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主轴及机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58961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主轴及机床。电主轴包括:外壳;轴芯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拉刀组件,设置于轴芯组件内,用于松刀或拉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固定于所述轴芯组件,第二支撑件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件在所述轴芯组件的轴向方向上移动,以使第二支撑件抵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产生轴向拉力,或者以使所述第二支撑件脱离所述第一支撑件解除所述轴向拉力;以及拉刀驱动机构,滑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驱动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在所述轴芯组件的轴向方向上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电主轴松刀过程能够将作用力施加在轴芯组件上,防止轴承受到冲击力影响整体精度和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主轴及机床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床
,尤其涉及一种电主轴及机床。

技术介绍

[0002]电主轴是具有内置电动机与机床主轴“合二为一”的传动结构,它更能适应高速、高精度旋转,同时振动量小,进而满足数控机床进行精密加工、高速切削的实际需要。
[0003]电主轴在实际零件加工中需要拉刀机构夹紧刀具进行高速旋转,刀具的夹紧是通过拉刀机构的弹簧和松拉刀油缸来实现的。传统的松拉刀油缸在松刀过程中将压缩弹簧的反作用力施加于轴承上,而轴承是电主轴及其旋转支撑的核心精密部件,松刀的冲击力会损害轴承滚珠的接触面,造成主轴轴承寿命的缩短和精度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主轴及机床。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主轴,包括:外壳;轴芯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拉刀组件,设置于所述轴芯组件内,用于松刀或拉刀;
[0007]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主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轴芯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拉刀组件,设置于所述轴芯组件内,用于松刀或拉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固定于所述轴芯组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在所述轴芯组件的轴向方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支撑件抵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产生轴向拉力,或者以使所述第二支撑件脱离所述第一支撑件解除所述轴向拉力;以及拉刀驱动机构,滑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驱动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在所述轴芯组件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其中,在所述拉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支撑件抵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产生轴向拉力的状态下,所述拉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拉刀组件向前移动以使所述拉刀组件松刀;在所述拉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支撑件脱离所述第一支撑件解除所述轴向拉力的状态下,所述拉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拉刀组件向后移动以使所述拉刀组件拉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油缸,所述油缸包括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缸体、以及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缸体内且可在所述缸体内滑动的活塞,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缸体连接,所述活塞与所述缸体之间形成前腔和后腔,所述缸体与外壳后端形成后间隙腔,所述前腔、所述后腔及所述后间隙腔用于供流体流入;其中,向所述后腔供入流体时,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体向前移动,在所述活塞向前移动至抵于所述拉刀组件时,通过活塞与所述拉刀组件之间的作用力以及流入所述后腔的流体压力使所述缸体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活塞向后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支撑件抵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产生轴向拉力,通过所述轴向拉力和所述后腔的流体压力使所述活塞相对所述缸体向前移动推动所述拉刀组件以使所述拉刀组件松刀;或者,向所述缸体与外壳之间的后间隙腔供入流体时,所述缸体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件向前移动至使所述第二支撑件脱离所述第一支撑件以解除所述轴向拉力,向所述前腔供入流体时,所述活塞向后移动远离所述拉刀组件以使所述拉刀组件拉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缸体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前端设置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后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中耿继青邵启鹏郭红辉陈卢生戴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