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鱼的集鱼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68095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鱼的集鱼系统,解决了高烈度高山峡谷地区高坝工程鱼类过坝转运问题,提高了集鱼效率。所述集鱼系统包括集鱼楼、顶部集鱼平台、分流墩、塔被回填。集鱼楼分为上下两部分,其分界高程不低于尾水最高水位;上部为联系墙与支撑柱组成的封闭塔系统;下部为联系墙、支撑柱及内部过渡段组成的过鱼通道。左右侧联系墙内预埋钢板安装集鱼箱导轨。上下游分流墩为不对称设计,改善尾水流态以增强诱鱼效果。塔被回填与上部结构间用插筋相连,延伸至顶部兼做交通桥。顶部平台利用牛腿扩展平台空间,启闭机房进行集鱼装置的启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专利所提出的集鱼方法可以用于水电站尾水出口,具有安全可靠,技术可行,施工便捷的优点。施工便捷的优点。施工便捷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鱼的集鱼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鱼的集鱼系统,属于水利和水电工程


技术介绍

[0002]水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无污染、运行费用低、便于进行电力调峰的诸多优点,近年来我国开发建设了大量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其防洪、放电、航运等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其破坏了河流的连通性,阻隔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对洄游鱼类的洄游繁殖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0003]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修建各类过鱼设施的方法来降低工程建设对洄游通道阻隔的影响,如鱼道、鱼闸、升鱼机等。其中鱼道的主要缺点为不适用于高水头大坝,且需要结合电站枢纽布置,对主体工程的建设运行有一定影响,且从资料分析来看,国内外的鱼道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鱼闸和升鱼机则具有建设投资大、设计与建造难度大、维修费用高等缺点,其应用受诸多因素制约。上述设施一般布置在岸边或大坝中的某一位置,但由于其下泄流量远远低于发电尾水流量,鱼类往往会被发电尾水吸引,最终聚集在尾水附近,从而造成过鱼设施集鱼效率低下。部分过鱼设施通过利用水泵的补水的方法增大诱鱼流量来提高集鱼效率,然而补水流量有限,效果并不明显,另外补水会增减能耗,消耗流量,对工程发电效益影响较大。此外,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往往位于高山峡谷地区,水流湍急,流态复杂,河岸和河底地形变化剧烈等等,工程环境比较复杂,给集鱼设施的建设和安全运行造成较大困难。因此,如何提高集鱼效率,研究一种方便易行、高效、安全的集鱼设施和方法,是目前工程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鱼的集鱼系统,可以适用于复杂河流环境下高山峡谷地区高水头水电站,提高洄游鱼类集鱼效率及集鱼系统安全性,更好的保护鱼类。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鱼的集鱼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水电站尾水出口,主要包括集鱼楼、分流墩、塔背回填、顶部集鱼平台;在集鱼楼内设置集鱼装置,以能将收集的鱼类提升至集鱼楼顶部;
[0006]鱼道出口和进口之间为不对称设计,保证过鱼通道内水流上游急下游缓的特点。
[0007]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或对这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组合使用:
[0008]集鱼楼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分界高程不低于尾水最高水位。
[0009]所述集鱼楼的下部结构包括由尾水出口底板平台、左侧联系墙、右侧联系墙、支撑柱、内部过渡段组成的过鱼通道。
[0010]所述集鱼楼的下部结构中,左侧联系墙、右侧联系墙的内侧预埋钢板,所述钢板上安装集鱼装置的提升轨道。
[0011]所述集鱼楼的上部结构包括由左侧联系墙、右侧联系墙、支撑柱、上游侧联系墙,上游侧联系墙组成的封闭塔系统。
[0012]所述分流墩分别位于集鱼楼上、下游处,与所述支撑柱相接,体型为圆弧与直线组成,上游分流墩偏向集鱼楼内侧,下游为分流墩偏向集鱼楼外侧,为不对称设计,保证了在集鱼通道内形成诱鱼水流。
[0013]所述塔背回填与左侧联系墙和右侧联系墙中靠山体一侧联系墙上部利用插筋相连,在顶部与顶部平台相连兼做顶部交通桥与外场连接。
[0014]所述顶部集鱼平台包括所述顶部平台,顶部平台设置顶部牛腿,顶部平台中设有启闭机房,顶部牛腿沿顶部平台的四周外伸。
[0015]本技术的优势技术在于:
[0016](1)本技术涉及的集鱼系统布置在水电站尾水出口,洄游鱼类易被尾水水流吸引,增强了集鱼效果。
[0017](2)本技术涉及的集鱼系统利用优化设计的不对称布置分流墩,在过鱼通道内制造出上急下缓的水流,符合鱼类洄游习性,更易于吸引鱼类,提高了集鱼效率。
[0018](3)本技术涉及的集鱼楼结构设计合理,适用性强,通过塔背回填增强了结构本身可靠性,具有一定的抗震稳定性,适用于各种高山峡谷高烈度等地形地质条件。
[0019](4)集鱼楼上下两部分分界高程不低于尾水最高水位,减少了对尾水水流的阻挡,具有改善尾水出口水流形态,减小水头损失的优点。
[0020](5)该系统主要现场制作部分主要在牛腿平台以上,牛腿平台在洪水位之上,因此本集鱼楼结构受到雨洪影响较小,施工期不受河流行洪影响,可以有效缩短工期。
[0021](6)平台顶部通过牛腿悬挑扩大了上部空间,且通过塔背回填兼做交通桥连接场外,保证了集鱼系统施工及运营期鱼类转运的场地空间宽阔,交通畅通。
[0022](7)本技术涉及的集鱼楼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成熟,具有方便易行,易于施工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集鱼系统整体布置图。
[0024]图2是本技术集鱼楼下部剖面图。
[0025]图3是本技术集鱼楼上部剖面图。
[0026]附图中标记含义,1

河床平台;2

左侧联系墙;3

右侧联系墙;4

支撑柱;5

内部过渡段;6

上游侧联系墙;7

下游侧联系墙;8

上游分流墩;9

下游分流墩;10

塔背回填;11

顶部牛腿;12

启闭机房;13

集鱼装置的提升轨道;14

插筋;15

尾水出口;101

顶部集鱼平台;102

集鱼楼上下分界。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8]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鱼的集鱼系统位于水电站尾水出口,主要包括集鱼楼、分流墩、塔背回填10、顶部集鱼平台101。
[0029]所述集鱼楼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分界高程不低于尾水最高水位,附图标号102处为分界部位也即上游侧联系墙6和下游侧联系墙7的下端;下部包括由河床平台1,左侧联系墙2、右侧联系墙3、支撑柱4、内部过渡段5组成的过鱼通道。
[0030]上部包括由左侧联系墙2、右侧联系墙3、支撑柱4、上游侧联系墙6,下游侧联系墙7组成的封闭塔系统。
[0031]其中上游侧联系墙6,下游侧联系墙7上部延伸至顶部平台,下部延伸至集鱼楼上下部分界处,上游侧联系墙6和下游侧联系墙7的底部高程不低于尾水最高水位从而不阻隔尾水水流。
[0032]左侧联系墙2、右侧联系墙3、上部延伸至顶部集鱼平台,下部延伸至河床平台1,分隔尾水水流,形成过鱼通道。
[0033]左侧联系墙2、右侧联系墙3中间预埋钢板,所述钢板上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鱼的集鱼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水电站尾水出口,主要包括集鱼楼、分流墩、塔背回填、顶部集鱼平台;在集鱼楼内设置集鱼装置,以能将收集的鱼类提升至集鱼楼顶部;鱼道出口和进口之间为不对称设计,保证过鱼通道内水流上游急下游缓的特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鱼的集鱼系统,其特征在于集鱼楼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分界高程不低于尾水最高水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鱼的集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鱼楼的下部结构包括由尾水出口底板平台、左侧联系墙、右侧联系墙、支撑柱、内部过渡段组成的过鱼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鱼的集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鱼楼的下部结构中,左侧联系墙、右侧联系墙的内侧预埋钢板,所述钢板上安装集鱼装置的提升轨道。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水电站尾水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益民张圣杨飞郑海圣孙洪亮黄滨汤优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