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6819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包括有溢洪道控制段,溢洪道控制段尾部连接有溢洪道泄槽段,溢洪道泄槽段包括有位于最外侧的2座泄槽边墙,泄槽边墙的头端与边闸墩的尾部连接,泄槽边墙之间设置有与中闸墩设置数量相等的潜堰,潜堰的头端与中闸墩的尾部连接,潜堰高度小于泄槽边墙高度,且其末端延伸至溢洪道泄槽段最末端的泄槽结构横缝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溢洪道控制段中墩后设置潜堰,可使中墩尾部泄流水翅现象基本消失,水流流态较平稳。该结构可基本满足溢洪道泄槽洪水过流的功能需求,同时具备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可节约了大量工程投资,缩短工程工期。缩短工程工期。缩短工程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属于水利水电工程


技术介绍

[0002]泄槽段作为溢洪道中的重要结构,其结构的安全稳定与下泄水流的流态是决定溢洪道是否安全合理的关键因素。溢洪道结构中,泄槽段结构在顺水流向尺寸较大,占据溢洪道整体结构的大部分混凝土及钢筋工程量。对泄槽结构的优化,是整体溢洪道的重要优化部分。
[0003]工程实践中,开敞溢洪道泄槽主要可分为单槽式与多槽式两种类型,其主要区别为是否在槽内设置分隔墙。单槽式泄槽无分隔墙,一般多见于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多槽式一般设置一个或多个分隔墙,常用于大型水利工程中。两种类型泄槽的主要优缺点如下:
[0004](1)单槽式相较于多槽式泄槽减少了分隔墙这一结构,其带来的主要优点是简化了施工工序,从而缩短工期并降低了工程投资。以某工程300m长度的泄槽段结构为例,设置一道长30m(顺水流向),宽2m,沿程高7m的钢筋混凝土分隔墙,土建工程投资约1200万元,而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泄槽一般需设置2~3道分隔墙,可见300m级长度的单槽式泄槽相较于多槽式泄槽,可节约工程投资约2400~3600万元。
[0005](2)单槽式相较于多槽式泄槽,主要缺点为水流现象复杂。单槽式泄槽在闸墩段中墩尾部会出现明显的水翅现象,随着下泄流量和调度方式的改变,水翅跃起的高度甚至可以直接跃出泄槽边墙,对周边结构安全形成威胁。由于泄槽段通常与控制段不等宽,在泄槽进口段一般为渐变收缩段。结构宽度的改变,导致此段水流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水流冲击波。水翅跃起与冲击波现象相互叠加,会使得泄槽进口段的水流更加复杂,流态更加紊乱,可能导致泄槽段结构表层的冲蚀破坏,进而危及泄槽结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本技术在溢洪道控制段中墩后设置潜堰,可使中墩尾部泄流水翅现象基本消失,水流流态较平稳。该结构可基本满足溢洪道泄槽洪水过流的功能需求,同时具备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可节约了大量工程投资,缩短工程工期。
[000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包括有溢洪道控制段,溢洪道控制段尾部连接有溢洪道泄槽段,溢洪道控制段包括有闸墩,闸墩包括有位于最外侧的2座边闸墩,2座边闸墩之间至少设置有1座中闸墩,边闸墩与中闸墩之间为溢流堰,溢洪道泄槽段包括有位于最外侧的2座泄槽边墙,泄槽边墙的头端与边闸墩的尾部连接,泄槽边墙之间设置有与中闸墩设置数量相等的潜堰,潜堰的头端与中闸墩的尾部连接,潜堰高度小于泄槽边墙高度,且其末端延伸至溢洪道泄槽段最末端的泄槽结构横缝处。
[0008]前述的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中,所述潜堰头端宽度与中闸墩尾部宽度相等,沿其长度方向宽度变窄,直至尾部宽度与同断面位置处的泄槽边墙宽度相等。
[0009]前述的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中,所述泄槽边墙分两段设置,包括有与边闸墩尾部连接的泄槽边墙收缩段,泄槽边墙收缩段尾端连接有泄槽边墙平直段。
[0010]前述的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中,所述泄槽边墙收缩段与泄槽边墙连接处为泄槽结构横缝,潜堰分2段设置,包括有与中闸墩连接的潜堰收缩段,潜堰收缩段向后延伸至泄槽边墙收缩段与泄槽边墙分界的泄槽结构横缝处,潜堰从该泄槽结构横缝开始向后为等宽段,整个潜堰为圆弧形结构,高度不断降低、直至末端与溢洪道泄槽段的泄槽底板表面齐平。
[0011]前述的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中,整个潜堰为圆弧形结构或直线形结构。
[0012]前述的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中,所述泄槽边墙收缩段与泄槽边墙连接处为泄槽结构横缝,潜堰分两段设置,包括有与中闸墩连接的潜堰收缩段,潜堰收缩段向后延伸至泄槽边墙收缩段与泄槽边墙分界的泄槽结构横缝处,潜堰从该泄槽结构横缝开始向后为等宽段,潜堰的潜堰收缩段为梯形结构,其高度向后不断降低,等宽段高度保持不变。
[0013]前述的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中,所述潜堰为一段设置,其头端宽度与中闸墩尾部宽度相等,沿其长度方向宽度逐渐变窄,直至尾部宽度与同断面位置处的泄槽边墙宽度相等,且其高度不断降低、直至尾部高度降至与溢洪道泄槽段的泄槽底板齐平。
[0014]前述的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中,所述潜堰头端顶部设置有与中闸墩连接的圆弧过渡面。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溢洪道泄槽结构,通过在中闸墩后设置潜堰,相较于单槽溢洪道泄槽,杜绝了中墩尾部出现水翅的现象,使得溢洪道内水流流态平稳,提高了结构的刚度与强度。而相较于多槽溢洪道泄槽,由于潜堰的高度和长度较之多槽溢洪道泄槽的中隔墙有大幅度的减小,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施工工期。
[0016]经过水力学模型实验分析,本技术结构与多槽式泄槽的水面线、流速与时均压力水头相似,水流流态与现象相对于单槽式有较大区别。实验的基础数据如表1所示:
[0017]表1水力模型实验基础数据
[0018]附图说明
[0019]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三维轴测图;
[0020]附图2为附图1的轴线剖面图;
[0021]附图3为附图1的平面布置图;
[0022]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三维轴测图;
[0023]附图5为附图4的轴线剖面图;
[0024]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三维轴测图;
[0025]附图7为附图6的轴线剖面图;
[0026]附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三维轴测图;
[0027]附图9为附图8的平面布置图;
[0028]附图10为单槽式泄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11为多槽式泄槽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1

闸墩,101

边闸墩,102

中闸墩,2

溢流堰,3

泄槽边墙,301

泄槽边墙收缩段,4

泄槽底板,5

潜堰,501

圆弧过渡面,502

潜堰收缩段,6

泄槽结构横缝。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1

11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
[0032]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包括有溢洪道控制段,溢洪道控制段尾部连接有溢洪道泄槽段,溢洪道控制段与溢洪道泄槽段交界处设置有泄槽结构横缝6,溢洪道泄槽段上顺水流向一段间隔亦需设置泄槽结构横缝6。溢洪道控制段包括有闸墩1,闸墩1包括有位于最外侧的2座边闸墩101,2座边闸墩101之间至少设置有1座中闸墩102,边闸墩101与中闸墩102之间为溢流堰2,溢洪道泄槽段包括有位于最外侧的2座泄槽边墙3,泄槽边墙3的头端与边闸墩101的尾部连接,泄槽边墙3之间设置有与中闸墩102设置数量相等的潜堰5,潜堰5的头端与中闸墩10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溢洪道控制段,溢洪道控制段尾部连接有溢洪道泄槽段,溢洪道控制段包括有闸墩(1),闸墩(1)包括有位于最外侧的2座边闸墩(101),2座边闸墩(101)之间至少设置有1座中闸墩(102),边闸墩(101)与中闸墩(102)之间为溢流堰(2),溢洪道泄槽段包括有位于最外侧的2座泄槽边墙(3),泄槽边墙(3)的头端与边闸墩(101)的尾部连接,泄槽边墙(3)之间设置有与中闸墩(102)设置数量相等的潜堰(5),潜堰(5)的头端与中闸墩(102)的尾部连接,潜堰(5)高度小于泄槽边墙(3)高度,且其末端延伸至溢洪道泄槽段最末端的泄槽结构横缝(6)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堰(5)头端宽度与中闸墩(102)尾部宽度相等,沿其长度方向宽度变窄,直至尾部宽度与同断面位置处的泄槽边墙(3)宽度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槽边墙(3)分两段设置,包括有与边闸墩(101)尾部连接的泄槽边墙收缩段(301),泄槽边墙收缩段(301)尾端连接有泄槽边墙平直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溢洪道泄槽结构型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槽边墙收缩段(301)与泄槽边墙(3)连接处为泄槽结构横缝(6),潜堰(5)分2段设置,包括有与中闸墩(102)连接的潜堰收缩段(502),潜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益彬王蒙唐腾飞别玉静孙卫杨东李宗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