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6045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荷开关,包括:外壳具有容纳腔以及用于与容纳腔连通的进气口;动触头和静触头,均设置在容纳腔内;活塞可移动地设置在容纳腔内并将容纳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活塞与动触头连接,进气口与第一气室连通,动触头和静触头均位于第二气室内;其中,外壳上还设置有灭弧通道,活塞具有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当活塞处于合闸状态时,进气口通入高压气体,灭弧通道与容纳腔隔断;当活塞处于分闸状态时,进气口关闭,第一气室内的绝缘气体通过灭弧通道进入第二气室内。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为了对负荷开关进行有效灭弧导致绝缘柜内气压较大的技术问题。绝缘柜内气压较大的技术问题。绝缘柜内气压较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荷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负荷开关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负荷开关。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负荷开关是一种介于隔离开关与断路器的开关电器,其包含具有一定灭弧作用的装置,能够实现额定电流及过载电流的开断。气吹式灭弧负荷开关在开断时如果存在灭弧缺陷将出现电弧未熄灭的现象,此现象不但未实现电路的切断,且由于电弧的高温特性导致负荷开关的触头表面融化烧毁。针对此现象,现有技术方案中大多采用了增加绝缘柜内的气体浓度进行有效灭弧。
[0003]然而,由于负荷开关本身的机械性能,增加绝缘柜内的气体浓度会导致柜内气压增加,而气压的持续增加会导致气体绝缘柜柜体的变形,不利于保证绝缘柜的稳定性,也不利于对绝缘柜内其他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荷开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为了对负荷开关进行有效灭弧导致绝缘柜内气压较大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负荷开关,包括:外壳,外壳具有容纳腔以及用于与容纳腔连通的进气口;动触头和静触头,均设置在容纳腔内,动触头与静触头相对设置;活塞,可移动地设置在容纳腔内并将容纳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活塞与动触头连接,进气口与第一气室连通,动触头和静触头均位于第二气室内;其中,外壳上还设置有灭弧通道,灭弧通道的两个连通端分别用于与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连通,活塞具有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当活塞处于合闸状态时,进气口通入高压气体,灭弧通道与容纳腔隔断,以使活塞带动动触头向靠近静触头的方向运动;当活塞处于分闸状态时,进气口关闭,活塞带动动触头向远离静触头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气室内的绝缘气体通过灭弧通道进入第二气室内。
[0006]进一步地,灭弧通道位于容纳腔远离进气口的一侧。
[0007]进一步地,负荷开关还包括:第一连接杆,与活塞连接,第一连接杆位于活塞远离动触头的一端,第一连接杆穿设在外壳上。
[0008]进一步地,负荷开关还包括:第二连接杆,与活塞连接,第二连接杆位于动触头和活塞之间,活塞通过第二连接杆与动触头连接。
[0009]进一步地,负荷开关还包括:出气口,设置在外壳上,出气口与进气口间隔设置。
[0010]进一步地,出气口与第二气室连通。
[0011]进一步地,负荷开关还包括:稳压气阀,设置在出气口处。
[0012]进一步地,负荷开关还包括:进气单向阀,设置在进气口处;和/或,吹弧单向阀,设置在灭弧通道与第二气室连接的连通端处;和/或,出气单向阀,设置在灭弧通道与第一气室连接的连通端处。
[0013]进一步地,负荷开关还包括:绝缘柜,绝缘柜具有绝缘气室,外壳设置在绝缘气室内,绝缘气室内的绝缘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第一气室内。
[0014]进一步地,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一密封件;和/或,出气单向阀,设置在灭弧通道与第一气室连接的连通端处;和/或,吹弧单向阀,设置在灭弧通道与第二气室连接的连通端处。
[0015]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单独设置外壳围成容纳腔,并将动触头、静触头都置于容纳腔内,只需要单独提高外壳内的局部绝缘气体的气体浓度,就能够有效提高灭弧气体浓度,进而有效保证了灭弧能力。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负荷开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0]10、外壳;11、进气口;12、第一气室;13、第二气室;14、灭弧通道;15、出气口;20、动触头;30、静触头;41、活塞;42、第一连接杆;43、第二连接杆;50、稳压气阀;60、进气单向阀;70、出气单向阀;80、吹弧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2]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荷开关,该负荷开关包括外壳10、动触头20、静触头30和活塞41。外壳10具有容纳腔以及用于与容纳腔连通的进气口11,动触头20和静触头30均设置在容纳腔内,动触头20与静触头30相对设置。活塞41可移动地设置在容纳腔内并将容纳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气室12和第二气室13,活塞41与动触头20连接,进气口11与第一气室12连通,动触头20和静触头30均位于第二气室13内。其中,外壳10上还设置有灭弧通道14,灭弧通道14的两个连通端分别用于与第一气室12和第二气室13连通,活塞41具有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当活塞41处于合闸状态时,进气口11通入高压气体,灭弧通道14与容纳腔隔断,以使活塞41带动动触头20向靠近静触头30的方向运动;当活塞41处于分闸状态时,进气口11关闭,活塞41带动动触头20向远离静触头30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气室12内的绝缘气体通过灭弧通道14进入第二气室13内。需要说明的是,活塞41处于合闸状态时,对应活塞41带动动触头20向靠近静触头30的方向移动;活塞41处于分闸状体时,对应活塞41带动动触头20向远离静触头30的方向移动。
[0023]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当活塞41处于合闸状态时,活塞41带动动触头20向靠近静触头30的方向移动,进气口11进气,以使绝缘气体经进气口11进入第一气室12,灭弧通道14与容纳腔隔断,以保证第一气室12内的压力增加,从而保证活塞41能够顺利带动动触头20进行合闸操作。当活塞41处于分闸状态时,活塞41带动动触头20向远离静触头30的方向移动,进气口11关闭,灭弧通道14与连通连通,以使第一气室12内的高压绝缘气体经灭弧通道
14吹入至第二气室13内,以在动触头20和静触头30分闸时进行灭弧。本实施例中的结构,通过单独设置外壳10围成容纳腔,并将动触头20、静触头30都置于容纳腔内,只需要单独提高外壳10内的局部绝缘气体的气体浓度,就能够有效提高灭弧气体浓度,进而有效保证了灭弧能力。
[0024]在本实施例中,灭弧通道14位于容纳腔远离进气口11的一侧。采用这样的结构布局,布局合理,灭弧通道14的连通在分闸操作时进行,进气口11的连通在合闸操作时进行,通过这样分开的结构布局,也能够边二者的相互干扰,以便于更好地保证合闸和分闸的顺利进行。
[002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负荷开关还包括第一连接杆42,第一连接杆42与活塞41连接,第一连接杆42位于活塞41远离动触头20的一端,第一连接杆42穿设在外壳10上。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对第一连接杆42进行操作,以便于通过对第一连接杆42的运动方向的改变分别实现合闸状态或分闸状态,便于对活塞41进行操作、控制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所述外壳(10)具有容纳腔以及用于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气口(11);动触头(20)和静触头(30),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动触头(20)与所述静触头(30)相对设置;活塞(41),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并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气室(12)和第二气室(13),所述活塞(41)与所述动触头(20)连接,所述进气口(11)与所述第一气室(12)连通,所述动触头(20)和所述静触头(30)均位于所述第二气室(13)内;其中,所述外壳(10)上还设置有灭弧通道(14),所述灭弧通道(14)的两个连通端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气室(12)和所述第二气室(13)连通,所述活塞(41)具有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当所述活塞(41)处于所述合闸状态时,所述进气口(11)通入高压气体,所述灭弧通道(14)与所述容纳腔隔断,以使所述活塞(41)带动所述动触头(20)向靠近所述静触头(30)的方向运动;当所述活塞(41)处于所述分闸状态时,所述进气口(11)关闭,所述活塞(41)带动所述动触头(20)向远离所述静触头(30)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气室(12)内的绝缘气体通过所述灭弧通道(14)进入所述第二气室(13)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通道(14)位于所述容纳腔远离所述进气口(11)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开关还包括:第一连接杆(42),与所述活塞(4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42)位于所述活塞(41)远离所述动触头(20)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杆(42)穿设在所述外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凯王广先杨悖思刘震赵瑞影荆柳雯袁松强郑勇瀚郭一鸣吴昊
申请(专利权)人: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