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及作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80215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码头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及作业方法。包括多个桩顶支撑装置,桩顶支撑装置套接于桩基顶部;至少两条桩顶轨道,桩顶轨道沿码头长度方向布置;主支撑结构,主支撑结构下端支撑于桩顶轨道上;桁架结构,桁架结构固定于主支撑结构上;辅助支撑结构,辅助支撑结构是竖向顶升结构,上端与主桁架固定连接,下端在桩顶轨道移跨时支撑于桩基顶部;行走装置,行走装置设置于主支撑结构下端用于驱动主支撑结构与桩顶轨道产生沿码头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作业装置,作业装置设置于桁架结构上用于进行挖泥和抛石作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桩顶作业平台操作方便,能够实现桩基施工、桩间作业同步进行。行。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及作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码头施工
,具体地指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及作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高桩码头建造通常先进行水下岸坡挖泥,后沉桩、岸坡抛石防护,再进行码头上部结构施工,以此形成流水作业。而码头岸坡挖泥深度大,施工时间长,尤其在岸坡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岸坡挖泥工效低,无法开展其他作业面,易造成项目前期资源浪费,整体施工进度滞后,尤其是对于施工工期紧张的项目,要求先进行水上沉桩;另外,码头接岸附近水域通常水深较小,难以满足挖泥船、绞吸船等船舶吃水要求,而考虑采用长臂挖机从岸侧平台进行岸坡挖泥,机械臂长度不能满足挖泥宽度及深度要求,造成水上、陆上挖泥均难以开展;此外,岸坡挖泥、抛石等水上作业受潮流、波浪影响大,桩间抛石防护作业空间受限,不能全覆盖岸坡区域,且安全风险高,也使得传统工艺流水作业过程上下工序承接缓慢,施工功效与施工质量进一步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及作业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包括:
[0005]多个桩顶支撑装置,所述桩顶支撑装置套接于桩基顶部;
[0006]至少两条桩顶轨道,所述桩顶轨道沿码头长度方向布置,桩顶轨道通过桩顶支撑装置安装在桩排中处于码头长度方向上的多根桩基顶部,相邻桩顶轨道沿码头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0007]主支撑结构,所述主支撑结构下端支撑于桩顶轨道上;
[0008]桁架结构,所述桁架结构固定于主支撑结构上;
[0009]辅助支撑结构,所述辅助支撑结构是竖向顶升结构,上端与主桁架固定连接,下端在桩顶轨道移跨时支撑于桩基顶部;
[0010]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设置于主支撑结构下端,用于驱动主支撑结构与桩顶轨道产生沿码头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0011]作业装置,所述作业装置设置于桁架结构上用于进行挖泥和抛石作业。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上端固定在主支撑结构上,下端在竖直方向上与桩顶轨道固定连接、在沿码头长度方向上与桩顶轨道滑动连接。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
[0014]限位横梁,所述限位横梁沿码头宽度方向布置与主支撑结构固定连接;
[0015]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有多组,多组限位杆沿码头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于限位横梁上,每组限位杆包括两根相对布置于限位横梁两侧的限位杆;
[0016]下滚轮,所述下滚轮安装在限位杆的下端,下滚轮位于桩顶轨道两侧的凸台下方。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
[0018]上滚轮,所述上滚轮固定在限位杆上,上滚轮位于凸台上方与下滚轮相对布置。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所述行走装置包括,
[0020]行走齿轮;所述行走齿轮是与桩顶轨道上的齿条结构啮合传动连接的齿轮结构,行走齿轮通过主支撑结构上的驱动装置驱动在齿条结构上移动。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所述桩顶支撑装置包括,
[0022]圆形钢板,所述圆形钢板是固定在主支撑结构或是辅助支撑结构下端的板状结构;
[0023]加劲板,所述加劲板有多块,多块加劲板以圆形钢板中心线为轴线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于圆形钢板的下端面,形成下端开口的环套形限位结构;
[0024]橡胶垫板,所述橡胶垫板位于加劲板面向圆形钢板中心线的一侧用于在连接桩基时贴紧桩基外侧。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所述作业装置包括抛石作业装置;所述抛石作业装置包括,
[0026]主横梁,所述主横梁是沿码头长度方向布置的梁体结构,主横梁可沿码头宽度方向移动的连接于桁架结构,
[0027]抛石天车,所述抛石天车可沿码头长度方向移动的连接于主横梁,抛石天车上设置有抛石抓斗。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所述作业装置包括挖泥作业装置;所述挖泥作业装置包括,
[0029]移动横梁,所述移动横梁可沿码头宽度方向移动的连接于桁架结构;
[0030]挖泥天车,所述挖泥天车可沿码头长度方向移动的连接于移动横梁上,挖泥天车上设置有挖泥抓斗。
[003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所述作业装置还包括位于岸侧的转运料仓;所述转运料仓包括,
[0032]料仓轨道,所述料仓轨道沿码头长度方向布置;
[0033]料仓,所述料仓可在料仓轨道上移动的连接于料仓轨道。
[003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所述桁架结构包括,
[0035]至少两根主纵梁,所述主纵梁沿码头宽度方向布置,相邻主纵梁沿码头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0036]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两端分别固定在相邻两根主纵梁上,与主纵梁形成框架式结构。
[0037]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0038]步骤S1、部分桩基水上沉桩完成3~5排排架后,将带有桩顶支撑装置的桩顶轨道
吊运至桩基顶部,由下至上依次在桩顶轨道上安装主支撑结构、辅助支撑结构、桁架结构和作业装置;
[0039]步骤S2、桩基施工继续向前推进,利用作业装置对桩间进行挖泥和抛石施工;
[0040]步骤S3、待桁架结构作业范围内的桩间挖泥和抛石完成后,辅助支撑结构支撑于桩基顶部并顶升桁架结构,行走装置驱动桩顶轨道沿码头长度方向进行至下一作业位置,移动到位后,辅助支撑结构下放桁架结构使桩顶轨道重新固定在桩基顶部,桁架结构重量转移到主支撑结构上,按照步骤S2的工序对该作业区进行作业,依次进行,直至所有作业区域完成挖泥和抛石施工。
[004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方法,所述步骤S3中,行走装置驱动桩顶轨道沿码头长度方向进行至下一作业位置的方法包括:辅助支撑结构下端支撑在桩基顶部,顶升桁架结构,使桁架结构、主支撑结构以及桩顶轨道竖向移动,直至桩顶轨道上的桩顶支撑装置完全脱离桩基顶部,行走装置反向驱动,使桩顶轨道沿码头长度方向行进至下一作业位置。
[004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方法,所述步骤S2中,利用作业装置对桩间进行挖泥和抛石施工的方法包括:调整作业装置中的挖泥抓斗的高度和姿态,进行破土、取土、理坡,挖泥抓斗抓取泥土后,抬升至水面以上,然后沿码头宽度方向滑动至码头前沿,将泥土输送至靠海侧的运输船上,再返回继续挖泥,直至桁架结构所处范围内的桩间泥土开挖完成;
[0043]同时,作业装置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桩顶支撑装置(2),所述桩顶支撑装置(2)套接于桩基(1)顶部;至少两条桩顶轨道(3),所述桩顶轨道(3)沿码头长度方向布置,桩顶轨道(3)通过桩顶支撑装置(2)安装在桩排中处于码头长度方向上的多根桩基(1)顶部,相邻桩顶轨道(3)沿码头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主支撑结构,所述主支撑结构下端支撑于桩顶轨道(3)上;桁架结构,所述桁架结构固定于主支撑结构上;辅助支撑结构,所述辅助支撑结构是竖向顶升结构,上端与主桁架固定连接,下端在桩顶轨道(3)移跨时支撑于桩基(1)顶部;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设置于主支撑结构下端,用于驱动主支撑结构与桩顶轨道(3)产生沿码头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作业装置,所述作业装置设置于桁架结构上用于进行挖泥和抛石作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横梁(7),所述限位横梁(7)沿码头宽度方向布置与主支撑结构固定连接;限位杆(8.1),所述限位杆(8.1)有多组,多组限位杆(8.1)沿码头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于限位横梁(7)上,每组限位杆(8.1)包括两根相对布置于限位横梁(7)两侧的限位杆(8.1);下滚轮(8.2),所述下滚轮(8.2)安装在限位杆(8.1)的下端,下滚轮(8.2)位于桩顶轨道(3)两侧的凸台(8.3)下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上滚轮(8.4),所述上滚轮(8.4)固定在限位杆(8.1)上,上滚轮(8.2)位于凸台(8.3)上方与下滚轮(8.2)相对布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桩顶支撑装置包括,圆形钢板(2.1),所述圆形钢板(2.1)是固定在主支撑结构或是辅助支撑结构下端的板状结构;加劲板(2.2),所述加劲板(2.2)有多块,多块加劲板(2.2)以圆形钢板(2.1)中心线为轴线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于圆形钢板(2.1)的下端面,形成下端开口的环套形限位结构;橡胶垫板(2.3),所述橡胶垫板(2.3)位于加劲板(2.2)面向圆形钢板(2.1)中心线的一侧用于在连接桩基(1)时贴紧桩基(1)外侧。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装置包括抛石作业装置;所述抛石作业装置包括,主横梁(11),所述主横梁(11)是沿码头长度方向布置的梁体结构,主横梁(11)可沿码头宽度方向移动的连接于桁架结构,抛石天车(12),所述抛石天车(12)可沿码头长度方向移动的连接于主横梁(11),抛石天车(12)上设置有抛石抓斗(14)。6.如权利要求1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先导刘聪聪林红星骆钊沈立龙何聪黄睿奕王聪仇正中赵东梁杨汉彬邹丰朱映滔鄂国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