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靶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7936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智能靶车,包括车体、车轮、前防撞组件以及侧防撞组件,车体包括相连的车身和底盘,车身的前端和底盘的前端均设置有第一导流面,减小智能靶车移动时的空气阻力,底盘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车轮,每个车轮均对应传动连接一个轮边电机,能够减少传动时的能量损失,靶车移动时动力强劲,能够适应地形和环境复杂的靶场,提升训练难度,前防撞组件设置于底盘的前端,且车身的第一导流面位于前防撞组件的前侧,前防撞组件能够承受较大的撞击力,防止撞击力传递至底盘而致使底盘变形损坏,车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侧防撞组件,侧防撞组件能够承受来自侧面的较大撞击,防止撞击力传递至车体而导致车体变形损坏。损坏。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靶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靶车。

技术介绍

[0002]靶车是射击训练中经常使用的训练器材,目的是为射击训练、考核、竞赛提供客观准确的标准条件,有利于提高训练人员的射击准确性。
[0003]现有靶车在移动过程中受空气阻力较大,且无法满足较为严格的车速要求和爬坡要求,不能适应较为复杂的靶场地形,训练难度难以提升,另外,靶车价格昂贵,在日常训练过程中,靶车之间、或靶车与障碍物之间难免发生碰撞导致靶车变形甚至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靶车,能够适应地形和环境复杂的靶场,提升训练难度,且能够有效降低碰撞损坏的可能性。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智能靶车,包括:
[0007]车体,包括相连的车身和底盘,所述车身的前端和所述底盘的前端均设置有第一导流面;
[0008]车轮,所述底盘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车轮,每个所述车轮均对应传动连接一个轮边电机;
[0009]前防撞组件,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前端,所述车身的第一导流面位于所述前防撞组件的前侧;
[0010]侧防撞组件,所述车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侧防撞组件。
[0011]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所述底盘上凹设有安装槽,所述轮边电机的外壳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轮边电机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底盘并与所述车轮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紧固件和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外侧,所述轮边电机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紧固件依次贯穿所述加强板、所述底盘的侧壁以及所述第一安装板,以将所述轮边电机连接于所述底盘上。
[0013]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封盖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所述车身包括框架和壳体,所述框架连接于所述盖板上,所述壳体覆设于所述框架上。
[001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和第二壳,所述第二壳凸设于所述第一壳上,所述第二壳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壳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壳的前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二壳的前端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导流面。
[0015]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
置于所述底盘的后端,所述底盘的后端凸设有防护板组件,所述防护板组件围设于所述控制面板外。
[0016]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的后端向外凸设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壳的内腔连通,所述防护壳遮挡于所述控制面板外。
[0017]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双电机控制器,所述车轮两两为一组,每组中的两个所述车轮分设于所述底盘的两侧且正对,对应每组所述车轮设置一个所述双电机控制器,所述双电机控制器能够分别控制所述车轮对应的所述轮边电机的启停和转速。
[0018]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对应每个所述车轮均设置一个所述侧防撞组件,所述侧防撞组件遮挡于所述车轮的外侧。
[0019]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电连接的整车控制器和雷达,所述雷达设置于所述车体的前端,所述雷达探测到所述车体与障碍物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所述整车控制器控制所述车体停止或远离所述障碍物。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靶车,包括车体、车轮、前防撞组件以及侧防撞组件,车体包括相连的车身和底盘,车身的前端和底盘的前端均设置有第一导流面,以使空气能够沿第一导流面流动,减小智能靶车移动时的空气阻力,底盘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车轮,每个车轮均对应传动连接一个轮边电机,即每个车轮均通过一个轮边电机驱动,能够减少传动时的能量损失,使得车轮具有较大的马力,靶车移动时动力强劲,能够适应地形和环境复杂的靶场,提升训练难度,前防撞组件设置于底盘的前端,且车身的第一导流面位于前防撞组件的前侧,前防撞组件能够承受较大的撞击力,防止撞击力传递至底盘而致使底盘变形损坏,车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侧防撞组件,侧防撞组件能够承受来自侧面的较大撞击,防止撞击力传递至车体而导致车体变形损坏。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智能靶车的第一视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智能靶车的第二视图;
[0024]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智能靶车的第三视图;
[0025]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框架与底盘的安装示意图;
[0026]图5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安装槽内的部件布置图;
[0027]图6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智能靶车的车轮位置的分解示意图;
[0028]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8是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中:
[0031]1、车体;2、车轮;3、前防撞组件;4、侧防撞组件;6、盖板;7、控制面板;8、整车控制器;9、雷达;10、定位天线;20、通讯天线;30、直流接触器;40、电池;
[0032]11、车身;12、底盘;
[0033]111、框架;112、壳体;
[0034]1121、第一壳;1122、第二壳;1123、第一导流面;1124、第二导流面;1125、防护壳;
[0035]121、安装槽;122、防护板组件;1221、防护顶板;1222、防护侧板;123、第二安装板;
[0036]51、轮边电机;511、第一安装板;52、加强板;53、联轴器;54、双电机控制器;
[0037]71、启动开关;72、急停开关;73、警示灯;74、充电航插;75、电压电量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靶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包括相连的车身(11)和底盘(12),所述车身(11)的前端和所述底盘(12)的前端均设置有第一导流面(1123);车轮(2),所述底盘(12)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车轮(2),每个所述车轮(2)均对应传动连接一个轮边电机(51);前防撞组件(3),设置于所述底盘(12)的前端,所述车身(11)的第一导流面(1123)位于所述前防撞组件(3)的前侧;侧防撞组件(4),所述车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侧防撞组件(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靶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2)上凹设有安装槽(121),所述轮边电机(51)的外壳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21)内,所述轮边电机(51)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底盘(12)并与所述车轮(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靶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件和加强板(52),所述加强板(52)设置于所述底盘(12)的外侧,所述轮边电机(5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板(511),所述紧固件依次贯穿所述加强板(52)、所述底盘(12)的侧壁以及所述第一安装板(511),以将所述轮边电机(51)连接于所述底盘(12)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靶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6),所述盖板(6)封盖于所述安装槽(121)的槽口,所述车身(11)包括框架(111)和壳体(112),所述框架(111)连接于所述盖板(6)上,所述壳体(112)覆设于所述框架(111)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靶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2)包括第一壳(1121)和第二壳(1122),所述第二壳(1122)凸设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建生吴雄飞葛晨林秦亮亮于兴波周正永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顶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