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铁企业碳排放监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69889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34
一种钢铁企业碳排放监控方法,通过对钢铁企业进行区域划分,得到碳排放核算边界;并收集边界范围内每个时段各项活动数据和物性参数等原始数据;根据碳排放因子和产品产量,计算边界内的碳排放量、吨产品碳排放量和其他物质的固碳量;实时显示各项计算结果,同时将碳排放量与各项指标比对,分析后生成提示信息;再根据提示信息,生成碳排放量和碳排放足迹报告。该方法能够准确计算碳排放量以及其他物质固碳量,并实时显示计算结果和碳足迹,发掘改进空间,从而为减少排放提供指导。依据提示信息内容,能够快速分析碳排放量差异大的原因,并及时响应,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实现碳排量控制和碳资产优化管理。实现碳排量控制和碳资产优化管理。实现碳排量控制和碳资产优化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铁企业碳排放监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钢铁企业节能降碳
,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准确计算碳排放量以及其他物质固碳量,并实时显示计算结果和碳足迹,有助于发掘改进空间、为减少碳排放提供指导,便于优化能源结构,可实现碳排量控制和碳资产优化管理的钢铁企业碳排放监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钢铁工业超过90%使用煤炭资源,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50%以上,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并且,钢铁工业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仅次于电力行业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在推进“双碳”目标方面责无旁贷。同时,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钢铁行业预计2023年开始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碳核查的准确性对碳排放的审计和碳排放配额的确定有重要影响。而且,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实时追踪和比对管理也有助于企业及早发现异常环节,为改进生产和减少排放提供指导。然而,目前大多数钢铁企业仍处于无法准确估算碳排放和追踪碳足迹的状态,不能对自身的碳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另外,现有的碳排放管理办法和系统的运行状态基本滞后于生产,无法实现碳排放的实时显示和对标管理,更无法及时对异常情况做出响应和总结。故有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情况,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和控制方法,以实现碳排放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准确计算碳排放量以及其他物质固碳量,并实时显示计算结果和碳足迹,有助于发掘改进空间、为减少碳排放提供指导,便于优化能源结构,可实现碳排量控制和碳资产优化管理的钢铁企业碳排放监控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钢铁企业碳排放监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5]步骤一、碳排放量的核算;以主工艺流程为依据,对钢铁企业进行区域划分,得到碳排放核算边界;
[0006]步骤二、收集边界范围内每个时段各项活动数据和物性参数;
[0007]步骤三、碳排放和碳足迹实时显示;根据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和产品产量(消耗量),计算边界内的碳排放量、各排放类别所占比例、吨产品碳排放量和其他物质的固碳量;
[0008]步骤四、碳排放量在线对标管理;将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与预先设置的各项指标进行比对;一方面,将计算结果与往期结果进行同比、环比比较;另一方面,与计划值比较,若计算值与计划值偏差不超过10%,则正常运行;否则生成超标提示;
[0009]步骤五、诊断反馈;根据提示信息,第一时间掌握碳排放的异常动态,进而做出响应和记录,及时反馈给生产端,并为后续挖掘生产中的降碳空间提供指导。
[0010]所述步骤一,碳排放量按公式(1)计算:
[0011]E=E
燃烧
+E
过程
+E
购入电
+E
购入热

R
固碳

E
输出电

E
输出热
ꢀꢀꢀꢀꢀꢀꢀꢀꢀꢀ
(1)
[0012]式中:E—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13]E
燃烧
—燃料燃烧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14]E
过程
—过程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15]E
购入电
—购入的电力消费对应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16]E
购入热
—购入的热力消费对应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17]R
固碳
—企业固碳产品隐含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18]E
输出电
—输出的电力消费对应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19]E
输出热
—输出的热力消费对应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20]所述步骤三,吨产品碳排放的计算公式如下:
[0021][0022]式中:E
吨产品
—吨产品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吨(tCO2/t);
[0023]E—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24]m—产品产量,单位为吨(t)。
[0025]所述步骤三,每个工序对应的其他物质的固碳量为含碳物质的量与对应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乘积,其他物质的固碳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0026]E
固碳
=M
固碳
×
EF
固碳
ꢀꢀꢀꢀꢀꢀꢀꢀꢀꢀꢀꢀꢀꢀꢀꢀꢀꢀꢀꢀꢀꢀꢀ
(3)
[0027]式中:E
固碳
——核算期内其他物质的固碳量,tCO2;
[0028]M
固碳
——核算期内含碳物质的量,t或者104Nm3;
[0029]EF
固碳
——核算期内含碳物质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tCO2/t或者tCO2/104Nm3。
[0030]所述步骤三,针对各种排放类别排放量占所在工序排放总量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0031][0032]式中:φ
排放源
——某排放源排放量占其工序排放总量的比重,%;
[0033]E
排放源
——核算期内某排放源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0034]E
工序
——核算期内某工序排放总量,tCO2。
[0035]所述步骤四,计算值与计划值偏差的计算公式为:
[0036][0037]式中:ω——实测值与对标值的偏差,单位为百分比(%);
[0038]E——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39]E
计划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对标值,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40]所述步骤四,生成提示的信息内容包括同比比较和环比比较:
[0041]△
同比
=E

E
去年同期
ꢀꢀꢀꢀꢀꢀꢀꢀꢀꢀꢀꢀꢀꢀꢀꢀꢀꢀꢀꢀꢀꢀ
(6)
[0042]式中:

同比
——当期结果与去年同期结果的差值,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43]E——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44]E
去年同期
——去年同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45]△
环比
=E

E
上月同期
ꢀꢀꢀꢀꢀꢀꢀꢀꢀꢀꢀꢀꢀꢀꢀꢀꢀꢀꢀꢀꢀꢀ
(7)
[0046]式中:

环比
——当期结果与上月同期结果的差值,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0047]E——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铁企业碳排放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碳排放量的核算;以主工艺流程为依据,对钢铁企业进行区域划分,得到碳排放核算边界;步骤二、收集边界范围内每个时段各项活动数据和物性参数;步骤三、碳排放和碳足迹实时显示;根据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和产品产量,计算边界内的碳排放量、各排放类别所占比例、吨产品碳排放量和其他物质的固碳量;步骤四、碳排放量在线对标管理;将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与预先设置的各项指标进行比对;一方面,将计算结果与往期结果进行同比、环比比较;另一方面,与计划值比较,若计算值与计划值偏差不超过10%,则正常运行;否则生成超标提示;步骤五、诊断反馈;根据提示信息,第一时间掌握碳排放的异常动态,进而做出响应和记录,及时反馈给生产端,并为后续挖掘生产中的降碳空间提供指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铁企业碳排放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碳排放量按公式(1)计算:E=E
燃烧
+E
过程
+E
购入电
+E
购入热

R
固碳

E
输出电

E
输出热
ꢀꢀꢀꢀꢀꢀꢀꢀꢀꢀ
(1)式中:E—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
燃烧
—燃料燃烧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
过程
—过程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
购入电
—购入的电力消费对应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
购入热
—购入的热力消费对应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R
固碳
—企业固碳产品隐含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
输出电
—输出的电力消费对应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
输出热
—输出的热力消费对应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铁企业碳排放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吨产品碳排放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E
吨产品
—吨产品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吨(tCO2/t);E—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m—产品产量,单位为吨(t)。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铁企业碳排放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每个工序对应的其他物质的固碳量为含碳物质的量与对应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乘积,其他物质的固碳量的计算公式如下:E
固碳
=M
固碳
×
EF
固碳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晴耿胜松杨靖辉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罕华流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