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6108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属于除湿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箱体,箱体内部从左至右分隔形成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第四腔体、第五腔体以及第六腔体,相邻两个腔体相连通,箱体左端侧面及上方分别设置新风口和回风口,第一腔体连通新风口和回风口,第二腔体中设置初级除湿机构,第三腔体与第四腔体连接处中间设置除湿转轮,除湿转轮下方设置旁通阀,第五腔体内部设置温控机构,第六腔体内部设置风机,箱体右端上方设置处理风出口,处理风出口连通第六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多方位调节,满足了实验室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需求。满足了实验室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需求。满足了实验室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属于除湿机


技术介绍

[0002]转轮除湿机属于空调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控温除湿的典型代表。全球转轮除湿机的主要产地集中在美国、日本、瑞典和中国等地,中国的转轮除湿机也已发展了20多年,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国、日本、瑞典等国企业中,所以在市场中的地位并不显著。但是近几年中国产业升级,转轮除湿机需求猛增,中国的转轮除湿机企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被中国的消费者认知。
[0003]转轮除湿技术最早是由美国的Bryant(布莱恩特)在1950年专利技术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日本瑞典在转轮制造技术上逐步领先。同时转轮的组成成分,2008年之前,发展到第四代:硅胶,最先进的为分子筛+硅胶结构。采用先进的专利固体吸附技术,可以连续稳定、大负荷的空气调湿运行,特别是低温低湿工况下可实现—70℃的超低空气露点。
[0004]空气固体吸附分离采用国际通用的转轮式金属硅酸盐干燥剂吸附体。在除湿过程中,吸附转盘在驱动装置带动下缓慢转动,当吸附转轮在处理空气区域吸附水分子达到饱和状态后,进入再生区域由高温空气进行脱附再生,这一过程周而复始,干燥空气连续的经温度调节后送入指定空间,达到高精度的温湿度控制。
[0005]实验室中为了达到实验条件,往往对于空气湿度及温度的要求比较严苛,现有的转轮除湿机大多只能在一种模式下运行,无法满足实验室对空气温度及湿度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转轮除湿机大多只能在一种模式下运行,无法满足实验室对空气温度及湿度的需求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部从左至右分隔形成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第四腔体、第五腔体以及第六腔体,相邻两个腔体相连通,箱体左端侧面及上方分别设置新风口和回风口,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新风口和回风口,所述第二腔体中设置初级除湿机构,所述第三腔体与第四腔体连接处中间设置除湿转轮,除湿转轮下方设置旁通阀,所述第五腔体内部设置温控机构,所述第六腔体内部设置风机,箱体右端上方设置处理风出口,处理风出口连通第六腔体。
[0008]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处设置板式初效过滤器。
[0009]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初级除湿机构包括集水槽,集水槽上方左侧设置前冷却器,右侧设置挡水板。
[0010]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湿转轮左侧连接再生风出口管道,右侧连接
再生风进口管道,再生风出口管道和再生风进口管道延伸至箱体外侧,再生风出口管道中设置再生风机,再生风进口管道中设置再生风加热器和过滤器。
[0011]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温控机构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上方设置后冷却器和加热器。
[0012]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内部通过若干块板材从左至右分隔形成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第四腔体、第五腔体以及第六腔体。
[0013]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中在除湿转轮处设置旁通阀,并且设置了两级除湿机构以及温控机构,实现了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多方位调节,满足了实验室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需求,且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0015]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的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第一腔体;2、第二腔体;3、第三腔体;4、第四腔体;5、第五腔体;6、第六腔体;7、箱体;8、新风口;9、回风口;10、板式初效过滤器;11、初级除湿机构;12、前冷却器;13、挡水板;14、电控箱;15、除湿转轮;16、再生风出口管道;17、再生风进口管道;18、再生风加热器;19、过滤器;20、温控机构;21、处理风出口;22、集水槽;23、旁通阀;24、后冷却器;25、加热器;26、固定座;27、风机;28、板材;29、再生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19]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0]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包括箱体7,所述箱体7内部通过若干块板材28从左至右分隔形成第一腔体1、第二腔体2、第三腔体3、第四腔体4、第五腔体5以及第六腔体6,相邻两个腔体相连通,箱体7左端侧面及上方分别设置新风口8和回风口9,所述第一腔体1连通新风口8和回风口9,第一腔体1与第二腔体2连通处设置板式初效过滤器10,所述第二腔体2中设置初级除湿机构11,初级除湿机构11包括集水槽22,集水槽22上方左侧设置前冷却器12,右侧设置挡水板13,所述第三腔体3与第四腔体4
连接处中间设置除湿转轮15,所述除湿转轮15左侧连接再生风出口管道16,右侧连接再生风进口管道17,再生风出口管道16和再生风进口管道17延伸至箱体7外侧,再生风出口管道16中设置再生风机29,再生风进口管道17中设置再生风加热器18和过滤器19,除湿转轮15下方设置旁通阀23,所述第五腔体5内部设置温控机构20,所述温控机构20包括固定座26,固定座26上方设置后冷却器24和加热器25,所述第六腔体6内部设置风机27,箱体7右端上方设置处理风出口21,处理风出口21连通第六腔体6。
[0021]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的工作原理是:除湿机运行时风机27启动,外界空气经新风口8和回风口9进入第一腔体1中,从第一腔体1经板式初效过滤器10过滤后进入第二腔体2中,第二腔体2内部的前冷却器12对空气降温冷却,空气中的水分凝结为水珠,空气经过挡水板13后水珠被阻挡沿挡水板13流入集水槽22中,完成初步除湿的空气进入第三腔体3中,根据实验室实用要求,若需要干燥空气,则关闭旁通阀23打开除湿转轮15,空气经除湿转轮15进行二次除湿,除湿后的空气进入第五腔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7),所述箱体(7)内部从左至右分隔形成第一腔体(1)、第二腔体(2)、第三腔体(3)、第四腔体(4)、第五腔体(5)以及第六腔体(6),相邻两个腔体相连通,箱体(7)左端侧面及上方分别设置新风口(8)和回风口(9),所述第一腔体(1)连通新风口(8)和回风口(9),所述第二腔体(2)中设置初级除湿机构(11),所述第三腔体(3)与第四腔体(4)连接处中间设置除湿转轮(15),除湿转轮(15)下方设置旁通阀(23),所述第五腔体(5)内部设置温控机构(20),所述第六腔体(6)内部设置风机(27),箱体(7)右端上方设置处理风出口(21),处理风出口(21)连通第六腔体(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1)与第二腔体(2)连通处设置板式初效过滤器(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多模式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旭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凯尔乐净化除湿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