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婴儿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3930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婴儿床,包括床体、监测单元、两个基座、两个夹紧单元、连接杆、充放气组件、两个第一夹持组件和横移组件。该智能婴儿床在启动充放气组件来对充气棒进行充气后,能够将被子的左右长边夹紧,由于充气膨胀后的充气棒不容易弯折,因此,两个夹紧单元可实现对被子左右长边的夹紧固定作用,避免了被子被踢开的情况发生。同时,在充气棒放气后,两个第一夹持组件能够夹紧被子近床头侧板的两个角,而横移组件可驱动两个第一夹持组件带动被子的短边向床尾侧板一方收折,从而实现自动收折。并且,收折后,横移组件和两个第一夹持组件又可重新拉动被子复位并覆盖在婴儿的身上,从而实现自动盖被。从而实现自动盖被。从而实现自动盖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婴儿床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婴儿床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婴儿床。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普及,婴儿床作为婴儿睡眠的主要场所,市场上也出现了具有自动摇摆、播放音乐、尿湿报警等功能的婴儿床,由于婴儿的睡眠时间较长,家长无法一直在婴儿床旁监看,而婴儿的睡姿又具有随意性,由于被子通常是直接铺在婴儿的身体上,在睡眠过程中很可能因为翻身或者蹬腿而踢开被子。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对被子进行固定来避免踢被的婴儿床,具有积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婴儿床,以便于对被子进行固定,避免被子被踢开的情况发生。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婴儿床,包括床体,其具有相对布置的床头侧板和床尾侧板,以及相对布置的两个护栏;监测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床头侧板上;两个基座,分别布置在所述床尾侧板与两个所述护栏的夹角处,所述基座具有第一内腔;两个夹紧单元,分别对应两个所述基座,所述夹紧单元包括两根呈上下结构布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的充气棒,所述充气棒沿所述床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靠近所述护栏,两根所述充气棒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相连并形成连接部,两根所述充气棒之间形成有夹持口;连接杆,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基座,所述连接杆内设置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内腔连通;充放气组件,其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所述充放气组件用于对所述充气棒进行充气或放气操作;两个第一夹持组件,分别对应两个夹紧单元,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用于在所述充气棒放气后夹紧两根所述充气棒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以及横移组件,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第一夹持组件沿所述床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0005]优选地,所述横移组件包括直线滑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一升降推杆,所述直线滑台设置在所述护栏的外侧,所述第一支臂设置在所述直线滑台上并位于所述床体的上方,所述第一支臂与所述护栏垂直布置;所述第二支臂平行布置在所述第一支臂的上方,所述第一升降推杆沿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上,所述第一升降推杆的输出杆与所述第二支臂连接;
[0006]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竖杆,其沿竖向活动贯穿所述第一支臂,所述竖杆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臂连接;第一电磁铁,其设置在所述竖杆的底部,所述第一电磁铁位于所述充气棒的上方;以及第一磁吸件,其设置位于下方的一根所述充气棒上并靠近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磁吸件可与所述第一电磁铁磁性相吸。
[0007]优选地,所述横移组件还包括第三支臂,所述第三支臂沿竖向设置在所述直线滑台的滑块上,所述第三支臂上设置有旋转电机,所述第一支臂转动配合在所述第三支臂上并与所述旋转电机连接。
[0008]优选地,还包括升降组件和两个第二夹持组件,每个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分别对应分别对应两个所述基座,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电磁铁和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基座的顶部并朝所述床头侧板一方延伸,所述第二电磁铁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第二磁吸件设置在位于下方的一根所述充气棒上并靠近所述基座,所述第二磁吸件可与所述第二电磁铁磁性相吸;所述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杆做升降动作。
[0009]优选地,所述床尾侧板沿竖向贯穿有第一让位口,所述床尾侧板的内侧沿竖向设置有两条导轨,每个所述基座分别滑动配合在对应的一条所述导轨上;
[0010]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第二安装板,其设置在所述床尾侧板的顶部并朝远离所述床头侧板一方延伸;卷线辊,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底部;收卷电机,其用于驱动所述卷线辊做卷线或放线动作;第四支臂,其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第四支臂穿过所述第一让位口后伸出所述床尾侧板的外侧;以及拉绳,其一端与所述第四支臂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缠绕在所述卷线辊上。
[0011]优选地,所述床尾侧板沿竖向贯穿有第二让位口,所述充放气组件包括气泵和气管,所述床体的腿架上设置有第三安装板,所述气泵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板上,所述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泵连接,所述气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让位口后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
[0012]优选地,所述床体上设置有铰接的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靠近所述床头侧板,所述第二底板靠近所述床尾侧板,所述床体的腿架上铰接有第二升降推杆,所述第二升降推杆的输出杆与所述第一底板的底部铰接。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婴儿床,在启动充放气组件来对充气棒进行充气后,能够将被子的左右长边夹紧,由于充气膨胀后的充气棒不容易弯折,因此,两个夹紧单元可实现对被子左右长边的夹紧固定作用,避免了被子被踢开的情况发生。同时,通过设计横移组件和两个第一夹持组件,在充气棒放气后,两个第一夹持组件能够夹紧被子近床头侧板的两个角,而横移组件可驱动两个第一夹持组件带动被子的短边向床尾侧板一方收折,从而实现自动收折。并且,收折后,横移组件和两个第一夹持组件又可重新拉动被子复位并覆盖在婴儿的身上,从而实现自动盖被。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婴儿床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两个夹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床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5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6为连接杆与两个基座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7为基座与两根充气棒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8为第一夹持组件与夹紧单元配合的侧视图;
[0024]图9为两个夹紧单元夹紧被子两长边的俯视图;
[0025]图10为横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为横移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2为床体底部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10

床体,11

床头侧板,12

床尾侧板,121

第一让位口,122

第二让位口,13

护栏,14

导轨,15

第三安装板;
[0030]20

监测单元;
[0031]30

基座,31

第一内腔;
[0032]40

夹紧单元,41

充气棒,42

连接部,43

夹持口;
[0033]50

连接杆,51

第二内腔;
[0034]6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婴儿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其具有相对布置的床头侧板和床尾侧板,以及相对布置的两个护栏;监测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床头侧板上;两个基座,分别布置在所述床尾侧板与两个所述护栏的夹角处,所述基座具有第一内腔;两个夹紧单元,分别对应两个所述基座,所述夹紧单元包括两根呈上下结构布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的充气棒,所述充气棒沿所述床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靠近所述护栏,两根所述充气棒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相连并形成连接部,两根所述充气棒之间形成有夹持口;连接杆,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基座,所述连接杆内设置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内腔连通;充放气组件,其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所述充放气组件用于对所述充气棒进行充气或放气操作;两个第一夹持组件,分别对应两个夹紧单元,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用于在所述充气棒放气后夹紧两根所述充气棒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以及横移组件,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第一夹持组件沿所述床体的长度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组件包括直线滑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一升降推杆,所述直线滑台设置在所述护栏的外侧,所述第一支臂设置在所述直线滑台上并位于所述床体的上方,所述第一支臂与所述护栏垂直布置;所述第二支臂平行布置在所述第一支臂的上方,所述第一升降推杆沿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上,所述第一升降推杆的输出杆与所述第二支臂连接;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竖杆,其沿竖向活动贯穿所述第一支臂,所述竖杆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臂连接;第一电磁铁,其设置在所述竖杆的底部,所述第一电磁铁位于所述充气棒的上方;以及第一磁吸件,其设置位于下方的一根所述充气棒上并靠近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磁吸件可与所述第一电磁铁磁性相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组件还包括第三支臂,所述第三支臂沿竖向设置在所述直线滑台的滑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湘颜豪王曼馨白旭李孝奎李柯程元辉柴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