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4317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40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包括自然通风管和活塞风道,所述自然通风管的一端与地下空间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地面外设置,所述活塞风道的一端延伸至地面外设置,所述活塞风道和地下空间之间设置有用于在活塞风道排风时、带动自然通风管朝向地下空间内自动输送空气的第一自然通风机构;本申请具有减少使用机械通风机构的能耗费用的优点。有减少使用机械通风机构的能耗费用的优点。有减少使用机械通风机构的能耗费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地下建筑通风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下建筑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密闭性,以及综合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地下建筑处在一定厚度的岩层或土层中,可免遭或减少核武器、常规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破坏,同时也能较有效地抵御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为了改善地下建筑室内空气环境,通常地下建筑大多采用机械装置例如通电的大型通风装置等方式,而采用机械通风的方式,将会严重增加地下建筑的运行能耗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节省地下建筑通风时的运行能耗费用,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
[0004]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包括自然通风管和活塞风道,所述自然通风管的一端与地下空间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地面外设置,所述活塞风道的一端延伸至地面外设置,所述活塞风道和地下空间之间设置有用于在活塞风道排风时、带动自然通风管朝向地下空间内自动输送空气的第一自然通风机构。
[000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列车在隧道内行驶而产生各种波动在隧道内逐渐加速隧道内之空气,使隧道内之空气随着列车而行进,便称之为隧道内之活塞效应,当活塞风道内产生活塞效应向外排风时,第一自然通风机构可通过自然通风管将外界新鲜的空气输送至地下空间内,采用第一自然通风机构的设置无需通过机械的方式通风,从而减少了通风时的运行能耗,从而使得地下空间可及时的补充新鲜的空气。
[0006]可选的,所述第一自然通风机构包括第一自然通风道,所述第一自然通风道的一端与地下空间连通,另一端与活塞风道连通,所述第一自然通风道内设置有用于供自然通风管内的空气沿地下空间单向吹动至活塞风道内的第一止回件。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活塞风道向外排风时,由于第一自然通风道的断面收缩,从而在第一自然通风道的位置形成负压提高风速,促使室外的新鲜空气沿着自然通风管被压缩至地下空间内,实现了室外新鲜空气的自动输送,采用第一止回件的设置可阻止活塞风道在吸风时带动活塞风道内的空气沿着第一自然通风道进入至地下空间内,从而防止刚进入地下空间内的新鲜空气又通过自然通风管被吹出,从而提高了将新鲜空气沿着自然通风管输送至地下空间内的输送效果。
[0008]可选的,所述第一自然通风道包括第一导向管和与第一导向管连通设置的第二导向管,所述第一导向管与地下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导向管远离第一导向管的端部位于活塞风道内,所述第二导向管远离第一导向管的端部朝向活塞风道位于地面外的端部设置。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第一导向管和第二导向管的设置进一步使得第一自
然通风道形成断面收缩,从而进一步增大了负压提高了风速,进一步提高了新鲜空气沿着自然通风管进入至地下空间内的输送效果,并且第一导向管和第二导向管的设置可对空气起到导向的效果,使得新鲜空气进入至地下空间内挤压地下空间内原有的空气沿着活塞风道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地下空间内新鲜空气的输送效果。
[0010]可选的,所述第二导向管的横截面面积朝向远离第一导向管的方向逐渐增大。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二导向管进一步断面收缩,提高了地下空间内的空气沿着第二导向管通过时的风速,并且提高了对地下空间空气的排出效果。
[0012]可选的,所述第二导向管靠近活塞风道内壁的面设置为与活塞风道内壁重合的平面,所述第二导向管远离活塞风道内壁的面设置为弧形面,所述第二导向管的弧形面与活塞风道之间的间距朝向活塞风道位于地面外的端部的方向逐渐增大。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下空间内的空气沿着第一导向管吹向第二导向管时,弧形面可对地下空间内的空气起到进一步的导向效果,从而提高了地下空间内原有空气的排出效果。
[0014]可选的,所述导风管内设置有用于在活塞风道吸风时、带动自然通风管朝向地下空间内自动输送空气的第二自然通风机构。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活塞风道内产生活塞效应向内吸风时,第二自然通风机构可通过自然通风管将外界新鲜的空气再次输送至地下空间内,采用第二自然通风机构的设置无需通过机械的方式通风,从而进一步减少了通风时的运行能耗,从而使得地下空间可及时的补充新鲜的空气。
[0016]可选的,所述第二自然通风机构包括第二自然通风道,所述第二自然通风道的一端与地下空间连通,另一端与活塞风道连通,所述第二自然通风道内设置有用于供自然通风管内的空气沿地下空间单向吹动至活塞风道内的第二止回件。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活塞风道向内吸风时,由于第二自然通风道的断面收缩,从而在第二自然通风道的位置形成负压提高风速,促使室外的新鲜空气沿着自然通风管被压缩至地下空间内,实现了室外新鲜空气的自动输送,第二止回件阻止了活塞风道在吸风时带动活塞风道内的空气直接沿着第一自然通风道进入至地下空间内与自然通风管内进入的新鲜空气产生冲突,从而防止刚进入地下空间内的新鲜空气又通过自然通风管被吹出,从而提高了将新鲜空气沿着自然通风管输送至地下空间内的输送效果,使得活塞风道无论在吸风或排风时均可实现对地下空间内新鲜空气的补充。
[0018]可选的,所述第二自然通风道包括第三导向管和与第三导向管连通设置的第四导向管,所述第三导向管与地下空间连通,所述第四导向管远离第三导向管的端部位于活塞风道内,所述第四导向管远离第三导向管的端部朝向背离活塞风道位于地面外的端部设置。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第三导向管和第四导向管的设置进一步使得第二自然通风道形成断面收缩,从而进一步增大了负压提高了风速,进一步提高了新鲜空气沿着自然通风管进入至地下空间内的输送效果,并且第三导向管和第四导向管的设置可对空气起到导向的效果,使得新鲜空气进入至地下空间内挤压地下空间内原有的空气沿着活塞风道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地下空间内新鲜空气的输送效果。
[0020]可选的,所述第四导向管的横截面面积朝向远离第三导向管的方向逐渐增大。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四导向管进一步断面收缩,提高了地下空间内的空气沿着第四导向管通过时的风速,并且提高了对地下空间空气的排出效果。
[0022]可选的,所述第四导向管靠近活塞风道内壁的面设置为与活塞风道内壁重合的平面,所述第四导向管远离活塞风道内壁的面设置为弧形面,所述第四导向管的弧形面与活塞风道之间的间距朝向远离活塞风道位于地面外的端部的方向逐渐增大。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下空间内的空气沿着第二导向管吹向第四导向管时,弧形面可对地下空间内的空气起到进一步的导向效果,从而提高了地下空间内原有空气的排出效果。
[00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活塞风道向外排风时,由于第一自然通风道的断面收缩,从而在第一自然通风道的位置形成负压提高风速,促使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然通风管(1)和活塞风道(11),所述自然通风管(1)的一端与地下空间(12)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地面外设置,所述活塞风道(11)的一端延伸至地面外设置,所述活塞风道(11)和地下空间(12)之间设置有用于在活塞风道(11)排风时、带动自然通风管(1)朝向地下空间(12)内自动输送空气的第一自然通风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自然通风机构包括第一自然通风道(13),所述第一自然通风道(13)的一端与地下空间(12)连通,另一端与活塞风道(11)连通,所述第一自然通风道(13)内设置有用于供自然通风管(1)内的空气沿地下空间(12)单向吹动至活塞风道(11)内的第一止回件(13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自然通风道(13)包括第一导向管(132)和与第一导向管(132)连通设置的第二导向管(133),所述第一导向管(132)与地下空间(12)连通,所述第二导向管(133)远离第一导向管(132)的端部位于活塞风道(11)内,所述第二导向管(133)远离第一导向管(132)的端部朝向活塞风道(11)位于地面外的端部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管(133)的横截面面积朝向远离第一导向管(132)的方向逐渐增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活塞效应的自然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管(133)靠近活塞风道(11)内壁的面设置为与活塞风道(11)内壁重合的平面,所述第二导向管(133)远离活塞风道(11)内壁的面设置为弧形面,所述第二导向管(133)的弧形面与活塞风道(11)之间的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延斌赵小龙周彪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