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护理的新生儿胸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4831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易于护理的新生儿胸引管,以解决胸腔引流管容易堵塞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包括引流管、分流壶和负压管,所述的分流壶上有进口和分别置于分流壶上部和下部的两个出口,进口置于所述两个出口之间;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进口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负压管经分流管连通,所述分流管的内径小于引流管和负压管的内径;所述负压管上与分流壶上部的出口对应的一端与引流管连通,且所述负压管一端的近端处设有控制部件;所述引流管和/或分流管内壁设有若干直线型或螺旋形的流动槽;所述分流壶内设有疏通部件。内设有疏通部件。内设有疏通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于护理的新生儿胸引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生儿护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易于护理的新生儿胸引管。

技术介绍

[0002]食管闭锁是常见的新生儿先天性疾病,该疾病在发现初期首先应当控制感染,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并给予持续负压引流,而术后同样需要进行持续的负压引流,及时排出体内气体、淤血和组织纤维,防止气胸、感染等问题产生。
[0003]目前,胸腔引流采用的引流管多为简单的直通管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管壁处容易粘连大量的血块、组织纤维等黏着物,使得引流管被阻塞而导致引流中断,针对这一问题,现有的解决手段是通过医生挤压管路迫使黏着物与部分管壁分离而实现疏通,但这种方法多数情况下只是暂时将黏着物的形态进行改变,并不能对其产生有效的疏导和破坏,待其受到引出液的冲击后很快便会再次聚集而产生阻塞,给引流过程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需要时时关注、频繁疏通,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给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和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易于护理的新生儿胸引管,以解决现有胸腔引流管容易堵塞而引发的引流不畅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引流管、分流壶和负压管,所述的分流壶上有进口和分别置于分流壶上部和下部的两个出口,进口置于所述两个出口之间;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进口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负压管经分流管连通,所述分流管的内径小于引流管和负压管的内径;所述负压管上与分流壶上部的出口对应的一端与引流管连通,且所述负压管一端的近端处设有控制部件;所述引流管和/或分流管内壁设有若干直线型或螺旋形的流动槽;所述分流壶内设有疏通部件。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分流壶的聚集与分流作用,使得引出液在不同的堵塞情况下自动调整流向,保证引流操作的正常进行;通过分流管和直管等小口径管路的限制,将堵塞发生位置集中于预设部位,便于后期进行检查和疏通;通过流动槽及其形成的纹理,实现导流并可对黏着物进行疏导和破碎疏通,保证引出液流动顺畅,避免引流过程中断,防止疏通后在后续管路中再次发生堵塞;通过疏通部件在分流壶中的堵截、梳理和引导,使进入分流管和负压管中的引出液更加畅通,显著降低分流管和负压管的堵塞概率,提高引流的持续时间和效率。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0008]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一使用时的状态示意图。
[0009]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三内的液体流动示意图。
[0012]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三内的液体流动示意图。
[0013]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0017]技术术语与附图标记:1、引流管2、分流壶3、负压管4、进口5、出口6、分流管7、控制部件8、流动槽9、隔板10、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在描述本专利技术时,为了清楚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要旨,将省略对现有已知结构、部件、功能或配置的描述。
[0018]附图1至2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其技术方案包括引流管1、分流壶2和负压管3,所述的分流壶2上有进口4和分别置于分流壶2上部和下部的两个出口5,进口4置于所述两个出口5之间;所述引流管1的一端与进口4连接,另一端连接穿刺针,两个出口5分别与负压管3经分流管6连通,且上方的分流管6与负压管3的连通处高于下方的分流管6与负压管3的连通处,所述分流管6的内径小于负压管3的内径,引流管1的内径不小于(即大于或等于)负压管3的内径;所述负压管3上与分流壶2上部的出口5(以下简称上出口)对应的一端与引流管1连通,且所述负压管3一端的近端处设有控制部件7如开关夹、球阀、闸阀等,负压管3的另一端接入负压袋/负压瓶/积液瓶中。
[0019]使用时,利用控制部件7关闭负压管3与引流管1之间的直接连通(关闭状态参考附图2或10所示),并确保分流壶2靠近穿刺引流部位,减少引出液在引流管1中的流动距离,防止引流管1首先被堵塞;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预见的是,引出液流经引流管1后首先进入分流壶2内,继而经分流壶2下部的出口5(以下简称下出口)流出至负压管3内,实现引流操作(附图1中的流动路线a);由于分流管6的内径最小,因此引出液在流经分流管6时最易发生堵塞,从而实现堵塞部位的引导和限制,使堵塞部位更加集中和确定;当下方的分流管6堵塞时,引出液在分流壶2中不断聚集升高,最终经上出口再次流出至负压管3中而继续引流(附图1中的流动路线b)。由此可见,通过分流壶2的分流和分流管6的引导,可以延长有效引流时间并限定堵塞部位,便于医护人员定期检查,易于观察堵塞情况;当医护人员进行检查和疏通时,开启控制部件7使引流管1内的引出液直接进入负压管3以实现引流(附图1中的流动路线c),此时对分流壶2和/或引流管6进行挤压揉捏等操作进行疏通时,其产生的瞬时气流/液流可以被负压管3迅速吸入,不会沿引流管1中上行返流至胸腔内部而对胸腔内部气压造成较大影响,可以有效防止气流/液流对胸腔的冲击,保护新生儿娇嫩的胸腔组织和脏器免于受伤。疏通完成后,再次关闭控制部件7即可继续使用。
[0020]附图3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其技术方案以实施例一为基础,在引流管1和分流管6内壁分别增设了若干流动槽8,所述流动槽8可沿管路轴向平行设置(如分流管6上的流动槽8)、沿管路轴向螺旋设置(如引流管1上的流动槽8),亦可呈轮胎花纹等弯曲形状,其
主要作用在于:首先,当管路受阻时,引出液中的流体部分可以经流动槽8顺利流动,防止黏着物将管路完全堵塞,保证引流顺畅;其次,利用若干流动槽8形成的凸凹纹理可以对流动中的黏着物进行梳理和导向,减少堵塞概率;再者,当发生堵塞而对管路进行挤压揉搓时,管路内壁上由流动槽8所形成的凸凹纹理相互嵌入和/或交错,可以对黏着物进行充分的挤压和破坏,增强管路内壁对黏着物的揉搓效果,使黏着物被分解为较为细碎的物质而失去堵塞能力,继而被顺畅地引流而出。
[0021]附图4至6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三,其技术方案以实施例一为基础,在引流管1内壁增设了若干螺旋型的流动槽8,在分流壶2上方的分流管6内壁增设了若干直线型的流动槽8,所述的分流壶2内部有置于进口4下方的隔板9,隔板9将分流壶2分隔为上下两部分区域,所述隔板9上有置于隔板9上方的多个竖向直管10,直管10的内孔贯穿隔板9而将分流壶2的上下两部分区域连通,继而使直管10内侧与下出口经分流壶2的下部区域连通;所述的多个直管10沿直线分布且高度(即直管10的轴向长度)不一而呈阶梯状;所述直管10的内径小于分流管6的内径且任意直管10的上端低于上出口的高度。为了便于区分,本说明书中将直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于护理的新生儿胸引管,包括引流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流壶(2) 和负压管(3),所述的分流壶(2)上有进口(4)和分别置于分流壶(2)上部和下部的两个出口(5),进口(4)置于所述两个出口(5)之间;所述引流管(1)的一端与进口(4)连接,两个出口(5)分别与负压管(3)经分流管(6)连通,所述分流管(6)的内径小于引流管(1)和负压管(3)的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于护理的新生儿胸引管,其特征在于,引流管(1)和/或分流管(6)内壁设有若干流动槽(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于护理的新生儿胸引管,其特征在于,分流壶(2)内部有竖向设置的直管(10),直管(10)的下端与分流壶(2)连接且直管(10)的内侧与分流壶(2)下部的出口(5)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易于护理的新生儿胸引管,其特征在于,分流壶(2)内部有置于进口(4)下方的隔板(9),隔板(9)将分流壶(2)分隔为上下两部分区域,所述直管(10)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海平马文芳苏颖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