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顶出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40194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门顶出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车门顶出机构包括机构本体、顶出杆和转动件,所述顶出杆能缩入或伸出于所述机构本体,所述顶出杆远离所述机构本体的端部上设有转动配合部,所述转动件与所述转动配合部可转动连接,能以所述转动配合部为中心转动,所述转动件用于在顶出车门时与车门相接触。通过在顶出机构内设置转动件,使转动件能以顶出杆的端部为旋转中心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供一种车门顶出机构,该机构在顶出车门的过程中,能始终与车门保持面接触,使车门在顶出过程中受力均匀,不会出现油漆损伤和凹陷问题;此外,该机构还具有极强的适配性,能同时应用于具有不同接触面角度的车门。不同接触面角度的车门。不同接触面角度的车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门顶出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车门顶出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有些车辆上会设置车门顶出机构,用于在乘客需要打开车门时,预先将车门顶开少许角度,方便乘客进行开门操作。如图1和图2所示,目前市面上使用的顶出机构大多为直推式,包括机构本体A、顶出杆B和顶接部C,其中顶出杆B能伸出或缩回机构本体A中,顶出杆B的端部设有用于与车门D相接触的顶接部C,且顶接部C多为矩型,在顶出伊始与车门D之间为面接触。当需要顶出车门D时,顶出杆B伸出机构本体A外,顶接部C推动车门D向外旋转;然而,在开门过程中,由于车门D作旋转运动,顶接部C与车门D之间的面接触很快会转变为非面接触(线接触或点接触),进而产生车门D受力不均的情况;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这种受力不均将导致车门D表面油漆损伤,甚至于产生凹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顶出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车门顶出机构在顶出车门的过程中,始终与车门保持面接触。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门顶出机构,包括机构本体、顶出杆和转动件,所述顶出杆能缩入或伸出于所述机构本体,所述顶出杆远离所述机构本体的端部上设有转动配合部,所述转动件与所述转动配合部可转动连接,能以所述转动配合部为中心转动,所述转动件用于在顶出车门时与车门相接触。
[0005]可选地,所述转动配合部呈球头状,所述转动件呈球窝状,所述转动件能相对所述转动配合部万向转动。
[0006]可选地,还包括限位件,所述转动件内部具有能容纳所述转动配合部伸入的空间,且所述转动件上设有配合槽,且所述限位件通过所述配合槽安装在所述转动件上,并具有伸入所述转动件内部空间的部分,所述限位件用于与所述转动配合部之间形成卡接,使所述顶出杆与所述转动件之间形成卡接。
[0007]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呈U型,包括连接部和一对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呈L型,所述连接部连接于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两个所述限位部倾斜设置,且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转动配合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转动配合部的一端逐渐增大,且所述限位部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转动配合部的直径。
[0008]可选地,所述限位部从所述转动件的外部穿过所述配合槽卡入所述转动件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转动件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限位部并能够卡在所述转动配合部靠近所述顶出杆的一侧。
[0009]可选地,所述限位部的端部边缘为波浪状,且其上设有豁口,所述豁口为弧形。
[0010]可选地,所述机构本体上设有顶出口,所述转动件在顶出完成后能经过所述顶出口被收入所述机构本体中。
[0011]可选地,所述转动件靠近所述顶出杆的一端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为相对所述转动件的外壁向内凹陷的弧面,所述转动件设有所述导向部的区域的直径自所述转动件靠近所述机构本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机构本体的一端逐渐增加。
[0012]可选地,所述转动件靠近所述顶出杆的端部呈锥型,其直径自所述转动件靠近所述机构本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机构本体的一端逐渐增加。
[001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车门顶出机构。
[0014]综上所述,通过在顶出机构内设置转动件,使转动件能以顶出杆的端部为旋转中心转动,本技术能提供一种车门顶出机构,该机构在顶出车门的过程中,能始终与车门保持面接触,使车门在顶出过程中受力均匀,不会出现油漆损伤和凹陷问题;此外,该机构还具有极强的适配性,能同时应用于具有不同接触面角度的车门。
[0015]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相关技术中顶出机构的示意图。
[0017]图2为相关技术中顶出机构顶出车门时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顶出机构的爆炸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顶出机构顶出车门时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和限位件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和限位件装配后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配合部与限位件装配后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顶出机构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A,1

机构本体,11

顶出口,B、2

顶出杆,C

顶接部,D

车门,3

限位件,31

连接部,32

限位部,321

豁口,4

转动件,41

导向部,5

转动配合部,6

配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7]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28]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顶出机构包括机构本体1、顶出杆2、限位件3和转动件4,其中转动件4用于与车门相接触,顶出杆2能伸出或缩回机构本体1中,且顶出杆2伸出机构本体1时,于其远离机构本体1的一端上,一体成型地设有转动配合部5,转动配合部5能伸入转动件4中,与转动件4相配合,使转动件4能以转动配合部5为中心向任意方向旋转,达到在顶出车门D的过程中,转动件4能在顶出杆2的推动下,与车门D始终保持面接触的效果。
[0029]承上述,限位件3安装在转动件4上,并具有插入转动配合部5内部的部分,能与位
于转动配合部5内部的转动件4形成(顶出杆2)轴向上的卡接,进而使转动件4与顶出杆2之间形成卡接;此外,限位件3还能够实现对转动件4转动角度的限位,防止其在顶出车门D的过程中转动角度过大,进而出现顶出杆2无法缩回顶出机构的异常。
[003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动配合部5为球头形状,转动件4为一圆柱型球窝,限位件3为一弹簧卡片,球头与球窝之间能协同形成万向转动结构,以达到顶出过程中,车门D与顶出机构始终保持面接触的效果,并且具有极高的适配性,能适应具有不同角度接触面的各类车门。如图5所示,转动件4的内部具有能容纳球头伸入的空间,其侧表面上设有能从自身外部通向自身内部的弧形配合槽6,通过该配合槽6,限位件3能扣合在转动件4上,并穿入转动件4的内部。更为详细的描述是,限位件3大致呈U型状,包括连接部31和一对限位部32,其中限位部32大致呈L型,连接部31为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构本体(1)、顶出杆(2)和转动件(4),所述顶出杆(2)能缩入或伸出于所述机构本体(1),所述顶出杆(2)远离所述机构本体(1)的端部上设有转动配合部(5),所述转动件(4)与所述转动配合部(5)可转动连接,能以所述转动配合部(5)为中心转动,所述转动件(4)用于在顶出车门时与车门相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配合部(5)呈球头状,所述转动件(4)呈球窝状,所述转动件(4)能相对所述转动配合部(5)万向转动。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门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件(3),所述转动件(4)内部具有能容纳所述转动配合部(5)伸入的空间,且所述转动件(4)上设有配合槽(6),所述限位件(3)通过所述配合槽(6)安装在所述转动件(4)上,并具有伸入所述转动件(4)内部空间的部分,所述限位件(3)用于与所述转动配合部(5)之间形成卡接,使所述顶出杆(2)与所述转动件(4)之间形成卡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3)呈U型,包括连接部(31)和一对限位部(32),所述限位部(32)呈L型,所述连接部(31)连接于两个所述限位部(32)之间,两个所述限位部(32)倾斜设置,且两个所述限位部(32)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转动配合部(5)的一端向远离所述转动配合部(5)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限位部(32)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康林祥辉姬亮徐冬春张则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