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2327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流鱼道。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该鱼道具有不额外增加工程量、改善鱼类上溯条件的特点。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包括位于堰坝下游的至少两个跌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池的尾坎上开设有一上溯口,该上溯口位于尾坎贴近河道岸坡的一侧,所述堰坝上开设有鱼道出口。所述堰坝上开设有鱼道出口。所述堰坝上开设有鱼道出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河流鱼道,尤其是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

技术介绍

[0002]中小型堰坝是一种常见的拦河建筑物,具有拦截水流、调节水量、蓄水灌溉、引水发电以及调整溪流坡降等作用,是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堰坝建设破坏了河流的连通性,尤其是过密、过高、过陡的堰坝已成为鱼类等水生生物上下游迁徙的障碍,影响其繁殖、索饵以及越冬等洄游行为,同时也致使河流上下游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受到阻碍,生物多样性及种群数量下降。为此,人们通常在堰坝上修建人工鱼道,以弥补开发活动对鱼类洄游通道的破坏。
[0003]一般堰坝鱼道建设方式主要为在堰坝一侧或两侧设置斜坡式的缓坡槽,槽内设置隔板式、竖缝式、台阶式等水力优化措施,由于鱼道和堰坝相对独立,导致在恢复河流连通性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一是鱼道底坡较缓,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鱼道设计导则(SL 609

2013)》,下游侧底坡一般要求在1:5~1:10,即2~3m高差的堰坝,其鱼道长度将达到10~30m,而一般堰坝沿河道纵向长度仅为3~5m,远短于鱼道长度,景观性也相对较差;二是一般中小型堰坝的坝顶也存在过流,鱼类因趋流特性容易聚集在堰坝底部,较难找到鱼道入口;三是鱼道底坡虽然满足规范要求,但大部分堰坝鱼道较为简易,斜坡长度较长,且常规不设休息室,鱼类的持续上溯效果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该鱼道具有不额外增加工程量、改善鱼类上溯条件的特点。
[0005]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包括位于堰坝下游的至少两个跌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池的尾坎上开设有一上溯口,该上溯口位于尾坎贴近河道岸坡的一侧,所述堰坝上开设有鱼道出口。
[0007]优选的,相邻两级跌水池尾坎上的上溯口相互错开,分别贴近于河道的两侧岸坡。
[0008]优选的,所述跌水池中,位于下游方向的最后一级跌水池上开设有鱼道进口,该进口位于河道主槽部位,以满足枯水期鱼类的上溯需求。
[0009]优选的,所述鱼道出口位于堰坝上游河道的主槽部位。
[0010]优选的,所述上溯口的底端与下一级跌水池的水面高差小于10cm,跌水池的池深大于15cm;以保证洄游鱼类的上溯。
[0011]优选的,为保证沿跌水池内水流有一定流速,每个跌水池的池底沿着跌水池内的水流方向往下倾斜,坡度小于等于1%。
[0012]优选的,每个跌水池尾坎的高度差小于20cm。
[0013]优选的,所述上溯口、鱼道出口、鱼道进口的宽度为10~15cm.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采用堰坝跌水池改建的鱼道,相对一般鱼道,鱼类上溯条件更为有利;一是便于找到鱼道进口;二是鱼道内的水力条件更为良好,具有休息池效果;三是下泄流量有限,不会对堰坝的溢流景观产生明显影响。
[0016](2)能够与堰坝融为一体,消除常规窄长鱼道的突兀视觉感,且无需额外增加建设成本。
[0017](3)易于改建,可对现有的阶梯式、鱼鳞式鱼道进行局部改建。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图(平行于河道长度方向的剖面)。
[0020]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0021]附图标号:
[0022]1、鱼道出口;2、鱼道进口;3、上溯口;4、上溯路径;5、河道岸坡;6、堰坝;7、跌水池;8、跌水池尾坎。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所示的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沿着河道的水流方向依次布置:开设在堰坝上的鱼道出口1、跌水池7、位于跌水池尾坎8上的上溯口3(上溯口数量根据跌水池数量确定)以及靠近下游的第一级跌水池尾坎上的鱼道进口2(上溯路径4用虚线表示)。该鱼道布置主要适用于山区的中小型鱼类;为保证沿跌水池内的横向水流具有一定流速,跌水池的池底沿着跌水池水流方向往下倾斜,坡度不超过1%(优选坡度0.5~1.0%)。为保证洄游鱼类的上溯,跌水池尾坎上开设的上溯口底端与下一级跌水池的水面高差应小于10cm,跌水池的池深应大于15cm,每个跌水池的尾坎高差不宜大于20cm。除此之外,需要定期清理跌水槽内的淤积泥沙,因为其本身在较大洪水时能够由水流带走大部分泥沙,但在枯水期时河道流量不足以带走泥沙。考虑到在枯水期时,河道两侧的水深可能无法满足鱼类的上溯需求,所以鱼道下游的进口及上游的出口位置宜在河道主槽部位。
[0024]本技术在几乎不增加工程量的情况下,可以保证鱼类的上溯需求。在靠近下游的第一级阶梯(跌水池)的河道主槽部位,新开宽度10

15cm的缺口,作为鱼道进口,需要保证鱼道及鱼道进口流速不小于洄游鱼类最小感应流速。以此为基础,在后几级阶梯(跌水池)的边缘部位,使每级的上溯口相互错开,以每个阶梯的横向长度(平行于河道宽度方向的尺寸)作为鱼类洄游路径,让上溯鱼类能够逐级向上溯游,直至到达堰坝的上游水域。作为堰坝的各级阶梯部分,可以让洄游鱼类在上溯的过程中有很好的休息区域,避免鱼类的连续多级跳跃,使其有较好的耐力进行上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包括位于堰坝下游的至少两个跌水池(7);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池的尾坎(8)上开设有一上溯口(3),该上溯口位于尾坎的贴近河道岸坡的一侧,所述堰坝上开设有鱼道出口(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级跌水池尾坎上的上溯口相互错开,分别贴近于河道的两侧岸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池中,位于下游方向的最后一级跌水池上开设有鱼道进口(2),该进口位于河道主槽部位,以满足枯水期鱼类的上溯需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中小型阶梯状堰坝的盘旋式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波王斌王月华尤爱菊杨烨王俊敏胡可可刘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