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透析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1917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血液透析管,包括内置管、连接座及两根连接软管,内置管包括管体,管体内构造有两条输送通道,连接软管的一端连接于连接座,另一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头;管体的管壁设置有导电层和一组电极,导电层将输送通道罩在内侧;一组电极包括相对设置于输送通道两侧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别与电源模块的两输出电极电连接,导电层与电源模块的其中一输出电极电连接,电源模块用于输出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本血液透析管,可以阻止透析管表面生物膜形成,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细菌在透析管内外表面定植和生成,而且能够低成本的实现良好的抗菌效果,可以显著降低透析管感染问题的发生。可以显著降低透析管感染问题的发生。可以显著降低透析管感染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液透析管


[0001]本技术涉及血液透析管抗菌
,具体涉及一种血液透析管。

技术介绍

[0002]肾脏是通过排泄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分泌内分泌激素,以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使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当肾脏功能受损需要代偿时,常采用肾移植、血液净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进行治疗,其中,血液透析疗法(简称血透)是利用半透膜的原理,将患者血液和透析血液同时引进透析器的内外侧,在透析膜的两侧,呈反向流动。借助膜两侧的溶质梯度、渗透梯度和水压梯度,通过扩散、对流、吸附、清除毒素;通过超滤和渗透,清除体内潴留过多的水分和代谢废物。同时可补充需要的物质,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稳紊乱。在血液透析疗法中需要用到血液透析管,在临床中,血液透析管的一端通常留置于患者的血管内,另一端通常与透析器相连通,血液透析管主要用于为患者建立临时血液通路,且按留置时间可以分为:永久性(1年以上)、半永久性(1个月

1年内)、临时性(1个月内),具有使用方便、流量大等特点。
[0003]现有的血液透析管,通常采用双腔结构,以供血液双向循环输送,但在血液透析管留置使用期间,有可能会因为外界或人体自身原因导致细菌附着在透析管表面(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寒颤、甚至休克等感染症状,对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带来不良影响;现有技术中,为减少细菌在透析管表面定植,通常有两种措施:一是,做好无菌操作,减少外源性细菌侵入,这是医护人员接触血液透析管的行为准则;二是,目前市面上有米诺环素

利福平导管、洗必泰磺胺嘧啶银导管,这类材质的导管可以利用抗菌物质来达到抗菌的作用,但在临床中发现,该类导管的抗菌效果存在局限,而且部分患者会对这抗菌材质过敏,导致该类导管并未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因此,如何在血液透析管留置使用期间更有效的抗菌,还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血液透析管留置使用过程中,细菌容易在透析管表面种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血液透析管,可以有效抑制细菌在透析管表面定植和生成,能够低成本的实现良好的抗菌效果,主要构思为:
[0005]一种血液透析管,包括内置管、连接座以及两根连接软管,其中,所述内置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所述内置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内构造有两条相互独立的输送通道,两根连接软管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座,并分别与两条输送通道相连通,另一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头;
[0006]所述管体的管壁设置有导电层和一组电极,所述导电层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分布,并将输送通道罩在内侧;所述一组电极包括相对设置于输送通道两侧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别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分布,并位于所述导电层的内侧;
[0007]所述连接座构造有耳片和导电接口,所述导电接口构造有两个导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别与两个导电极电连接,所述导电层与其中一个导电极电连接。在本方案中,通过构造导电接口,便于连接电源模块;通过在管体的管壁设置导电层,并利用导电层罩住输送通道,并使得导电层与导电接口中的其中一个导电极相连,当本血液透析管连接电源模块后,导电层可以与电源模块的其中一输出电极电连接,使得导电层可以带电,从而可以沿管体的径向方向产生电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源模块可以输出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从而使得导电层可以在带正电和带负电两种状态之间周期性变化,从而可以在沿管体的径向方向产生会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从而可以不断改变本透析管外表面外的电势,使得透析管外不同趋电性的细菌来回游荡,这样细菌就不容易附着在透析管的外表面,阻止透析管外表面生物膜的形成,进而实现对本透析管外表面抑菌的功能;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导电层内设置至少一组电极,各组电极分别包括相对设置于输送通道两侧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且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别与导电接口的两个导电极相接,当本血液透析管连接电源模块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正好可以分别与电源模块的两输出电极电连接,使得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可以分别带正电和负电,从而使得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可以形成电场,且该电场横穿本透析管的输送通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源模块可以输出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从而使得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的电场方向会周期性的变化,使得输送通道内不同趋电性的细菌在第一电极层于第二电极层之间来回游荡,这样细菌就不容易附着在透析管的内表面,阻止透析管内表面生物膜的形成,进而实现对本透析管内表面抑菌的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本血液透析管,可以阻止透析管表面生物膜形成,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细菌在透析管内表面和外表面定植和生成,而且能够低成本的实现良好的抗菌效果,且不存在过敏的问题,适用于临床应用,可以显著降低透析管感染问题的发生。此外,在未进行透析的情况下,本血管中流入内置管内的血液容易静置在内置管中,而本透析管可以利用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形成的周期性变化的电场驱动该部分血液中趋电性的物质运动,避免该部分血液出现静置附着的情况,从而可以有效防止长时间未进行透析时,内置管被堵塞的问题。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别为弧形片状结构。使得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可以更好的形成电场,且该电场可以更好的覆盖管体的输送通道,从而有效防止细菌在本透析管的内表面定植和生成。
[0009]为解决导电的问题,优选的,所述导电层采用的是石墨烯层或金属层。
[0010]为解决导电的问题,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层采用的是石墨烯层或金属层;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层采用的是石墨烯层或金属层。
[0011]优选的,所述耳片构造有通孔。便于使用。
[0012]优选的,所述连接头为锥形接头或肝素帽接头。便于连接。
[0013]优选的,两根所述连接软管分别设置有止流夹。便于控制通/断。
[0014]为解决内置管的成型问题,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别设置于管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导电层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第一绝缘层起到隔离、绝缘的作用,防止导电层与第一电极层或第二电极层电连接。
[0015]为防止内外电场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层与第一电极层和第
二电极层之间还设置有屏蔽层。使得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所形成的电场仅作用于屏蔽层的内侧,导电层所形成的电场仅作用于屏蔽层的外侧,从而使得两个电场互不干扰,有利于实现更好的抗菌效果。
[0016]为解决透析管在血管里停留过久,透析管内表面和/或透析管外表面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导致出现血栓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管体的内表面设置有肝素涂层,和/或,所述导电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肝素涂层。肝素涂层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从而可以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0017]为解决内置管的成型问题,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内嵌于管体的管壁内,所述导电层内嵌于管体的管壁内,且导电层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有间距。使得防止导电层与第一电极层或第二电极层电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液透析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置管、连接座以及两根连接软管,其中,所述内置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所述内置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内构造有两条相互独立的输送通道,两根连接软管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座,并分别与两条输送通道相连通,另一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头;所述管体的管壁设置有导电层和一组电极,所述导电层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分布,并将输送通道罩在内侧;所述一组电极包括相对设置于输送通道两侧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别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分布,并位于所述导电层的内侧;所述连接座构造有耳片和导电接口,所述导电接口构造有两个导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别与两个导电极电连接,所述导电层与其中一个导电极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透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采用的是石墨烯层或金属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透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采用的是石墨烯层或金属层;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层采用的是石墨烯层或金属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透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采用硅胶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御高丽罗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