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75101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降尘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降尘过程中水雾易凝结在矿料表面和输送表面的问题。一种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侧板且每个侧板均通过两个支撑柱与底座固定连接,两个侧板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的顶部设置有主管道,主管道与两个侧板均固定连接,两个侧板之间设置有两个呈直线分布的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顶端贯穿顶板与主管道固定连接且连通,第一管道与顶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时可通过喷出的大量水雾实现快速降尘的效果,而水雾与引水栅接触后可凝结成水滴被引导至集水槽内,避免凝结后的水珠造成矿料和输送带潮湿的问题。料和输送带潮湿的问题。料和输送带潮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降尘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矿山上的矿料进行破碎处理后需要利用输送带运输到指定的堆料场,由于被破碎的矿料内夹带有大量的灰尘和碎渣,因此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大量的扬尘,扬尘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加工环境,长期在此环境中工作的职工易患尘肺病,解决矿料运输过程中产生扬尘的有效措施即在输送带的传输路线上设置喷雾降尘装置,然而,现有的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存在喷水量不便控制的问题,若喷水量小,则降尘效率低,需要通过延长降尘路径以实现降尘的目的,此种措施会大大增加成本,若为了提升降尘效率增大喷水量,则过多的水雾会在矿量和输送带表面凝结成水滴,造成矿量潮湿,输送带承重增大,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一种新型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在提升降尘效率的同时避免过量水雾干扰矿量输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降尘过程中水雾易凝结在矿料表面和输送表面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侧板且每个侧板均通过两个支撑柱与底座固定连接,两个侧板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的顶部设置有主管道,主管道与两个侧板均固定连接,两个侧板之间设置有两个呈直线分布的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顶端贯穿顶板与主管道固定连接且连通,第一管道与顶板固定连接,第一管道的外侧设置有若干组在竖直方向上呈线性阵列分布的第一喷头,每组第一喷头的组内均包括两个呈对称分布的第一喷头,所有的第一喷头均与第一管道固定连接且连通,第一管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引水栅板,引水栅板的一侧与两个第一管道均固定连接且另一侧与侧板固定连接,侧板内开设有集水槽且侧板内开设有与引水栅板相配合的通槽,通槽与集水槽连通,底座的顶部设置有水箱,水箱的顶部设置有进水管,集水槽与进水管通过第一输水管连通,第一输水管与侧板以及进水管均固定连接,水箱的一侧设置有循环泵,循环泵与底座固定连接,循环泵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通过第二输水管分别与水箱和主管道连通。
[0006]优选的,两个引水栅板呈倒置V形结构分布,引水栅板包括引水板,若干个引水板呈线性阵列分布且相邻两个引水板之间通过连接柱固定连接,引水板内开设有引水槽。
[0007]优选的,水箱包括外箱,外箱内设置有滤网,滤网通过顶盖与外箱连接,进水管的底端贯穿顶盖延伸入滤网内侧且进水管与顶盖固定连接,进水管与顶盖滑动连接。
[0008]优选的,顶盖与外箱之间以及滤网和顶盖之间均通过螺纹旋合连接。
[0009]优选的,第一管道的外侧设置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第二管道,四个第二管道的顶
部均贯穿顶板与主管道固定连接且连通,四个第二管道均位于引水栅板的顶部且与顶板固定板连接,所有的第二管道靠近第一管道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喷头,引水栅板的顶部设置有隔板,引水栅板位于第一管道和同侧的第二管道之间,隔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与引水槽一一对应的锥刺且每个锥刺均位于相对应的引水槽的正上方。
[0010]优选的,所有的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均呈向上倾斜的结构。
[0011]本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扬尘穿过引水栅板后与上方的水雾接触即可实现降尘的效果,大量的水雾下降至与引水栅板接触后即可凝结呈水滴,堆积在引水栅板上的水滴最终被引导至水箱内后重新进入循环,因此,此喷雾降尘可在实现快速降尘的同时可避免大量水雾与矿料和输送带直接接触,以防止凝结的水滴影响矿料输送。
[0013]本技术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水箱可起到汇集并过滤降尘用水的效果,被过滤水可重新进入循环用于后续降尘,起到省水的效果,且可拆卸的滤网降低了清洁难度。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正视剖示图;
[0017]图2为引水栅板侧视示意图;
[0018]图3为水箱正视剖示图。
[0019]图中:1、底座;2、侧板;3、支撑柱;4、顶板;5、主管道;6、第一管道;7、第二管道;8、第一喷头;9、引水栅板;10、集水槽; 11、通槽;12、隔板;13、锥刺;14、水箱;15、进水管;16、第一输水管;17、循环泵;18、第二输水管;19、引水板;20、连接柱; 21、引水槽;22、外箱;23、滤网;24、顶盖;25、第二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参照图1

3,一种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侧板2且每个侧板2均通过两个支撑柱3与底座1固定连接,两个侧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4,顶板4的顶部设置有主管道5,主管道5与两个侧板2均固定连接,两个侧板2之间设置有两个呈直线分布的第一管道6第一管道6的顶端贯穿顶板4与主管道5固定连接且连通,第一管道6与顶板4固定连接,第一管道6的外侧设置有若干组在竖直方向上呈线性阵列分布的第一喷头8,每组第一喷头8的组内均包括两个呈对称分布的第一喷头8,所有的第一喷头8均与第一管道6固定连接且连通,第一管道 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引水栅板9,引水栅板9的一侧与两个第一管道6均固定连接且另一侧与侧板2固定连
接,侧板2 内开设有集水槽10且侧板2内开设有与引水栅板9相配合的通槽11,通槽11与集水槽10连通,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水箱14,水箱14的顶部设置有进水管15,集水槽10与进水管15通过第一输水管16连通,第一输水管16与侧板2以及进水管15均固定连接,水箱14的一侧设置有循环泵17,循环泵17与底座1固定连接,循环泵17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通过第二输水管18分别与水箱14和主管道5连通。
[0022]本方案具备以下工作过程:
[0023]从进水管15处向水箱14内灌入降尘用水,开启循环泵17,在循环泵17的作用下水流流动至第一管道6内并从第一喷头8处喷出,喷出的水雾与穿过引水栅板9的扬尘接触可实现降尘的效果,持续下行的大量水雾中的小部分可穿过引水栅板9后在矿料表面凝结,大部分水雾与引水栅板9接触后凝结呈水滴并沿着引水栅板9静茹集水槽 10内,随后穿过第一输水管16和进水管15进入水箱14内,再再循环泵17的作用下重新进入循环。
[0024]根据上述工作过程可知: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侧板(2)且每个侧板(2)均通过两个支撑柱(3)与底座(1)固定连接,两个所述侧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4),所述顶板(4)的顶部设置有主管道(5),所述主管道(5)与两个侧板(2)均固定连接,两个所述侧板(2)之间设置有两个呈直线分布的第一管道(6)所述第一管道(6)的顶端贯穿顶板(4)与主管道(5)固定连接且连通,所述第一管道(6)与顶板(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6)的外侧设置有若干组在竖直方向上呈线性阵列分布的第一喷头(8),每组所述第一喷头(8)的组内均包括两个呈对称分布的第一喷头(8),所有的所述第一喷头(8)均与第一管道(6)固定连接且连通,所述第一管道(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引水栅板(9),所述引水栅板(9)的一侧与两个第一管道(6)均固定连接且另一侧与侧板(2)固定连接,所述侧板(2)内开设有集水槽(10)且侧板(2)内开设有与引水栅板(9)相配合的通槽(11),所述通槽(11)与集水槽(10)连通,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水箱(14),所述水箱(14)的顶部设置有进水管(15),所述集水槽(10)与进水管(15)通过第一输水管(16)连通,所述第一输水管(16)与侧板(2)以及进水管(15)均固定连接,所述水箱(14)的一侧设置有循环泵(17),所述循环泵(17)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泵(17)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通过第二输水管(18)分别与水箱(14)和主管道(5)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料输送带用喷雾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引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德军吴云全
申请(专利权)人:达州市同展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