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6948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其中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装置包括洗涤设备、破碎设备、第一筛分设备、强力混料机、压球机、烘干设备、转底炉、烟气急冷塔以及除尘器;本发明专利技术以废塑料油壶代替部分焦炭作为还原剂,并利用转底炉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不仅能实现铁、锌的高效回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钢铁厂内废塑料油壶的污染问题,节约能源及原料,进一步降低转底炉协同处理成本。步降低转底炉协同处理成本。步降低转底炉协同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涉及一种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钢铁企业粉尘总量一般为钢产量的8%~12%,产量巨大,约700万吨。各大钢厂正加大环保力度,大力提倡固废资源化利用,即回收有价金属、实现“固废不出场”。目前运用转底炉工艺协同处置钢铁厂固体废弃物成为新的趋势,转底炉工艺主要通过直接还原法处理含锌冶金粉尘,实现Fe和Zn的回收,从而实现冶金固废无害化处置。
[0003]钢铁企业内所用的包装容器在完成或失去其保持内装物的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后,也将成为固体废弃物,因此钢铁厂废塑料油壶也成为钢铁厂的另一种常见固废。废塑料油壶以聚丙烯及聚氯乙烯为主,从化学成分上看,塑料和油之间几乎没有差别,同时其本身有少量残留废油,环境危害风险较大。废塑料油壶彻底分解温度不高,一般为500℃;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热值可达约44000kJ/kg,接近于工业燃料油,焚烧剩余的部分易分解;
[0004]鉴于上述情况,若是将废塑料油壶代替碳粉或焦粉作为还原剂,利用转底炉与含锌冶金粉尘协同处置,则不仅能节省其他能源及原料的用量,又能实现废塑料油壶的综合利用,从而避免两者大量堆存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以废塑料油壶代替部分焦炭作为还原剂,并利用转底炉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不仅能实现铁、锌的高效回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钢铁厂内废塑料油壶的污染问题,节约能源及原料,进一步降低转底炉协同处理成本。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装置,包括洗涤设备、破碎设备、第一筛分设备、强力混料机、压球机、烘干设备、转底炉、烟气急冷塔以及除尘器;
[0008]所述洗涤设备、破碎设备、第一筛分设备、强力混料机、压球机、烘干设备、转底炉之间依次通过转运皮带连接;
[0009]所述强力混料机用于经所述破碎设备、第一筛分设备处理后得到的废塑料油壶粉末与含铁锌尘泥、粘结剂以及水混合均匀,该强力混料机上设有塑料粉末仓、尘泥仓以及粘结剂仓;
[0010]所述转底炉用于将所述烘干设备处理后的烘干球团还原,所述转底炉的入料口设有用于布料的振动布料器,该转底炉的烟气出口通过烟气管道与所述烟气急冷塔的烟气入口连通,所述转底炉的出料口设有出料装置;
[0011]所述烟气急冷塔用于将所述转底炉出来的含锌烟气的快速降温并回收余热;所述
烟气急冷塔的烟气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除尘器连接;
[0012]所述除尘器用于将所述烟气急冷塔降温的含锌烟气进行除尘处理并得到氧化锌粉。
[0013]优选地,所述转底炉内依次设有加热区、还原一区、还原二区、还原三区、还原四区以及还原五区;所述转底炉的烟气出口设于所述还原区。
[0014]优选地,所述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出料装置连接的冷却筒、第二筛分设备;所述冷却筒与所述第二筛分设备通过转运皮带连接。
[001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采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装置;所述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S1,原料预处理,废塑料油壶经过洗涤回收废油,再经破碎、筛分后得到废塑料油壶粉末;
[0017]S2,制球,将所述废塑料油壶粉末与含铁锌尘泥、粘结剂和水混合均匀,并经压球工艺制成生球团;
[0018]S3,转底炉还原,将所述生球团烘干后得到烘干球团,所述烘干球团送入转底炉中进行还原焙烧,含铁锌尘泥中的锌被还原进入含锌烟气中,含铁锌尘泥中铁氧化物经高温还原成金属化球团;
[0019]S4,烟气处理,所述含锌烟气进入烟气急冷塔进行降温处理后,再经除尘处理后得到氧化锌粉。
[0020]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废塑料油壶粉末中粒径为0.2~0.5mm的含量为75~85wt%。
[0021]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
[0022]所述含铁锌尘泥的质量份数为100份,所述粘结剂的质量份数为1~4份,所述废塑料油壶粉末的质量份数为0~4份,所述水的质量份数为10~15份;和/或
[0023]所述含铁锌尘泥中,全铁含量≥45wt%,锌含量≥1wt%;和/或
[0024]所述粘结剂采用玉米淀粉;和/或
[0025]所述生球团的含水率为10~15wt%,落下强度>4次/1m。
[0026]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
[0027]所述烘干球团的含水率<5wt%,落下强度>9次/1m;和/或
[0028]所述转底炉的转动炉床上料层的厚度为1~3层;和/或
[0029]所述转底炉还原过程中,转底炉内的温度为1230~1300℃,转底炉转动一周的时间为25~30min;和/或
[0030]所述金属化球团的金属化率≥90%;和/或
[0031]所述金属化球团从转底炉中出料后进入至冷却筒内冷却至200℃以下后,经筛分后送至成品仓。
[0032]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中,所述含锌烟气进入所述烟气急冷塔内在1s内温度降低至200℃以下。
[0033]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中,所述氧化锌粉的锌品位>65%。
[0034]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还具有
以下几点有益效果:
[0035]1、本专利技术的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以废塑料油壶代替部分焦炭作为还原剂,并利用转底炉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不仅能实现铁、锌的高效回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钢铁厂内废塑料油壶的污染问题,节约能源及原料,进一步降低转底炉协同处理成本;
[0036]2、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废塑料油壶的燃烧热值高达44000kJ/kg,接近工业燃料油,可代替部分碳粉或焦粉作为还原剂,在配料过程中可减少还原碳粉的配入,同时可适当减少煤气使用量,利用转底炉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在相同处置量的情况下,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0037]3、废塑料油壶属于危险废物,常规的填埋及焚烧处理,难以实现废塑料油壶的有效无害化,本专利技术的转底炉直接还原工序中,还原温度约为1300℃(废塑料油壶分解温度约为500℃),可利用转底炉气氛和炉温能够将废塑料油壶分解,还能有效避免二噁英的生成,同时以废塑料油壶为还原剂,能实现其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
[0038]4、本专利技术的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包含气体收集和处理工序,在协同处置废塑料油壶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转底炉还原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对坏境造成的二次污染,也可使得废塑料油壶中有机组分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进一步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洗涤设备、破碎设备、第一筛分设备、强力混料机、压球机、烘干设备、转底炉、烟气急冷塔以及除尘器;所述洗涤设备、破碎设备、第一筛分设备、强力混料机、压球机、烘干设备、转底炉之间依次通过转运皮带连接;所述强力混料机用于经所述破碎设备、第一筛分设备处理后得到的废塑料油壶粉末与含铁锌尘泥、粘结剂以及水混合均匀,该强力混料机上设有塑料粉末仓、尘泥仓以及粘结剂仓;所述转底炉用于将所述烘干设备处理后的烘干球团还原,所述转底炉的入料口设有用于布料的振动布料器,该转底炉的烟气出口通过烟气管道与所述烟气急冷塔的烟气入口连通,所述转底炉的出料口设有出料装置;所述烟气急冷塔用于将所述转底炉出来的含锌烟气的快速降温并回收余热;所述烟气急冷塔的烟气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除尘器连接;所述除尘器用于将所述烟气急冷塔降温的含锌烟气进行除尘处理并得到氧化锌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底炉内依次设有加热区、还原一区、还原二区、还原三区、还原四区以及还原五区;所述转底炉的烟气出口设于所述加热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出料装置连接的冷却筒、第二筛分设备;所述冷却筒与所述第二筛分设备通过转运皮带连接。4.一种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装置;所述废塑料油壶与含铁锌尘泥协同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原料预处理,废塑料油壶经过洗涤回收废油,再经破碎、筛分后得到废塑料油壶粉末;S2,制球,将所述废塑料油壶粉末与含铁锌尘泥、粘结剂和水混合均匀,并经压球工艺制成生球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梦露刘晓轩余志友刘安治曹志成吴佩佩
申请(专利权)人: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