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格坝型堤脚防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3717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堤坝的堤脚防冲刷保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格坝型堤脚防冲结构,包括新纵向长桩和新横向短桩,若干新纵向长桩紧靠排列布置于既有垂直防冲结构的外江(海)受主流冲刷的一侧,新纵向长桩的桩顶高程低于既有垂直防冲结构顶高程与原设计冲刷高程之间的平均高程;新横向短桩陈列式布置于既有垂直防冲结构与新纵向长桩之间,相邻的两个新横向短桩之间紧靠,新横向短桩紧桩底高程高于新纵向长桩的桩底高程,新横向短桩的桩长短于新纵向长桩的桩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新纵向长桩、新横向短桩与既有垂直防冲结构组合形成新的堤脚防冲结构体,在形成的填充腔中装填填料,新纵向长桩、新横向短桩采用木桩时可降低成本,同时更加生态环保。同时更加生态环保。同时更加生态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格坝型堤脚防冲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堤坝的堤脚防护结构
,具体是一种格坝型堤脚防冲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堤脚垂直防冲结构,指的是堤防、海堤、丁坝、顺坝、潜坝、盘头等堤坝的迎水侧遇洪(潮、浪)水流冲刷时垂直向保护堤脚安全的结构,包括密排木桩、密排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桩、密排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密排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桩、密排钢筋混凝土预制小沉井、密排混凝土灌注桩、密排钢板桩、塑钢板桩等,大多设置在水平防冲结构体的外侧。当工程上需要提高堤脚防冲结构的设防标准时,技术人员往往在原垂直防冲结构之外重新修筑一道带水平防冲圬工结构的垂直防冲结构,新的垂直防冲结构悬臂长度取值及自身安全性设计时不再考虑老的垂直防冲结构的作用。
[0003]显而易见,现有的加强结构不但造价高,而且不符合生态与节能低碳理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格坝型堤脚防冲结构。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格坝型堤脚防冲结构,包括既有垂直防冲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纵向长桩和新横向短桩,若干所述新纵向长桩排列布置于既有垂直防冲结构的外江(海)受冲刷的一侧,相邻两个所述新纵向长桩之间紧靠,所述新纵向长桩的桩顶高程低于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顶高程与原设计冲刷高程之间的平均高程;所述新横向短桩的桩底高程高于所述新纵向长桩的桩底高程,所述新横向短桩的桩长短于所述新纵向长桩的桩长;
[0007]所述新横向短桩设置于所述新纵向长桩与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之间,若干所述新横向短桩连续紧靠排列且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与所述新纵向长桩之间间隔设有多组,所述新横向短桩的排列方向与所述新纵向长桩的排列方向的相交的较小角的角度为40度~90度;
[0008]所述新纵向长桩和所述新横向短桩和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之间形成有填充腔,所述填充腔内填充设有填充料。
[0009]优选的,所述新纵向长桩与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组所述新横向短桩之间的间距。
[0010]优选的,相邻两组所述新横向短桩之间的间距为所述新纵向长桩与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之间的间距的二至十倍。
[0011]优选的,所述新纵向长桩和所述新横向短桩为木桩。
[0012]优选的,所述新纵向长桩和所述新横向短桩为钢筋混凝土预制的桩。
[0013]优选的,所述新纵向长桩和所述新横向短桩为钢板桩。
[0014]优选的,所述填充料为土料、砂料、石料。
[0015]优选的,所述填充料为土石混合的混合料。
[0016]优选的,所述填充料为水泥混凝土浇筑的预制块体。
[0017]优选的,所述填充料为现浇混凝土。
[0018]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采用所述新纵向长桩、新横向短桩与既有垂直防冲结构组合形成新的防冲结构体,并在形成的所述填充腔中装填所述的填充料,当所述新纵向长桩,新横向短桩采用木桩时,在相同的冲刷防护设计标准下,成本更低,同时更加生态环保。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每一组新横向短桩采用紧靠双列)。
[0023]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10、新纵向长桩;12、新横向短桩;14、填充腔;15、填充料;20、既有垂直防冲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0026]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格坝型堤脚防冲结构,包括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纵向长桩10和新横向短桩12,若干所述新纵向长桩10排列布置于既有垂直防冲结构的外江(海)受冲刷的一侧,相邻两个所述新纵向长桩10之间紧靠,所述新纵向长桩10的桩顶高程低于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顶高程与原设计冲刷高程(原设计冲刷高程指“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的外江(海)侧在受到水流冲刷时,该结构设计允许的最低滩地高程)之间的平均高程;所述新横向短桩12的桩底高程高于所述新纵向长桩10的桩底高程,所述新横向短桩12的桩长短于所述新纵向长桩10的桩长;
[0027]所述新横向短桩12设置于所述新纵向长桩10与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之间,若干所述新横向短桩12连续紧靠排列且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与所述新纵向长桩10之间间隔设有多组,所述12的排列方向与所述新纵向长桩10的排列方向的相交的角度为40度~90度;
[0028]所述新纵向长桩10和所述新横向短桩12和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之间形成有填充腔14,所述填充腔14内填充设有填充料15。
[0029]优选的,所述新纵向长桩10与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组所述新横向短桩12之间的间距。
[0030]优选的,相邻两组所述新横向短桩12之间的间距(图1中的B)为所述新纵向长桩10与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之间的间距(图1中的A)的二至十倍。
[0031]优选的,所述新横向短桩12及所述新纵向长桩10的材质可以是木质、钢筋混凝土材质或塑钢等材质,如木桩、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桩、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桩、混凝土灌注桩、钢板桩、塑钢板桩等,所述填充料15的材质可以土料、砂料、石料,或土石混合的混合料,或网兜装的石料,或织物编织袋装的土石料,或水泥混凝土浇筑的预制块体,或现浇混凝土。
[0032]需要强调的是,本技术所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施例,凡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格坝型堤脚防冲结构,包括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纵向长桩(10)和新横向短桩(12),若干所述新纵向长桩(10)排列布置于既有垂直防冲结构的外江(海)受冲刷的一侧,相邻两个所述新纵向长桩(10)之间紧靠,所述新纵向长桩(10)的桩顶高程低于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顶高程与原设计冲刷高程之间的平均高程;所述新横向短桩(12)的桩底高程高于所述新纵向长桩(10)的桩底高程,所述新横向短桩(12)的桩长短于所述新纵向长桩(10)的桩长;所述新横向短桩(12)陈列式设置于所述新纵向长桩(10)与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之间,若干所述新横向短桩(12)连续紧靠排列,且在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与所述新纵向长桩(10)之间间隔设有多组,所述新横向短桩(12)的排列方向与所述新纵向长桩(10)的排列方向的相交的较小角的角度为40度~90度;所述新纵向长桩(10)和所述新横向短桩(12)和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之间形成有填充腔(14),所述填充腔(14)内填充有填充料(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格坝型堤脚防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纵向长桩(10)与所述既有垂直防冲结构(20)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组所述新横向短桩(12)之间的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格坝型堤脚防冲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振华王巨峰蒋天华徐进刚魏小旺倪澜飚吴兴龙殷铭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