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睡眠治疗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认知、感知、思维、行为等数字治疗失眠类疾病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S1:对睡眠监测;S2:得出睡眠情况;S3:基于监测进行相应调整。通过数字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的方式,智能化治疗方式,使得用户的治疗体现在生活的时时刻刻中,且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减少药物对用户身体的伤害;通过数字疗法的使用,用户在治疗过程中不再机械化的吃药,设定目标后,使得用户有意识的改善睡眠习惯;根据对用户的睡眠习惯检测,对用户制定相应的促进睡眠操作,使得用户保证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时间,缩短无法睡眠时间,基于数字疗法改变用户的生物钟,从而使得用户睡眠质量提高。从而使得用户睡眠质量提高。从而使得用户睡眠质量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认知、感知、思维、行为等数字治疗失眠类疾病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睡眠治疗
,具体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认知、感知、思维、行为等数字治疗失眠类疾病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失眠常见病症是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
[0003]现在临床医学科学对失眠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但是,临床医学家们已经开始根据临床研究,给失眠进行定义,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其中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0004]现有的失眠治疗方式通常为药物治疗,这样对患者的身体存在伤害,且容易出现依赖药物的情况,降低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认知、感知、思维、行为等数字治疗失眠类疾病的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失眠治疗方式通常为药物治疗,这样对患者的身体存在伤害,且容易出现依赖药物的情况,降低治疗效果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认知、感知、思维、行为等数字治疗失眠类疾病的方法,该体系化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认知、感知、思维、行为等数字治疗失眠类疾病的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0007]S1:对睡眠监测:设定一条长带状监测设备,监测设备上集成监测传感组件,所述监测传感组件与处理器和输出干预端建立连接,监测传感组件检测数据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通过输出干预端调控用户睡眠环境,辅助睡眠,监测设备平铺在用户的床垫上,对用户的睡眠监测;
[0008]S2:得出睡眠情况:根据监测设备的监测传感组件监测结果将用户的睡眠分为深度睡眠、浅度睡眠和无法睡眠,并分别记录深度睡眠、浅度睡眠和无法睡眠的时间;
[0009]S3:基于监测进行相应调整:预先存储标准的深度睡眠时间、浅度睡眠时间、无法睡眠时间,设定深度睡眠时间120min
‑
180min,设定浅度睡眠时间为300min
‑
360min,设定无法睡眠时间不超过30min,当监测的深度睡眠或浅度睡眠的时间小于预先存储标准的深度睡眠时间或浅度睡眠时间,处理器通过输出干预端促进用户睡眠,当用户无法睡眠时间超过30min,处理器通过输出干预端促进用户睡眠。
[0010]进一步地,所述监测传感组件包括用于对用于心率检测、身体翻动检测和鼾声检测的心率传感器、身体翻动检测组件和声音检测传感器。
[0011]进一步地,所述身体翻动检测组件为均匀分布的压力传感器,当用户翻身时,压力
传感器会产生以下变化:受到用户翻身压的一侧压力传感器检测值增加、另一侧压力传感器不受用户身体压住而使得检测值减小,基于此判断用户翻身。
[0012]进一步地,所述输出干预端包括音乐播放器、天气模仿设备、光波辅助设备、伸缩调控装置。
[0013]进一步地,当用户无法睡眠时间超过30min,进行以下一种或几种结合的干预处理:
[0014]音乐播放器内预先存放辅助睡眠的音乐,处理器通过音乐播放器播放辅助睡眠的音乐;
[0015]处理器通过天气模仿设备模仿促进用户睡眠的天气;
[0016]处理器通过光波辅助设备发出促进睡眠的对应波长红外光波。
[0017]进一步地,所述伸缩调控装置设置在床垫、枕头下侧,当浅度睡眠时间为少于300min或深度睡眠时间少于120min时,处理器通过伸缩调控装置对床垫及枕头高度调整,促进睡眠、缓解打呼。
[0018]进一步地,所述天气模仿设备包括声音播放器、温度调控设备和氛围调控灯。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1)通过数字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的方式,智能化治疗方式,使得用户的治疗体现在生活的时时刻刻中,且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减少药物对用户身体的伤害;
[0021]2)通过数字疗法的使用,用户在治疗过程中不再机械化的吃药,设定目标后,使得用户有意识的改善睡眠习惯;
[0022]3)根据对用户的睡眠习惯检测,对用户制定相应的促进睡眠操作,使得用户保证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时间,缩短无法睡眠时间,基于数字疗法改变用户的生物钟,从而使得用户睡眠质量提高。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无法睡眠的时间过长时的干预流程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深度、浅度睡眠时间不够时的干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8]实施例:
[0029]请参阅图1
‑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认知、感知、
思维、行为等数字治疗失眠类疾病的方法,该体系化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认知、感知、思维、行为等数字治疗失眠类疾病的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0030]S1:对睡眠监测:设定一条长带状监测设备,监测设备上集成监测传感组件,所述监测传感组件与处理器和输出干预端建立连接,监测传感组件检测数据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通过输出干预端调控用户睡眠环境,辅助睡眠,监测设备平铺在用户的床垫上,对用户的睡眠监测;
[0031]S2:得出睡眠情况:根据监测设备的监测传感组件监测结果将用户的睡眠分为深度睡眠、浅度睡眠和无法睡眠,并分别记录深度睡眠、浅度睡眠和无法睡眠的时间;
[0032]S3:基于监测进行相应调整:预先存储标准的深度睡眠时间、浅度睡眠时间、无法睡眠时间,设定深度睡眠时间120min
‑
180min,设定浅度睡眠时间为300min
‑
360min,设定无法睡眠时间不超过30min,当监测的深度睡眠或浅度睡眠的时间小于预先存储标准的深度睡眠时间或浅度睡眠时间,处理器通过输出干预端促进用户睡眠,当用户无法睡眠时间超过30min,处理器通过输出干预端促进用户睡眠。
[0033]深度睡眠一般只占总体睡眠时间的1/4左右,但是深度睡眠时间其实是更容易缓解疲劳的一段时间。如果每天晚上睡眠八个小时,深度睡眠一般情况下在两个小时左右,但是这两个小时并不是连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认知、感知、思维、行为等数字治疗失眠类疾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体系化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认知、感知、思维、行为等数字治疗失眠类疾病的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S1:对睡眠监测:设定一条长带状监测设备,监测设备上集成监测传感组件,所述监测传感组件与处理器和输出干预端建立连接,监测传感组件检测数据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通过输出干预端调控用户睡眠环境,辅助睡眠,监测设备平铺在用户的床垫上,对用户的睡眠监测;S2:得出睡眠情况:根据监测设备的监测传感组件监测结果将用户的睡眠分为深度睡眠、浅度睡眠和无法睡眠,并分别记录深度睡眠、浅度睡眠和无法睡眠的时间;S3:基于监测进行相应调整:预先存储标准的深度睡眠时间、浅度睡眠时间、无法睡眠时间,设定深度睡眠时间120min
‑
180min,设定浅度睡眠时间为300min
‑
360min,设定无法睡眠时间不超过30min,当监测的深度睡眠或浅度睡眠的时间小于预先存储标准的深度睡眠时间或浅度睡眠时间,处理器通过输出干预端促进用户睡眠,当用户无法睡眠时间超过30min,处理器通过输出干预端促进用户睡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认知、感知、思维、行为等数字治疗失眠类疾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传感组件包括用于对用于心率检测、身体翻动检测和鼾声检测的心率传感器、身体翻动检测组件和声音检测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大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敏,彭沪,莫龙,张舰,江渊,陈敬,曹小慧,李杰,朱伟,孟凡滨,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爱楷智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