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两种;防沉降剂为聚乙烯蜡。4.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填料为1~2mm的改性碳纤维、2~3mm改性玄武岩纤维的一种或两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多元醇为聚氧化丙烯二醇PPG

400,PPG

1000或PPG

3000中的一种或几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扩链剂为1,6

己二醇(HDO)、对苯二酚二羟乙基醚(HQEE)或间苯二酚双羟乙基醚(HER)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辛酯、磷酸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习龙刘超余景景杨丹刘美珍范敏苟红鹏张洁喻尧牛初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三江航天江河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