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1955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余热供应单元、热量转换单元和热量利用单元;所述余热供应单元和热量转换单元之间通过换热器连接;所述热量转换单元与热量利用单元连接,用于实现热量的传递;所述热量转换单元包括分别与换热器和热量利用单元连接的循环油路,用于减少余热回收过程中热媒的汽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循环油路与换热设备连接,通过循环油路中的油液吸收余热供应单元的热量,由于油液沸点较高,即便在高原地区使用,在热量交换过程中油液不会发生汽化,可用于减少余热回收过程中热媒的汽化,保证冷却循环回路的正常工作,冷却过程中,可使空压机出气管路中的气体温度降低至少50℃。气体温度降低至少50℃。气体温度降低至少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资源回收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高原环境中,常采用空压机对高原建筑物内部进行补氧增压,但从空压机出气管路中流出的压缩气体温度非常高,不可以直接通入建筑物中,需对其进行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常采用水作为流经换热设备的热媒,但由于高原地区气压低,水的沸点低,在冷却过程中冷却水易发生汽化,影响冷却循环回路的正常工作。除此之外,空压机出气管道中的热量在冷却过程中没有进行回收利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0003]综上所述,急需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以解决在高原地区流经换热设备的热媒易汽化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余热供应单元、热量转换单元和热量利用单元;所述余热供应单元和热量转换单元之间通过换热器连接;所述热量转换单元与热量利用单元连接,用于实现热量的传递;所述热量转换单元包括分别与换热器和热量利用单元连接的循环油路,用于减少余热回收过程中热媒的汽化。
[0006]优选的,所述循环油路中设有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设置于热量利用单元的保温水箱内部。
[0007]优选的,所述循环油路中设有闭式循环泵,用于为循环油路提供循环动力。
[0008]优选的,所述循环油路中还设有压力传感器和阀门。
[0009]优选的,所述热量转换单元还包括与循环油路连接的补充油路;所述补充油路上设有油箱和膨胀箱总成;膨胀箱总成分别与油箱和循环油路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余热供应单元包括与换热器连接的空压机。
[0011]优选的,所述热量利用单元包括与所述保温水箱连通的进水管路和热水供应管路。
[0012]优选的,所述进水管路上设有单向阀,避免保温水箱中的水流至进水管路中。
[0013]优选的,所述热水供应管路上设有循环水泵,用于实现热水在热水供应管路上的流动。
[0014]优选的,所述余热供应单元、热量转换单元和热量利用单元中均设有温度传感器。
[0015]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中,通过将循环油路与换热设备连接,通过循环油路中的油液吸收余热供应单元的热量,由于油液沸点较高,即便在高原地区使用,在热量交换过程中油液不会发生汽化,可用于减少余热回收过程中热媒的汽化,保证冷却循环回路的正常工作,冷却过程中,可使空压机出气管路中的气体温度降低至少50℃。
[0017](2)本技术中,余热供应单元和热量转换单元之间通过换热器连接,将余热供应单元中的余热传递至热量转换单元中,实现余热的回收;热量转换单元与热量利用单元连接,用于实现热量的传递和利用,实现了热量的回收利用,降低了能源的损耗。
[0018](3)本技术中,余热供应单元包括空压机,空压机输出的气体经降温后可通入高原建筑的新风系统中,对高原建筑内部进行补氧、增压和供暖。
[0019](4)本技术中,循环油路包括闭式循环泵,用于为循环油路提供循环动力;循环油路中设有换热盘管,换热盘管设置于热量利用单元的保温水箱内部,将循环油路的油液吸收的热量传递至保温水箱中,对保温水箱内部的水进行加热,实现热量的回收利用,使保温水箱中的水至少可达到60℃。
[0020](5)本技术中,热量转换单元中设有补充油路,补充油路上设有油箱和膨胀箱总成,油箱流出的油液进入膨胀箱总成中,膨胀箱总成提供补油压力,补偿循环油路中的油液泄露,吸收闭式循环泵产生的振动,消除因热胀冷缩带来的系统脉动。
[0021](6)本技术中,热量利用单元包括保温水箱以及与保温水箱连通的进水管路和热水供应管路;进水管路用于向保温水箱内部补充冷水,进水管路上设有单向阀,避免保温水箱中的水流至进水管路中;热水供应管路上设有循环水泵,用于实现热水在热水供应管路上的流动。
[0022]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0025]其中,1、油箱,2、膨胀箱总成,3、压力传感器,4、单向阀,5、空压机,6、温度传感器,7、闭式循环泵,8、阀门,9、换热盘管,10、保温水箱,11、循环水泵,12、淋浴设备,13、建筑物,14、取水点,15、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7]实施例:
[0028]参见图1,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本实施例应用于高原环境中空压机余热的回收利用。
[0029]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余热供应单元、热量转换单元和热量利用单元;所述余热供应单元和热量转换单元之间通过换热器15连接,将余热供应单元中的余热传递至热量转换单元中,实现余热的回收;所述热量转换单元与热量利用单元连接,用于实现热量的传递和利用;所述热量转换单元包括分别与换热器15和热量利用单元连接的循环油路,在高原低压环境中,若使用循环水路进行热量交换,沸点较低,在热量交换过程中容易发生汽
化,而本申请的循环油路由于沸点较高(高于110℃),在热量交换过程中不会发生汽化,可用于减少余热回收过程中热媒的汽化。
[0030]所述余热供应单元包括与换热器15连接的空压机5,空压机5出气管路中的高温气体流经换热器15与循环油路进行热量交换,降温后的气体可通入高原建筑的新风系统中,对高原建筑内部进行补氧、增压和供暖;在空压机5的高温压缩气体管道上设有温度传感器6,用于检测空压机5出气管路中高温气体温度的检测。
[0031]所述热量转换单元包括循环油路和补充油路,所述循环油路包括闭式循环泵7,用于为循环油路提供循环动力;还包括设置于循环油路上的阀门8,用于实现循环油路的开闭或实现检修;所述循环油路上还设有压力传感器3和温度传感器6,分别用于检测循环油路中油液的压力和温度;所述循环油路中设有换热盘管9;所述换热盘管9设置于热量利用单元的保温水箱10内部,将循环油路的油液吸收的热量经换热盘管9传递至保温水箱10中,对保温水箱10内部的水进行加热。
[0032]所述补充油路与循环油路连接,用于补偿循环油路中的油液泄漏;所述补充油路上设有油箱1和膨胀箱总成2,膨胀箱总成2分别与油箱1和循环油路连接,油箱1流出的油液进入膨胀箱总成2中,膨胀箱总成2提供补油压力,补偿循环油路中的油液泄露,吸收闭式循环泵7产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供应单元、热量转换单元和热量利用单元;所述余热供应单元和热量转换单元之间通过换热器(15)连接;所述热量转换单元与热量利用单元连接,用于实现热量的传递;所述热量转换单元包括分别与换热器(15)和热量利用单元连接的循环油路,用于减少余热回收过程中热媒的汽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油路中设有换热盘管(9);所述换热盘管(9)设置于热量利用单元的保温水箱(10)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油路中设有闭式循环泵(7),用于为循环油路提供循环动力。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油路中还设有压力传感器(3)和阀门(8)。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转换单元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香沈欢王卫强廖金军段寄伟刘见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