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篱-地埂-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65307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植物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保护
,尤其涉及一种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湿地生态系统是最容易受到威胁的水生生态系统之一。1900年以来,世界自然湿地损失的比例约为54%~57%,65.2%的湿地水生植被在减少;超过50%的鱼类区系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声光污染,污水排放,垃圾投弃,捕鱼,放牧等湿地周边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生态隔离带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对于发挥湿地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弹性力和恢复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已有生态隔离技术多以人类活动区的防撞栏、绿化带以及水中的生态浮床、防护网等为主,无法在干湿交替变化剧烈的水陆过渡带发挥应有的作用。少数库滨带生态防护技术由于施工难度大,维护成本高,对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的缺点往往无法付诸实施。针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施工和运行成本低,对自然景观破坏小,隔离效果好的生态隔离技术尤为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包括植物篱、地埂和支浜,所述支浜为与河/湖岸平行的沟渠,位于河/湖岸的两侧,所述地埂与支浜连续设置,且位于支浜远离河/湖岸的一侧,所述植物篱设于地埂的上端面上。
[0005]进一步的,所述支浜包括浜底、外浜和内浜,支浜的纵截面为梯形,浜底的宽度小于支浜内水面的宽度,外浜坡度与大于内浜坡度。
[0006]进一步的,所述地埂包括外埂、内埂、梗台和埂底,所述地埂的纵截面呈梯形,且梗台的宽度小于埂底的宽度,所述支浜的上端面与埂底位于同一平面内。
[0007]进一步的,所述外浜的内侧面与内埂的外侧面位于同一倾斜面内。
[0008]进一步的,所述地埂的纵截面呈等腰梯形。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支浜的浜底宽度为1 m,支浜的最大水深为2 m,最大水面宽度为5 m,内浜坡度为33.69
°
,外浜坡度为63.43
°
;所述地埂的埂台宽度为2 m,埂底的宽度4 m,地埂的高度为2 m,外埂和内埂坡度均为63.43
°

[0010]进一步的,所述支浜与外界水系连通;在支浜的内浜上沿水深梯度由浅至深依次种植有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挺水植物包括菰、莲、菖蒲和菱,浮叶植物包括荇菜、金银莲花和芡实,沉水植物包括苦草、狐尾藻、金鱼藻和竹叶眼子菜。
[0011]进一步的,所述植物篱由挺水植物组成,植物篱以耐旱植物为优势种,以原生植物
为伴生种,植物篱的高度和宽度均小于等于2m。
[0012]进一步的,所述植物篱包括芦苇、南荻、薹草、蒌蒿和蓼子草。
[0013]本专利技术的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地埂紧靠支浜外侧,利用从支浜中挖掘的底泥堆积成的梯形土垄,无需补充客土,地埂的内埂与支浜的外浜形成相同梯度的陡坡,且位于同一平面内,植物篱分布在梯形地埂的上底,由高大、耐旱的挺水植物组成,与地埂共同形成具有一定高度和宽度的天然屏障。
[0014]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首先,在枯水期或枯水年拦蓄洪水形成天然的浅水湿地,水深维持在0~2 m,最大水面宽度5 m;一则维持稳定、洁净的多样化生境,二则形成天然屏障减少人类侵入;第二,利用苦草、狐尾藻和金鱼藻等吸收和沉降氮磷污染物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改善支浜水质,为珍贵物种提供纯净的“活泉”生存环境;在丰水期或丰水年支浜最大水深超过4 m,通过淹水胁迫控制挺水、浮叶和沉水植被更替,以便在退水后为候鸟提供可食用的嫩芽和块茎;第四,利用地埂的高度差形成适宜芦苇等多年生挺水植物生长的水陆过渡带,利用芦苇等的密度和高度优势为水鸟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藏身觅食场所。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施工成本低,利用支浜的弃土改造成地埂,无需弃土外运或补充客土,在几乎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减少运输和二次施工带来的成本;2、对原生景观破坏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无新增或损耗,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平衡;以当地物种为优先选种植被,与原生环境一脉相承;3、维护成本低,植物篱为地埂提供固土、固氮的功能;地埂为植物篱提供适宜的水文节律;天然水位波动、地下水和降水为支浜补水,全程无需人为干涉;4、隔离效果好,支浜最大水深2 m,最大水面宽度5 m,杜绝通过跨越或涉水等形式的侵入;植物篱+地埂形成天然屏障,发挥遮蔽、防风、降噪和拦截的作用;5、营造新的生境,枯水期支浜通过拦蓄洪水和降水提供浅水生境,减少干旱的影响;丰水期地埂+植物篱为两栖、陆生动物躲避洪水提供栖息场所。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的工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的实施状态示意图。
[0017]其中,1

植物篱,2

地埂,3

支浜,4

河/湖岸,21

外埂,22

内埂,23

梗台,24

埂底,31

浜底,32

外浜,33

内浜。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1

图2所示,一种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包括植物篱1、地埂2和支浜3,所述支浜3为与河/湖岸4平行的沟渠,位于河/湖岸4的两侧,所述地埂2与支浜3连续设置,且位于支浜3远离河/湖岸4的一侧,所述植物篱1设于地埂2的上端面上;所述支浜3包括浜底31、外浜32和内浜33,支浜3的纵截面为梯形,支浜3的浜底31宽度为1 m,支浜3
的最大水深为2 m,最大水面宽度为5 m,内浜33坡度为33.69
°
,外浜32坡度为63.43
°
;地埂2包括外埂21、内埂22、梗台23和埂底24,所述地埂2的纵截面呈梯形,且梗台23的宽度小于埂底24的宽度,所述支浜3的上端面与埂底24位于同一平面内,地埂2的埂台23宽度为2 m,埂底24的宽度4 m,地埂2的高度为2 m,外埂和内埂坡度均为63.43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植物篱、地埂和支浜,所述支浜为与河/湖岸平行的沟渠,位于河/湖岸的两侧,所述地埂与支浜连续设置,且位于支浜远离河/湖岸的一侧,所述植物篱设于地埂的上端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浜包括浜底、外浜和内浜,支浜的纵截面为梯形,浜底的宽度小于支浜内水面的宽度,外浜坡度与大于内浜坡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埂包括外埂、内埂、梗台和埂底,所述地埂的纵截面呈梯形,且梗台的宽度小于埂底的宽度,所述支浜的上端面与埂底位于同一平面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浜的内侧面与内埂的外侧面位于同一倾斜面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植物篱

地埂

支浜相结合的生态隔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埂的纵截面呈等腰梯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植物篱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志强王晓龙蔡永久姚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