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孔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76959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介孔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介孔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依次包括:第一透明导电电极、以及形成在第一透明导电电极表面的树脂基离子传导层、具有介孔结构的无机电致变色层和第二透明导电电极;所述具有介孔结构的无机电致变色层的孔隙率≤20%,介孔大小为20~200 nm。nm。n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介孔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介孔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致变色领域。

技术介绍

[0002]能源是维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如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科学家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节能降耗的方法。建筑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在人类生产生活总能耗中,建筑能耗占有很大比例,而在建筑能耗中,用于改善建筑舒适度的照明和空调系统的能耗,在建筑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5%。这两部分的能耗都与门窗玻璃有关,因此开发具有节能效果的建筑玻璃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建筑玻璃控制能量损失的方式是静态的,例如在红外波段具有高反射率的Low

E玻璃,能阻止红外线透过窗户;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导热系数低来减少室内外之间的传导散热。上个世纪80年代,科学家基于电致变色材料,提出了“智能窗”的概念——一种主动调控可见和近红外透射光线强弱的建筑窗体结构材料,能够根据室内外环境的差异动态调节射入室内光线的强弱,减少空调和照明系统的使用,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孔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孔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依次包括:第一透明导电电极、以及形成在第一透明导电电极表面的树脂基离子传导层、具有介孔结构的无机电致变色层和第二透明导电电极;所述具有介孔结构的无机电致变色层的孔隙率≤20%,介孔大小为20~200 n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孔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介孔结构的无机电致变色层的材质为WO3、MoO3、TiO2、或ZnO;所述具有介孔结构的无机电致变色层的厚度为200~500 n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孔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电极或第一透明导电电极的为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或金属纳米线薄膜;所述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选自FTO、ITO、ATO、或AZO;所述金属纳米线薄膜由Cu纳米线、Au纳米线、Ag纳米线和Al纳米线中的至少一种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孔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厚度为200nm~2 μm;所述金属纳米线薄膜的厚度为100~400 nm,方阻为3~100 Ω/cm2,透过率大于75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介孔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基离子传导层材料为基于树脂材料的阳离子传导层,其中阳离子为Na离子、Al离子、K离子、Li离子、Cs离子、Rb离子、Mg离子和Ca离子中的至少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孔结构的电致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逊黄爱彬邵泽伟贾汉祥金平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