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5377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动管路,包括:第一安装支架、第二安装支架、制动硬管接头、制动软管接头和安装卡座,第二安装支架与第一安装支架间隔开并构造出安装空间;制动硬管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一定位凸缘,并穿过第一安装支架伸入安装空间;制动软管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二定位凸缘,并穿过第二安装支架伸入安装空间与制动硬管接头对接;安装卡座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卡入第一定位凸缘和第一安装支架之间,第二卡接部卡入第二定位凸缘和第二安装支架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制动管路,可以实现制动硬管与制动软管快速装配,并且保证在装配过程中制动硬管不发生扭曲变形。形。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动管路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制动管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车辆的普及,人们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制动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到乘员的人身安全。制动软管属于汽车制动系统中的零部件,用于传递制动介质,使制动力传递到汽车制动钳或制动蹄,从而确保制动随时有效。
[0003]相关技术中液压制动硬管与制动软管均使用螺纹进行连接,但在紧固扭力时,制动硬管容易发生扭曲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制动管路,制动硬管和制动软管之间连接方便且稳定。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动管路,包括:第一安装支架、第二安装支架、制动硬管接头、制动软管接头和安装卡座,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间隔开并构造出安装空间;所述制动硬管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一定位凸缘,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伸入所述安装空间;所述制动软管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二定位凸缘,并穿过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伸入所述安装空间与所述制动硬管接头对接;所述安装卡座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卡入所述第一定位凸缘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第二卡接部卡入所述第二定位凸缘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动管路,可以实现制动硬管与制动软管快速装配,并且保证在装配过程中制动硬管不发生扭曲变形。
[0007]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制动管路,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弹性支撑于所述第一定位凸缘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之间。
[0009]可选地,所述第二卡接部弹性支撑于所述第二定位凸缘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均被构造成弹片状。
[0011]可选地,所述安装卡座还包括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相连。
[0012]可选地,所述制动硬管接头和所述制动软管接头的对接处的相对两侧均设有所述弹性连接件。
[0013]可选地,所述安装卡座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相连。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分设于所述制动硬管接头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所述第一支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部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相连,且所述第一支部
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部的另一端间隔开。
[0015]可选地,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分设于所述制动软管接头的相对两侧的第三支部和第四支部,所述第三支部的一端和所述第四支部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相连,且所述第三支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支部的另一端间隔开。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支部和所述第三支部相对,所述第一支部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部的所述另一端之间由第一连接部连接。
[0017]可选地,所述第二支部和所述第四支部相对,所述第二支部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部的所述另一端之间由第二连接部连接。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支部呈中部朝所述第三支部凸起的弹片状,所述第二支部呈中部朝所述第四支部凸起的弹片状,所述第一支部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支部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且所述第一支部的中部和所述第二支部的中部分别抵接所述第一定位凸缘。
[0019]可选地,所述第三支部呈中部朝所述第一支部凸起的弹片状,所述第四支部呈中部朝所述第二支部凸起的弹片状,所述第三支部的两端和所述第四支部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且所述第三支部的中部和所述第四支部的中部分别抵接所述第二定位凸缘。
[0020]可选地,所述制动软管接头上设有第三定位凸缘,所述第三定位凸缘支撑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之外。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制动管路中制动硬管接头与制动软管接头的对接示意图。
[0022]图2是是图1中的对接结构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制动管路的安装卡座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制动管路的安装卡座在另一方向上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制动管路10,第一安装支架11,第二安装支架12,制动硬管接头13,第一定位凸缘131,制动软管接头14,第二定位凸缘141,第三定位凸缘142,安装卡座15,第一卡接部151,第一支部151a,第二支部151b,第二卡接部152,第三支部152a,第四支部152b,弹性连接件153,底座154,第一连接部155,第二连接部156,制动硬管16,制动软管17。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动管路10,包括:第一安装支架11、第二安装支架12、制动硬管接头13、制动软管接头14和安装卡座15。
[0029]其中,第一安装支架11和第二安装支架12可以设于车身上,第二安装支架12与第
一安装支架11间隔开,并在第一安装支架11和第二安装支架12之间构造出安装空间,可以将制动硬管接头13和制动软管接头14对接于该安装空间内。制动硬管接头13的一端设有第一定位凸缘131,并穿过第一安装支架11伸入安装空间,制动硬管接头13的的另一端连接制动硬管16。制动软管接头14的一端设有第二定位凸缘141,并穿过第二安装支架12伸入安装空间与制动硬管接头13对接,制动软管接头14的另一端连接制动软管17,通过制动硬管接头13和制动软管接头14的对接,接通制动硬管16和制动软管17。在制动硬管接头13上的第一定位凸缘131伸入到第一安装支架11和第二安装支架12之间时,第一定位凸缘131与第一安装支架11之间形成了卡槽;在制动软管接头14上的第二定位凸缘141伸入到第一安装支架11和第二安装支架12之间时,第二定位凸缘141与第二安装支架12之间形成了卡槽。安装卡座15包括第一卡接部151和第二卡接部152,第一卡接部151卡入第一定位凸缘131和第一安装支架11之间,第二卡接部152卡入第二定位凸缘141和第二安装支架12之间,从而将第一卡接部151卡持于第一定位凸缘131与第一安装支架11之间形成的卡槽,第二卡接部152卡持于第二定位凸缘141与第二安装支架12之间形成的卡槽,实现对制动硬管接头13和制动软管接头14的定位以及稳定对接。
[003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动管路10,通过第一卡接部151和第一安装支架11的配合固定制动硬管接头13,通过第二卡接部152和第二安装支架12的配合固定制动软管接头14,而且制动软管接头14和制动硬管接头13之间的对接结构,也能为制动硬管接头13和制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动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安装支架(11);第二安装支架(12),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2)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1)间隔开并构造出安装空间;制动硬管接头(13),所述制动硬管接头(13)的一端设有第一定位凸缘(131),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1)伸入所述安装空间;制动软管接头(14),所述制动软管接头(14)的一端设有第二定位凸缘(141),并穿过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2)伸入所述安装空间与所述制动硬管接头(13)对接;安装卡座(15),所述安装卡座(15)包括第一卡接部(151)和第二卡接部(152),所述第一卡接部(151)卡入所述第一定位凸缘(131)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1)之间,所述第二卡接部(152)卡入所述第二定位凸缘(141)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51)弹性支撑于所述第一定位凸缘(131)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1)之间;所述第二卡接部(152)弹性支撑于所述第二定位凸缘(141)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51)和所述第二卡接部(152)均被构造成弹片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卡座(15)还包括弹性连接件(153),所述弹性连接件(153)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部(151)和所述第二卡接部(152)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硬管接头(13)和所述制动软管接头(14)的对接处的相对两侧均设有所述弹性连接件(153)。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卡座(15)还包括:底座(154),所述底座(154)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部(151)和所述第二卡接部(152)相连。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动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51)包括分设于所述制动硬管接头(13)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支部(151a)和第二支部(151b),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奇峰吴青宁谢安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