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及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83996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及其方法,结构包括岩土层,其特征在于该岩土层上设有用于堆放、中和处置酸性废渣料的场地,岩土层上位于场地低端设置拦阻酸性废渣料的拦挡坝及竖直阻隔体。方便在场地完成酸性废渣料堆放的同时,向其内混合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以调节酸性废渣料排出的酸性水的pH值,实现对酸性水、雨水的管控,使堆放、中和处理酸性废渣料的场地内不会因积水而导致生态修复层破坏,使酸性废渣料的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效果得到保证。复效果得到保证。复效果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及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环境管理修复
,具体为一种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以及基于该结构进行管控及生态修复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酸性废渣管控和修复的技术主要有:一、覆土后直接栽种植被;二、另选贮存场场址后按GB18599要求新建贮存场;三、资源化利用,清挖完成后生态修复。
[0003]上述技术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覆土后直接栽种植被风险管控效果不明显,修复周期长,且植被成活率低,新建贮存场解决历史遗留废渣处置问题的同时压覆土地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影响,还需对原场地进行生态修复,修复成本高;二是该处理技术只解决了废渣的清除,未有效管控废渣造成的污水流动,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同时还提供一种基于所述结构进行管控及生态修复的方法,解决了新建贮场历史遗留废渣直接覆土地后对环境造成损毁问题,提高植被存活率,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同时亦对废渣污染的水流进行有效管控,对周边环境进行防护,避免废水污染周边环境,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控。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包括岩土层,其特征在于该岩土层上设有用于堆放、中和处置酸性废渣料的场地,岩土层上位于场地低端设置拦阻酸性废渣料的拦挡坝及竖直阻隔体,以便在场地完成酸性废渣料堆放的同时,向其内混合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以调节酸性废渣料排出的酸性水的pH值。
[0006]所述岩土层低端且位于拦挡坝前方设有集液池,在堆放、中和处置酸性废渣料的场地底部设有连通集液池的导流管,用于将场地排出的酸性水、雨水通过导流管及时引入集液池收集、处理,实现对酸性水、雨水的管控,使堆放、中和处置酸性废渣料的场地内不会因积水而导致生态修复层破坏。
[0007]所述酸性废渣料上设有长丝土工布,长丝土工布上设有表面阻隔层,表面阻隔层上设有土工复合排水网,土工复合排水网上设有耕植土层,同时在耕植土层中设有纵横分布的水沟,且在耕植土层的外围设有与水沟连通的截洪沟,以便通过截洪沟收集周边雨水并外排,同时将水沟中的水导入截洪沟再外排,从而减少雨水对酸性废渣料堆放处置场的冲刷和浸泡,同时对酸性废渣料堆放处置场的水进行管控。
[0008]所述耕植土层中间隔设置若干种植坑,种植坑中填入栽培土,并种植对应的植物,植物为灌木或者适应的草种,以修复生态环境。
[0009]所述岩土层底部设有隔水层,保障废渣风险管控,杜绝酸性废渣料水和废水无序
渗入地层。
[0010]所述表面阻隔层为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其厚度为1.5mm,耕植土层厚度为0.45m,不宜超过0.6m米,种植坑种植适宜生长在废渣表层的植物,如根系不发达且横向生长的刺梨,或者紫花苜蓿、黑麦草、狗牙根、高羊毛草、白三叶、宽叶草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植物群落层,整个场地按堆积坡度控制覆土厚度,整平坡度小于于1:3.0范围,覆土厚度0.5m。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上述结构进行管控及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S1、根据场地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估确定的范围,在岩土层上完成场内不良地质的常规工程处理,清除表面松散堆积物,形成堆放、中和处置酸性废渣料的场地;S2、在场地外围设置截洪沟,在场地低端设置拦阻酸性废渣料的拦挡坝及竖直阻隔体,控制竖直阻隔体的渗透系数小于10
‑6cm/s;在岩土层低端且位于拦挡坝前方设置集液池,在场地底部放置导流管,使导流管前端置于集液池中;S3、在场地内堆放酸性废渣料,并根据需要用生石灰酸性废渣料进行中和处置后,回填至场地中、碾压,保证堆积面稳定;S4、在酸性废渣料的堆积面上铺设常规长丝土工布,再在其上铺设表面阻隔层,表面阻隔层阻隔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又在表面阻隔层上铺设常规土工复合排水网,之后在土工复合排水网上复盖耕植土层,厚度在0.45m,最厚不超过0.6m;S5、在耕植土层中设置纵、横交错的水沟,使水沟与截洪沟连通,同时间隔设置若干种植坑;S6、在种植坑内,按常规填入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栽培土、肥料,之后按0.3m
×
0.3m
×
0.3m人规格整地,并按照株行距2.5m
×
2.5m,两行单株,种植密度23株/100m
²
,种植一年生刺梨,其成活率、覆盖度均达95%以上;或者混合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狗牙根、高羊毛草、白三叶、宽叶草这六个种类的草本,单位播种量120kg/hm
²
,播种前先将土壤整平、耙细,并将种子在60℃的温水中浸种1小时后再播种,播种后用耙子来回耙动,使种子充分入土,并稍加滚压,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且草本覆盖率达到95%以上。
[0012]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岩土层上设置的用于堆放、中和处置酸性废渣料的场地,岩土层上位于场地低端设置拦阻酸性废渣料的拦挡坝及竖直阻隔体,可方便在场地完成酸性废渣料堆放的同时,向其内混合生石灰进行中和处置,以调节酸性废渣料排出的酸性水的pH值。
[0013]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场外截洪沟,截流周边雨水冲刷废渣,通过酸性废渣料底部设有导流管,引导酸性废水、雨水流入场外的集液池中进行处理,在场地岩石层的底端设置有隔水层,在酸性废渣料的顶端设置表面阻隔层,阻隔酸性废水溢出,实现对酸性水、雨水的管控,使堆放、中和处理酸性废渣料的场地内不会因积水而导致生态修复层破坏。
[0014]3、本专利技术通过酸性废渣料上的长丝土工布、表面阻隔层、土工复合排水网、耕植土层,同时在耕植土层中设有纵横分布的水沟,且在耕植土层的外围设有与水沟连通的截洪沟,以便通过截洪沟收集周边雨水并外排,同时将水沟中的水导入截洪沟再外排,从而减少雨水对酸性废渣料堆放处理场的冲刷和浸泡,同时对酸性废渣料堆放处理场的水进行管控。
[0015]4、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耕植土层种植适宜生长的植物,土工复合排水网和场内雨水沟网的设置使得场内不形成积水导致生态修复层破坏,尤其是植被层的破坏,表面阻隔层隔离
酸废水,提升植被成活率,从而使酸性废渣料的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效果得到保证。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纵向剖视结构图;图3为图1的横向剖视结构图。
[0017]其中,1、集液池;2、酸性废渣料;3、岩土层;4、隔水层;5、拦挡坝;6、竖直阻隔体;7、表面阻隔层;8、截洪沟;9、水沟;10、耕植土层;11、导流管;12、长丝土工布;13、土工复合排水网;14、种植坑。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包括岩土层,其特征在于该岩土层上设有用于堆放、中和处置酸性废渣料的场地,岩土层上位于场地低端设置拦阻酸性废渣料的拦挡坝及竖直阻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岩土层低端且位于拦挡坝前方设有集液池,在堆放、中和处置酸性废渣料的场地底部设有连通集液池的导流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性废渣料上设有长丝土工布,长丝土工布上设有表面阻隔层,表面阻隔层上设有土工复合排水网,土工复合排水网上设有耕植土层,同时在耕植土层中设有纵横分布的水沟,且在耕植土层的外围设有与水沟连通的截洪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耕植土层中间隔设置若干种植坑,种植坑中填入栽培土,并种植对应的植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岩土层底部设有隔水层。6.一种基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废渣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结构进行管控及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S1、根据场地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估确定的范围,在岩土层上完成场内不良地质的常规工程处理,清除表面松散堆积物,形成堆放、中和处置酸性废渣料的场地;S2、在场地外围设置截洪沟,在场地低端设置拦阻酸性废渣料的拦挡坝及竖直阻隔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灿海刘明生傅灿王睿齐蓝蓉程立家黄乔云孙高月常普尚大奎田森林胡学伟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