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双极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4678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液双极引流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引流管主体结构和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引流管主体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胸腔段、跨胸壁段和体外段;胸腔段设有向上的气体引流管和向下的积液引流管;跨胸壁段和体外段的管体通道中分别设有与气体引流管和积液引流管连通的通道;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设为Y形中空管道结构,包括一流出管和与流出管连通的两根流入管;两根流入管分别与体外段的不同管腔连通;流入管上设有开关的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可用于引流微创手术后手术区积液,提高引流效果,又可以在出现气胸并发症时,直接引流胸腔气体。术后一次留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产品,实现双重目的,减少患者二次有创操作的痛苦,节约医疗成本。节约医疗成本。节约医疗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液双极引流管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气液双极引流管,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经胸微创心脏手术越来越多,术后常规需要在胸部放置经胸引流管,以引流手术区的积液。传统的胸腔及心包纵膈引流管多为质地偏硬的中空的直管,头端带有少量的侧孔结构,或者为留置心包的直径较细的内壁有沟槽的细软管。心脏外科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最主要目的是引流手术区的渗液,目前临床使用的引流管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管体质地偏硬,放置于肋膈角时,如果过深,引流管已顶住肋膈角组织,导致引流效果不佳;如果过浅,引流管容易翘起来,导致无法实现引流目的。此外,胸壁的孔洞通常开在第四、第五肋间,传统的引流管从这个位置放置到肋膈角,引流管通过胸壁肋间处容易出现打折角度过大,进而影响引流效果。另外,气胸是微创心外科手术常碰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原因多种多样;一旦出现气胸,因为气体位于胸腔上部,通常的处理方法是经第二肋间放置闭式引流管。特别是对于微创经第二肋间主动脉瓣手术,第二肋间已经被切开缝合过,再次穿刺或切开易出现损伤,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所以,针对目前上述的临床上的痛点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气液双极引流管,一方面可以实现引流微创手术后手术区积液问题,提高引流效果,另外一方面可以为胸腔引流气体作用,术后一次留置,实现双重目的,可以减少患者二次有创操作痛苦,节约医疗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的胸腔引流管放置后引流效果不佳,同时,术后一旦出现气胸并发症需要重新放置气体引流管的技术问题。
[0004]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液双极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主体结构和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引流管主体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胸腔段、圆筒形的跨胸壁段和圆筒形的体外段;胸腔段设有分支段,分支段包括向上的气体引流管和向下的积液引流管;跨胸壁段和体外段的管体通道中设有分别与气体引流管和积液引流管连通的通道;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设为Y形中空管道结构,包括一流出管和与流出管一端连通的两根流入管;两根流入管分别与引流管主体结构体外段的不同管腔连通;流入管上设有开关的阀体。
[0005]优选地,所述跨胸壁段和体外段的管体通道中设有连续的用于分隔出不同管腔的隔断。
[0006]优选地,所述胸腔段气体引流管远离体外一端的侧壁上设有通孔。
[0007]优选地,所述胸腔段积液引流管远离体外一端的侧壁上设有通孔。
[0008]优选地,所述胸腔段积液引流管的通道侧壁上设有塑形钢丝圈。
[0009]优选地,所述跨胸壁段的通道侧壁上设有塑形钢丝圈。
[0010]优选地,所述流出管远离流入管的另一端设有与引流瓶连接的接头。
[0011]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1.从结构设计上,本技术采用双极管结构设计,术中一次放置,可以同时兼具引流管液体及气体的功能。
[0013]2.引流管跨胸壁段及液体引流端采用方向塑形内嵌钢丝设计,避免了引流管打折及维持引流管方向的作用;避免了传统的引流管,放置深度不够时,容易上翘、移位的缺陷。
[0014]3.为了确保引流效果,增加引流管体外“Y”型接头结构,通过开关转换,在无气胸发生时,充分保证积液引流管效果;在出现气胸时,亦可以确保气体引流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气液双极引流管的引流管主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气液双极引流管的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1.引流管主体结构;2.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3.胸腔段;4.跨胸壁段;5.体外段;6.气体引流管;7.积液引流管;8.塑形钢丝圈;9.开关阀;10.流出管;11.流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19]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液双极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主体结构1和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2;引流管主体结构1包括依次连接的胸腔段3、圆筒形的跨胸壁段4和圆筒形的体外段5;胸腔段3设有分支段,分支段包括向上的气体引流管6和向下的积液引流管7;跨胸壁段4和体外段5的管体通道中设有分别与气体引流管6和积液引流管7连通的通道;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2设为Y形中空管道结构,包括一流出管10和与流出管10一端连通的两根流入管11;两根流入管11分别与引流管主体结构1体外段5的不同管腔连通;流入管11上设有开关阀9。跨胸壁段4和体外段5的管体通道中设有连续的用于分隔出不同管腔的隔断。胸腔段3气体引流管6远离体外一端的侧壁上设有通孔。胸腔段3积液引流管7远离体外一端的侧壁上设有通孔。胸腔段3积液引流管7的通道侧壁上设有塑形钢丝圈8。跨胸壁段4的通道侧壁上设有塑形钢丝圈8。流出管10远离流入管11的另一端设有与引流瓶连接的接头。
[0020]本技术提供的气液双极引流管包括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引流管主体结构1,另外一部分为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2。
[0021]引流管主体结构1包括胸腔段3、跨胸壁段4及体外段5三部分;胸腔段3设置为双头端结构,一端向下,朝向肋膈角部位放置,用于发挥引流手术区渗液的作用;另一端向上,朝向肺尖放置,为预防性处理气胸的结构。体外段5及跨胸壁段4均为一整体圆形、双腔结构。跨胸壁段4及胸腔段3的引流积液端的起始部,采用内嵌钢丝,进行塑形,一是可以防止引流管在通过胸壁时打折,二是可以通过塑形引流积液端向肋膈角的方向走行。
[0022]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2设计为“Y”型结构,“Y”形结构的两个分支臂上设置有闭合开关,且两个分支臂与上述引流管主体结构1的双腔(双腔分别通向气体引流管6和积液引流管7)分别连接,“Y”型结构的主干为流出管10与引流瓶结构连接。术后气体引流端一侧“Y”臂通过关闭开关阀9处于关闭状态,若术后胸片复查、随访提示出现气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打开开关阀9开放气体引流端。
[002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克服现有胸腔引流管放置后引流效果不佳,同时,术后一旦出现气胸并发症需要重新置管的问题,通过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气液双极引流管,既可以实现解决引流微创手术后手术区积液问题,提高引流效果,又可以在一旦出现气胸并发症时,可以直接引流胸腔气体。术后通过一次留置本技术产品,可实现双重目的,可以减少患者二次有创操作的痛苦,节约医疗成本。
[002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技术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技术的实质技术对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双极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主体结构和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引流管主体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胸腔段、圆筒形的跨胸壁段和圆筒形的体外段;胸腔段设有分支段,分支段包括向上的气体引流管和向下的积液引流管;跨胸壁段和体外段的管体通道中设有分别与气体引流管和积液引流管连通的通道;引流管体外接头结构设为Y形中空管道结构,包括一流出管和与流出管一端连通的两根流入管;两根流入管分别与引流管主体结构体外段的不同管腔连通;流入管上设有开关的阀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双极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跨胸壁段和体外段的管体通道中设有连续的用于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树洋王春生刘霄程蕾蕾邱首继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