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及船舶的舷侧强框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8483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船舶领域,公开了一种船舶、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及船舶的舷侧强框架的制造方法,该船舶包括该舷侧强框架。该舷侧强框架包括面板、腹板和肘板,面板和腹板固连成T形结构,T形结构沿船舶的纵向方向延伸设置,面板和两个相邻甲板的结合部均连接有肘板,面板为平面形。通过将面板设置为平面,减小面板加工工作量和加工难度;同时平面形的面板便于提高和船舶上其他零部件的配合精度。通过在面板和甲板的结合部设置肘板,以补偿腹板两端的高度不足。通过将舷侧强框架拆分为肘板、腹板、平面形面板,在满足舷侧强框架的结构形状要求的同时,减小了舷侧强框架的加工难度。减小了舷侧强框架的加工难度。减小了舷侧强框架的加工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船舶、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及船舶的舷侧强框架的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的舷侧强框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船舶机舱尾部区域通常每隔几个肋位会设置一个环形强框架,其中包括舷侧强框架,舷侧强框架设置在主甲板与二甲板之间,或设置在二甲板与三甲板之间。舷侧强框架通常采用面板和腹板焊接成T形,由于船体的外板具有弧形,所以需要对面板进行卷曲,使面板具有与外板轮廓相同或相近的弧度,以满足配合要求;另外,在现场装配的过程中,面板靠近甲板的端部与船舶其他零部件配合的精度较差,通常需要现场对面板进行修割。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舷侧强框架的面板加工复杂和精度低的缺陷,提供一种船舶、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及船舶的舷侧强框架的制造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一种船舶的舷侧强框架,所述舷侧强框架包括面板、腹板和肘板,所述面板和腹板固连成T形结构,所述T形结构沿所述船舶的纵向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T形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船舶的两个相邻甲板,所述T形结构中的所述面板和两个相邻所述甲板的结合部均连接有所述肘板,所述腹板远离所述面板的一端与所述船舶的纵向方向布置的外板相连接,且所述腹板的外轮廓与所述外板的形状一致,所述面板的形状为平面。
[0006]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面板设置为平面,减小面板加工工作量和加工难度;同时平面形的面板便于提高和船舶上其他零部件的配合精度。通过在面板和甲板的结合部设置肘板,以补偿结构剖面模数的不足,即补偿腹板两端的高度。通过将舷侧强框架拆分为肘板、腹板、平面形面板,在满足舷侧强框架的结构形状要求的同时,减小了舷侧强框架的加工难度。
[0007]较佳地,所述甲板上连接有沿所述船舶的横向方向延伸的横梁,所述面板的远离所述腹板的一侧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肘板连接于所述面板和所述横梁的结合部。
[0008]在本技术方案中,当甲板处设有横梁时,面板的一侧连接腹板,另一侧连接横梁,提高结构的刚强度。肘板连接与面板和横梁的结合部,甲板通过面板和横梁与肘板形成连接。
[0009]较佳地,所述舷侧强框架还包括防倾肘板,所述防倾肘板连接于所述腹板,并沿所述船舶的横向方向布置,
[0010]所述防倾肘板与所述腹板、所述面板均固定连接;
[0011]或所述防倾肘板与所述外板、所述腹板、所述面板均固定连接。
[0012]在本技术方案中,防倾肘板与腹板、面板均固定连接,以防止面板相对腹板转动,使面板和腹板保持垂直。防倾肘板沿横向方向布置防倾肘板防倾性能好。防倾肘板同时也
能提高舷侧强框架的结构刚强度。防倾肘板与腹板和背板连接的同时,还与外板连接,能提高防倾肘板的防倾效果和结构的刚强度。
[0013]较佳地,
[0014]所述防倾肘板设置在所述腹板的中部;
[0015]或所述防倾肘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防倾肘板在纵向方向间隔布置。
[0016]较佳地,所述舷侧强框架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腹板的延伸方向相同,且连接于所述腹板的中部。
[0017]在本技术方案中,在腹板上设置纵向的加强筋,以提高舷侧强框架的结构强度。将加强筋设置在所述腹板的中部,与设置在腹板上其他位置相比,对结构的性能加强效果更好。
[0018]较佳地,所述舷侧强框架位于所述船舶的相邻两个甲板之间。
[0019]一种船舶的舷侧强框架的制造方法,所述舷侧强框架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前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舷侧强框架,所述舷侧强框架的制造方法依次包括下述步骤:
[0020]S1、确定所述面板和所述腹板的设计尺寸,所述设计尺寸包括所述腹板的设计高度H;
[0021]S2、根据所述设计尺寸确定所述面板和所述腹板的安装尺寸。
[0022]较佳地,所述步骤S2依次包括下述步骤:
[0023]S21、获得所述外板的轮廓和两个相邻所述甲板的轮廓;
[0024]S22、将所述外板的轮廓向内偏移H,获得参考轮廓;
[0025]S23、在所述参考轮廓上作与所述参考轮廓相切的切线,并使所述切线与两个相邻所述甲板的轮廓均相交;
[0026]S24、根据所述切线与所述甲板的轮廓的交点确定所述面板的长度L。
[0027]在本技术方案中,向内偏移H即沿水平方向向船体内部方向偏移H距离,通过做与参考轮廓相切的切线,并以切线位置作为面板位置,以保证面板为平面形,在加工过程中,只需要对面板的端部进行切割,而无需弯曲面板,减小面板加工的工作量和难度。根据切线与甲板的轮廓的交点确定面板的长度L,以保证按L加工出来的面板与船舶上其他零部件的配合精度高。
[0028]较佳地,所述舷侧强框架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下述步骤:
[0029]S3、确定所述肘板的形状,并使所述结合部对应的所述腹板和所述肘板在所述船舶的横向方向的长度之和大于等于H。
[0030]一种船舶,其包括如前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舷侧强框架。
[0031]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32]通过将面板设置为平面,减小面板加工工作量和加工难度;同时平面形的面板便于提高和船舶上其他零部件的配合精度。通过在面板和甲板的结合部设置肘板,以补偿腹板两端的高度不足。通过将舷侧强框架拆分为肘板、腹板、平面形面板,在满足舷侧强框架的结构形状要求的同时,减小了舷侧强框架的加工难度。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T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船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船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船舶的结构示意图。
[0037][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船舶1000;
[0040]T形结构11、面板12、腹板13、肘板14、防倾肘板15、加强筋16;
[0041]甲板2、主甲板21、二甲板22、三甲板23;
[0042]外板3、横梁4;
[0043]上端51、下端52;
[0044]结合部53;
[0045]参考轮廓61、切线62;
[0046]纵向方向DH、横向方向DW;
[0047]设计高度H、长度L。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0049]实施例1
[0050]图1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51]如图1

图3所示,船舶1000包括沿纵向方向DH布置的外板3、和沿横向方向DW布置的甲板2,本实施例涉及船舶1000的二甲板2和三甲板2,且外板3的弧度较大。其中在二甲板2的下方设置有T形的横梁4,在外板 3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舷侧强框架包括面板、腹板和肘板,所述面板和腹板固连成T形结构,所述T形结构沿所述船舶的纵向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T形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船舶的两个相邻甲板,所述T形结构中的所述面板和两个相邻所述甲板的结合部均连接有所述肘板,所述腹板远离所述面板的一端与所述船舶的纵向方向布置的外板相连接,且所述腹板的外轮廓与所述外板的形状一致,所述面板的形状为平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甲板上连接有沿所述船舶的横向方向延伸的横梁,所述面板的远离所述腹板的一侧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肘板连接于所述面板和所述横梁的结合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舷侧强框架还包括防倾肘板,所述防倾肘板连接于所述腹板,并沿所述船舶的横向方向布置,所述防倾肘板与所述腹板、所述面板均固定连接;或所述防倾肘板与所述外板、所述腹板、所述面板均固定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肘板设置在所述腹板的中部;或所述防倾肘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防倾肘板在纵向方向间隔布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舷侧强框架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腹板的延伸方向相同,且连接于所述腹板的中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轶兵马涛黄祖钦关爱民崔桂媛罗会武崔俊凯张晓明陈灵杨桂林宋治臣袁真光吴志辉史建宝何元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