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75871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包括:壳体、滤纸带传送单元、多个进气单元、β射线检测单元、上导轨、下导轨、驱动单元和计算单元。上导轨和下导轨平行设置于壳体内,滤纸带传送单元设置于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壳体顶部和上导轨分别贯穿设置多个进气孔;进气单元设置于上导轨上方,进气单元包括升降组件、进气管道、阀门和喷嘴,进气管道的上端穿过壳体顶部的第一进气孔与外部气源连接;β射线检测单元包括相对设置于上导轨上的β射线源和设置于下导轨上的β射线探测器;计算单元用于获取并输出大气颗粒物检测结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减少了颗粒物残留和分布不均,提高了检测精准度。精准度。精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
β
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监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大气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及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的监控也尤为重要。大气颗粒物是分散在大气中固态或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粒径为0.01um~100um的大气颗粒物,统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而PM10和PM2.5分别指大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um和2.5um的大气颗粒物。PM10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则称为之可进入胸部的颗粒物;PM2.5能够进入人体肺泡,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0003]β射线吸收法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用于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测量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如下:随着大气颗粒物在滤膜上沉积量的增加,β射线穿透滤膜的强度呈指数衰减,根据探测器探测β射线强度的变化,计算得到一定取样体积内大气颗粒物的质量。
[0004]但现有的基于β射线吸收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还存在如下问题:
[0005]1)检测过程分为取样与测量两个步骤,在取样滤膜的传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滤膜抖动,由此影响滤膜中采集颗粒物分布的均匀性,从而给最终测量结果带来不确定性;
[0006]2)气流通道靠近β射线源和β射线探测器,可能导致部分颗粒物残留在β射线源和β射线探测器等部位,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有效解决了滤膜抖动和颗粒物残留所带来的测量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准度。
[0008]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9]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滤纸带传送单元、多个进气单元、β射线检测单元、上导轨、下导轨、驱动单元和计算单元;
[0010]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平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滤纸带传送单元设置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之间,所述进气单元设置于所述上导轨上方;
[0011]所述壳体顶部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气孔,所述上导轨贯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孔对应的多个第二进气孔;
[0012]所述进气单元包括升降组件、进气管道、设置于所述进气管道上的阀门和设置于所述进气管道下端部的喷嘴,所述进气管道的上端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气孔与外部的气源连接,所述升降组件用于使所述进气管道的下端位于所述上导轨的上方或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二进气孔并带动所述喷嘴压紧滤纸带的测量区域;
[0013]所述β射线检测单元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上导轨上的β射线源和设置于所述下导轨上的β射线探测器;
[0014]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β射线源和所述β射线探测器移动至所述滤纸带上不同的所述测量区域的上下两端;
[0015]所述计算单元用于获取所述β射线探测器在不同的所述测量区域的测量结果,输出大气颗粒物检测结果。
[001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其进气管道为直管结构,减少气流中的颗粒物在管道中残留;气流通过滤纸带后直至检测结束,滤纸带不发生移动,降低传送过程中抖动带来的颗粒物分布不均问题;β射线源和β射线探测器可移动,与进气通道分离,不会导致颗粒物残留。通过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综合提高了大气颗粒物的检测精度。
[0017]进一步地,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定位板和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液压杆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道穿过所述定位板并与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
[0018]升降组件可使得进气管道在不需要采集气体时上升至β射线源上方,而不阻挡β射线源的滑动路径,保证β射线源可滑动至测量区域上方,对测量区域的大气颗粒物进行检测。
[0019]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道包括相互套设并可相对移动的第一进气管道和第二进气管道,所述第一进气管道穿过第一进气孔与外部的气源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道与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
[0020]套设管道的设置,可使得所述第二进气管道在所述壳体内部升降时,所述第一进气管道保持固定,减少第一进气管道与气源相对移动带来的干扰和误差。
[0021]进一步地,第一进气管道的外径小于第二进气管道内径。待检测气体由第一进气管道进入第二进气管道时不会残留颗粒物。
[0022]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β射线源移动至所述滤纸带上不同的所述测量区域的上端,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β射线探测器移动至所述滤纸带上不同的所述测量区域的下端。
[00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丝杆,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β射线源连接,当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丝杆旋转时,所述第一丝杆带动所述β射线源沿所述上导轨前后移动,以驱动所述β射线源在水平方向往复移动。
[002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丝杆,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第二丝杆与所述β射线探测器连接,当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二丝杆旋转时,所述第二丝杆带动所述β射线探测器沿所述下导轨前后移动,以驱动所述β射线探测器在水平方向往复移动。
[0025]进一步地,所述计算单元为计算机。
[0026]所述计算机获取所述β射线探测器在不同的所述测量区域的测量结果后,根据预设算法对所述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并输出大气颗粒物检测结果。
[0027]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单元的数量为3个。
[0028]根据进气单元和检测单元的不同位置状态,可将3个进气单元及对应测量区域分为动态循环的采样模式、待检模式和检测模式。
[0029]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的壳体俯视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的上导轨的俯视图。
[0033]图中:1

壳体,11

第一进气孔,2

滤纸带,3

进气单元,31

进气管道,32

阀门,33

喷嘴,34

定位板,35

液压杆,4

β射线检测单元,41

β射线源,42

β射线探测器,51

上导轨,52

下导轨,511

第二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滤纸带传送单元、多个进气单元、β射线检测单元、上导轨、下导轨、驱动单元和计算单元;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平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滤纸带传送单元设置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之间,所述进气单元设置于所述上导轨上方;所述壳体顶部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气孔,所述上导轨贯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孔对应的多个第二进气孔;所述进气单元包括升降组件、进气管道、设置于所述进气管道上的阀门和设置于所述进气管道下端部的喷嘴,所述进气管道的上端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气孔与外部的气源连接,所述升降组件用于使所述进气管道的下端位于所述上导轨的上方或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二进气孔并带动所述喷嘴压紧滤纸带的测量区域;所述β射线检测单元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上导轨上的β射线源和设置于所述下导轨上的β射线探测器;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β射线源和所述β射线探测器移动至所述滤纸带上不同的所述测量区域的上下两端;所述计算单元用于获取所述β射线探测器在不同的所述测量区域的测量结果,输出大气颗粒物检测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定位板和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液压杆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道穿过所述定位板并与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包括相互套设并可相对移动的第一进气管道和第二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鹏黄桂琼徐炳权彭力邱健骆开庆刘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