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换热器、空调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624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室外换热器和空调系统及车辆,室外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第一辅助换热装置和第二辅助换热装置,换热器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冷媒进口和第一冷媒出口;第一辅助换热装置设置在换热器主体的侧面且靠近换热器主体的第一端,第一辅助换热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冷媒进口和第二冷媒出口;第二辅助换热装置设置在换热器主体的侧面且靠近换热器主体的第二端,第二辅助换热装置上设置有第三冷媒进口和第三冷媒出口,换热器主体的第二端与换热器主体的第一端相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室外换热器和空调系统,采用全新结构,在热泵模式下,室外换热器可以同时吸热和放热,既可以解决结霜和化霜的问题,又可以满足室内热需求,无需二次转换,热效率高。效率高。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室外换热器、空调系统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室外换热器,以及空调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纯电动车辆可以采用热泵技术来解决空调系统问题,目前的空调热泵系统技术通常采用逆向三通阀或者四通阀,然后制冷和制热模式进行逆向转化,原来的蒸发器(制冷)作为冷凝器(散热),冷凝器(散热)作为蒸发器(制冷),进行逆向换热,也就是,制热模式下,蒸发器作为冷凝器散热给驾驶员进行吹热风,室外冷凝器由散热转换为吸热。在冬季比较寒冷的地区,当冬季采暖时,室外的冷凝器(散热)就会作为蒸发器(制冷),空气中由于在室外遇冷产生水分,冬天室外较冷,水分会凝结成霜,阻碍冷凝器吸热,吸热量较小,会导致蒸发器散热较小,因而造成驾驶室内乘员舱无法采暖。再就是,由于冬季室外空调本身温度较低,热泵开启时,冷凝器需要在室外吸入热量,才能往驾驶室内进行散热,由于室外温度低,无法吸入大量热量,导致在室内即蒸发器(散热)较小,导致驾驶室内温度较低,降低舒适性。
[0003]针对上述问题,在一些相关技术中,通过在驾驶室内增加PTC元件来进行辅助加热,此方式增加了成本,并且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元件会消耗整车电量,导致续航能力降低;有些空调系统采用了双热泵,当冷凝器结霜时,另一个热泵进行化霜,但是,双热泵系统成本较高;有些热泵系统对冷凝管结构进行了优化,当有水分时,通过更改结构将水分排出,防止结霜,但是在温度较低的地区,水分还是会迅速结霜,不能完全化霜;另一些技术方案中,采用蓄热装置,即将余热给热交换储存起来或者直接用其它热源例如太阳能进行化霜,但是这种热交换二次利用时,热量已经不足够或不足以进行化霜,存在化霜效率差的问题。
[0004]所以,目前的空调热泵系统还存在一些缺点,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室外换热器,该室外换热器接入热泵系统可以实现同时吸热和放热,热效率转换高,不易结霜以及可以保证室内舒适性。
[0007]本专利技术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系统。
[0008]本专利技术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000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所述换热器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冷媒进口和第一冷媒出口;第一辅助换热装置,所述第一辅助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主体的侧面且靠近所述换热器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辅助换热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冷媒进口和第二冷媒出口;第二辅助换热装置,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主体的侧面且靠近所述换热器主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上设置有第三冷媒进口和第三冷媒出口,其中,所述换热器主体的第二端与所述换热器主
体的第一端相对。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室外换热器,采用全新的结构,设置第一辅助换热装置和第二辅助换热装置,并且采用三进三出的冷媒流路,在热泵模式下,可以实现同时吸热和放热,因而不易结霜,解决冬季结霜和化霜的问题,以及同步存在吸热和放热,无需进行二次转化,热效率较高,此外,第一辅助换热装置和第二辅助换热装置靠近换热器主体的不同端部,对换热器主体的加热更加均匀,在热泵模式下,两个辅助换热装置可以提供足够热量,满足室内制热需求,提高舒适性。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和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主体相对的两侧,第一辅助换热装置和第二辅助换热装置设置在换热器主体的不同侧,对换热器主体的加热更加均匀。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主体包括若干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冷媒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上部,所述第一冷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部,若干所述第一换热管排列形成所述换热器主体的第一换热面;
[0013]所述第一辅助换热装置包括若干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二端连接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二冷媒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二冷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四集流管,若干所述第二换热管排列形成所述第一辅助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二换热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换热面的面积,所述第二换热面对应所述第一换热面的上部;
[0014]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包括若干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的一端连接第五集流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另一端连接第六集流管,所述第三冷媒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五集流管上,所述第三冷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六集流管,若干所述第三换热管排列形成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面,所述第三换热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换热面的面积,所述第三换热面对应所述第一换热面的下部。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部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换热器主体分为三管程。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换热装置的顶端与所述换热器主体的顶端平齐,并且所述第二换热面沿所述换热器主体上下方向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的25%

75%,其中,所述第一长度为从所述换热器主体的顶端到所述第一隔板的距离;所述第二辅助换热器的底端与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底端平齐,并且所述第三换热面沿所述换热器主体上下方向的长度为第二长度,其中,所述第二长度为从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底端到所述第二隔板的距离。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对应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对应平行设置。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还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还设置有第二固定件。
[001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
[0020]压缩机、第一电磁三通阀、第二电磁三通阀和第三电磁三通阀、室内换热器、所述的室外换热器、第一膨胀阀、第二膨胀阀、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
[0021]其中,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第一电磁三通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三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磁三通阀的第一端、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三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冷媒进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三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三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冷媒进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三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三电磁三通阀的第一端、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磁三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冷媒进口连接,所述第三电磁三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三冷媒进口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冷媒出口与所述截止阀的进口、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分别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冷媒出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三冷媒出口均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主体,所述换热器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冷媒进口和第一冷媒出口;第一辅助换热装置,所述第一辅助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主体的侧面且靠近所述换热器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辅助换热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冷媒进口和第二冷媒出口;第二辅助换热装置,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主体的侧面且靠近所述换热器主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上设置有第三冷媒进口和第三冷媒出口,其中,所述换热器主体的第二端与所述换热器主体的第一端相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和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主体相对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主体包括若干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冷媒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上部,所述第一冷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部,若干所述第一换热管排列形成所述换热器主体的第一换热面;所述第一辅助换热装置包括若干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二端连接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二冷媒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二冷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四集流管,若干所述第二换热管排列形成所述第一辅助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二换热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换热面的面积,所述第二换热面对应所述第一换热面的上部;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包括若干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的一端连接第五集流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另一端连接第六集流管,所述第三冷媒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五集流管上,所述第三冷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六集流管,若干所述第三换热管排列形成所述第二辅助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面,所述第三换热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换热面的面积,所述第三换热面对应所述第一换热面的下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部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换热器主体分为三管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换热装置的顶端与所述换热器主体的顶端平齐,并且所述第二换热面沿所述换热器主体上下方向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的25%

75%,其中,所述第一长度为从所述换热器主体的顶端到所述第一隔板的距离;所述第二辅助换热器的底端与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底端平齐,并且所述第三换热面沿所述换热器主体上下方向的长度为第二长度,其中,所述第二长度为从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底端到所述第二隔板的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骁诚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