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0731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隔离开关,其包括:第一静导体,连接到外部导体,呈套筒形状且具有第一内腔和设有第一导电部的第一内表面;第一动触头,布置在第一内腔中,与第一静导体经由第一导电部电连通,能够沿套筒长度方向移动;第二动触头,与第一静导体同轴且间隔布置,呈套筒形状且具有第二内腔和设有间隔开的第二和第三导电部的第二内表面、并能够沿自身套筒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静导体,布置在第二内腔中、与第二动触头经由第二导电部电连通、并连接到另一外部导体;传动装置,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动触头,驱动第一和第二动触头同时相向或背向移动以使第三导电部与第一动触头接触或分离,以实现加快分闸速度、减缓触头烧灼、提升隔离开关电寿命的效果。电寿命的效果。电寿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离开关


[0001]本申请涉及隔离开关,具体而言,涉及在两侧具有动触头的隔离开关。

技术介绍

[0002]隔离开关是一种主要用于隔离电源、倒闸操作、用以连通和切断小电流电路的开关器件。隔离开关在分位置时,触头间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绝缘距离和明显的断开标志;在合位置时,能够承载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及在规定时间内异常条件(例如短路)下的电流。隔离开关不带灭弧装置,其触头材料采用耐电弧烧灼的合金。
[0003]然而,当在电路中存在电流的情况下对隔离开关分闸时,隔离开关的静触头会因起弧而被烧灼。随着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距离拉长,电弧的弧根转移至隔离开关的动触头,导致动触头也有一定程度的烧灼。随着操作次数增多,烧灼程度逐渐恶化,最终影响开关装置的电寿命及内部电场分布状态。
[0004]改善隔离开关因起弧造成的触头烧灼的一种方法是提高隔离开关的触头分离速度。当触头的分离速度加快时,可以迅速拉长触头间产生的电弧,使得弧隙的电场强度骤降,从而使电弧迅速熄灭,进而改善触头出现的烧灼。
[0005]因此,为了改善触头烧灼,目前已应用了通过加快动触头速度来使动触头与静触头快速分离的快速隔离开关。然而,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分离速度受到机械特性的限制,造成隔离开关触头烧灼的改善也受限。因此,隔离开关的触头烧灼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离开关,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缓解隔离开关的触头烧灼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其包括:第一静导体,连接到外部导体,第一静导体呈套筒形状且具有第一内表面和第一内腔,并且在该第一内表面上设有第一导电部;第一动触头,布置在第一静导体的第一内腔中、与第一静导体经由第一导电部保持电连通、并能够沿套筒形状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动触头,与第一静导体同轴且在轴向上间隔一定距离布置,第二动触头呈套筒形状且具有第二内表面和第二内腔、并能够沿第二动触头的套筒形状的长度方向移动,其中,在第二内表面上设有间隔预定距离且彼此电连通的第二导电部和第三导电部,第三导电部位于第一导电部与第二导电部之间;第二静导体,布置在第二动触头的第二内腔中、与第二动触头经由第二导电部保持电连通、并且连接到另一外部导体;以及传动装置,连接到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并且被配置为:驱动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使得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同时相向移动或背向移动,以使第三导电部与第一动触头接触或分离。
[0008]以这种方式,代替在隔离开关的两侧设置动触头与静触头的传统方式,通过在隔离开关的两侧设置能够同时移动的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利用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的接触/分离、而不是动触头与静触头的接触/分离来实现隔离开关的闭合/断开。由此,
利用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的同时相向或背向移动实现开关的分合。与传统的单侧动触头分合方式相比,可以实现触头分合速度的翻倍,从而使分闸时产生的电弧被更快地拉长至熄灭,由此改善触头烧灼情况。
[0009]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三导电部与第一动触头通过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的相向移动而接触;并且第三导电部与第一动触头通过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的背向移动而分离。
[0010]以这种方式,在对隔离开关分闸时,与传统的单侧动触头分闸速度相比,利用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的背向移动可以实现分闸速度的加倍,从而能够更快地熄灭分闸时产生的电弧。
[0011]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导电部以环形设置在第一静导体的第一内表面上,并且第二导电部和第三导电部以环形设置在第二动触头的第二内表面上。
[0012]以这种方式,通过使第一静导体套设于第一动触头上、环形的第一导电部设置在第一动触头与第一静导体之间,而使得第一动触头在相对于第一静导体移动的同时能够经由环形的第一导电部与第一静导体保持良好的电连通。通过使第二动触头套设于第二静导体上,环形的第二导电部和环形的第三导电部设置在第二动触头与第二静导体之间,而使得第二动触头在相对于第二静导体移动的同时能够经由环形的第二导电部与第二静导体保持良好的电连通。而且,还有利于实现第一动触头与套筒形状的第二动触头经由环形的第三导电部的良好电连通。
[0013]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以及第三导电部均包括弹簧触指。
[0014]以这种方式,利用环形的弹簧触指,可以实现静导体与动触头的紧密接触,从而保持第一动触头与第一静导体的良好电连通、第二动触头与第二静导体的良好电连通。而且,环形的弹簧触指还可以在合状态下实现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的良好电连通。
[0015]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传动装置包括:第一传动轴,连接到第一动触头,以驱动第一动触头沿第一静导体的套筒形状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传动轴,连接到第二动触头,以驱动第二动触头沿第二动触头的套筒形状的长度方向移动;以及传动机构,连接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被配置为:在接收到合闸信号时,驱动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使得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同时相向移动,并且在接收到分闸信号时,驱动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使得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同时背向移动。
[0016]以这种方式,利用具有传动机构、第一传动轴、以及第二传动轴的传动装置,可以响应于对应的合闸信号/分闸信号,而驱动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同时进行相向移动/背向移动。
[0017]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静导体与第二动触头具有相同的套筒形状,和/或第一动触头与第二静导体具有相同的圆柱形状。
[0018]以这种方式,通过使第一静导体与第二动触头采用相同的形状、第一动触头与第二静导体采用相同的形状,隔离开关可以形成为对称结构,从而有利于隔离开关的制造简化以及尺寸小型化。
[0019]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其包括:连接到外部导体、呈套筒形状且具有第一内表面和第一内腔、并且在第一内表面上设有第一导电部的第一静导体,布置
在第一静导体的第一内腔中、与第一静导体经由第一导电部保持电连通、并能够沿套筒形状的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一动触头,与第一静导体同轴且在轴向上间隔一定距离布置、呈套筒形状且具有第二内表面和第二内腔、并且在第二内表面上设有间隔预定距离且彼此电连通的第二导电部和第三导电部的第二动触头,布置在第二动触头的第二内腔中、与第二动触头经由第二导电部保持电连通、并且连接到另一外部导体的第二静导体,以及连接到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被配置为驱动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以使得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同时相向移动或背向移动以使第三导电部与第一动触头接触或分离的传动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进一步改善隔离开关的触头烧灼的问题,从而实现减缓隔离开关的触头烧灼、提升隔离开关的电寿命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静导体(110),连接到外部导体,所述第一静导体(110)呈套筒形状且具有第一内表面和第一内腔、并且在所述第一内表面上设有第一导电部(101);第一动触头(120),布置在所述第一静导体(110)的所述第一内腔中、与所述第一静导体(110)经由所述第一导电部(101)保持电连通、并能够沿所述套筒形状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动触头(130),与所述第一静导体(110)同轴且在轴向上间隔一定距离布置,所述第二动触头(130)呈套筒形状且具有第二内表面和第二内腔、并能够沿所述第二动触头(130)的套筒形状的长度方向移动,其中,在所述第二内表面上设有间隔预定距离且彼此电连通的第二导电部(103)和第三导电部(105),所述第三导电部(105)位于所述第一导电部(101)与所述第二导电部(103)之间;第二静导体(140),布置在所述第二动触头(130)的所述第二内腔中、与所述第二动触头(130)经由所述第二导电部(103)保持电连通、并且连接到另一外部导体;以及传动装置,连接到所述第一动触头(120)和所述第二动触头(130),并且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动触头(120)和所述第二动触头(130),使得第一动触头(120)和所述第二动触头(130)同时相向移动或背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三导电部(105)与所述第一动触头(120)接触或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部(105)与所述第一动触头(120)通过所述第一动触头(120)与所述第二动触头(130)的相向移动而接触;并且所述第三导电部(105)与所述第一动触头(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园贾耿锋杨志亮
申请(专利权)人:西门子能源国际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