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压式DC-DC适配器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5425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升压式D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适配器
,特别涉及一种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电源适配器是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子电器的供电电源变换设备,一般由外壳、电源变压器和整流电路组成,按其输出类型可分为交流输出型和直流输出型;按连接方式可分为插墙式和桌面式。移动PC由于没有电池,电源适配器对其尤为重要。
[0003]现有的适配器的只有一个单组的升压控制电路,这样会导致效率低,不适合大功率适配器,功率小,温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升压控制电路、第二升压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升压控制电路与第二升压控制电路并联;所述第一升压控制电路与第二升压控制电路均包括开关电路、第一三极管电路、电感电路、二极管电路;所述三极管电路经开关电路分别与电感电路、二极管电路对应端电性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三极管电路、第三三极管电路;所述第二三极管电路对应端与第一升压控制电路的对应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电路对应端与第二升压控制电路的对应端电性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电路与第三三极管电路均包括三极管Q10、二极管D2、电阻R30、电阻R40;所述电阻R40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2、三极管Q10第一对应端、电阻R30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0另一端与三极管Q10第二对应端电性连接且接地,所述二极管D2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10第三对应端、第一三极管电路对应端电性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电路包括三极管Q6、三极管Q8、电阻R10;所述二极管D2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6、三极管Q8第一对应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8第二对应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8第三对应端分别与电阻R10一端、三极管Q6第三对应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0另一端与开关电路对应端电性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开关电路包括MOS管Q2、电阻R20;所述MOS管Q2栅极分别与电阻R10另一端、电阻R20一端电性连接;所述MOS管Q2源极与电阻R20另一端电性连接且接地;所述MOS管Q2漏极分别与电感电路、二极管电路对应端电性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电感电路包括电感L1,所述二极管电路包括二极管D1,所述MOS管Q2漏极分别电感L1、二极管D1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感L1另一端与电压输入端电性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电容C2、电阻R50、电阻R60;所述电阻R50与电阻R60并联;所述二极管D1另一端经电容C2与电阻R50、电阻R60对应端电性连接。
[0013]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由二组并联升压电路组成,此电路大大的提升了输出功率,产品的功率变大,由于是二组并联关系,产品的温升降低,产品的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
[0020]“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1]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升压控制电路1、第二升压控制电路2,所述第一升压控制电路1与第二升压控制电路2并联;所述第一升压控制电路1与第二升压控制电路2均包括开关电路102、第一三极管电路101、电感电路103、二极管电路104;所述三极管电路101经开关电路102分别与电感电路103、二极管电路104对应端电性连接。
[0022]所述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三极管电路105、第三三极管电路106;所述第二三极管电路105对应端与第一升压控制电路1的对应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三
极管电路106对应端与第二升压控制电路2的对应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电路105与第三三极管电路106均包括三极管Q10、二极管D2、电阻R30、电阻R40;所述电阻R40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2、三极管Q10第一对应端、电阻R30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0另一端与三极管Q10第二对应端电性连接且接地,所述二极管D2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10第三对应端、第一三极管电路101对应端电性连接。
[0023]所述第一三极管电路101包括三极管Q6、三极管Q8、电阻R10;所述二极管D2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6、三极管Q8第一对应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8第二对应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升压控制电路、第二升压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升压控制电路与第二升压控制电路并联;所述第一升压控制电路与第二升压控制电路均包括开关电路、第一三极管电路、电感电路、二极管电路;所述三极管电路经开关电路分别与电感电路、二极管电路对应端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三极管电路、第三三极管电路;所述第二三极管电路对应端与第一升压控制电路的对应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电路对应端与第二升压控制电路的对应端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极管电路与第三三极管电路均包括三极管Q10、二极管D2、电阻R30、电阻R40;所述电阻R40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2、三极管Q10第一对应端、电阻R30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0另一端与三极管Q10第二对应端电性连接且接地,所述二极管D2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10第三对应端、第一三极管电路对应端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压式DC

DC适配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明杨峥辉陈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辉源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